7月3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出席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10届世界和平发展论坛,并就中日关系谈及自己的观点。
第一,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北约峰会上宣扬中国是国际社会的“破坏者”,并表示如果北约乃至国际社会不做出相应努力,今日的乌克兰便是明日的东亚。鸠山由纪夫认为,岸田文雄的言论实际上将中国视为当前国际秩序的“破坏者”,这种言论荒谬至极,因为中国本身便是现今国际秩序的获益者,不可能自己反对自己。
第二,鸠山由纪夫回顾了中日关系发展50年来的风风雨雨。鸠山由纪夫表示,1972年至2022年中日关系已经走过五十年,中间虽然产生许多矛盾,但也充满着合作的欢快。当时中日两国的先贤们,在确定中日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时,也已经充分意识到,日本与中国在确定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国家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存在巨大分歧。当时两国领导人也认为,这种分歧不足以掩盖中日两国作为经济互补性极强的邻国共同发展的根本诉求。
因此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时,双方领导人主要致力于解决两国的经济关系,对于政治层面的一些分歧均搁置不论。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及共识,中日关系在50年间虽经历风风雨雨,但没有发生颠覆性影响。正是基于对过往历史的回顾,面对岸田文雄对中国明显的敌视,鸠山由纪夫苦苦相劝,希望如今的日本领导人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一定要从历史中 汲取政治智慧,妥善处理中日两国的分歧。
第三,鸠山由纪夫提醒岸田文雄及日本国内的极右翼势力,在处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美日关系时,日本必须理顺自己的心态。中国已经成长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2022年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于1972年的中国,在政治层面非常自信,经济及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已经屹立在东亚,并成为世界性大国。面对这样的中国,日本决策层切勿刻舟求剑,以50年前的印象对待中国,鸠山由纪夫建议岸田文雄应该顺应时势,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只有这样才能够妥善处理中日两国的关系,并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
鸠山由纪夫在7月3日公开批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他的表态也蕴含深层意义。
首先,鸠山由纪夫的名字并不陌生,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历经多年终于恢复正常化,而在促进中日两国友好的日本政要人物中,鸠山由纪夫无疑是关键人物之一,鸠山由纪夫担任首相期间及卸任后,都一直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官方及民间关系。一方面,鸠山由纪夫作为日本战后屈指可数的政治家,在对华认知上拥有清醒而现实的头脑。能够认识到中国的强大,不仅不会损害日本的利益反而会为东亚地区带来更大的和平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鸠山由纪夫个人家庭原因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他本人及夫人乃至整个家族,都与中国保持高密度接触。国之交在于民之亲,双方平常的了解多了,增进交流的机会也多了,鸠山由纪夫对于中国的看法相较于戴着有色眼镜的人而言,自然会比较客观,因此,鸠山由纪夫也 被外界视为亲华派。
其次,鸠山由纪夫认为,岸田文雄将中国视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是无稽之谈,其中有一点非常到位。鸠山由纪夫认为,日本要想处理好中日、中美、美日关系一定要明确基本事实,经过50年沧桑巨变,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大自信的中国正在崛起。如果日本不能适应中国的这种变化,仍然戴着有色眼镜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中国,只能导致日本自身的焦虑与恐慌。鸠山由纪夫作为日本前首相,观察得十分到位,认识也非常清醒,如今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与贬低,实际上由相当一部分政治心理原因,部分国家未能适应中国的角色变化。西方国家在看待中国时,仍将其等同于1900的中国,而日本在看待中国时,仍将其等同于1894年至1895年期间的中国,或是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也可能等同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
在这些人眼中,中国是贫穷、愚昧、落后的代表,即使愿意与中国发展关系,但更多的只是意在求财。这些国家恰恰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特性,在经历5000年的劫难、风雨乃至存亡之秋后,但仍然能够挺立至今并实现繁荣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有自己的荣耀与不服输的劲头,中国曾经是天朝上国,也是全球的风向标。因此,历史浅薄且断续发展的西方国家以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以其短暂而中断的历史看待拥有绵长不绝历史的民族时,脑容量确实有些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分析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只能用焦虑暴躁应对客观理性,只能用政策层面的偏激代替自己的心理落差,这也是日本进入21世纪以来,从安倍晋三执政后期到如今的岸田文雄,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巨大反转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日本患上了“中国强大病”,一看到中国强大,便觉得自己的世界末日已至。鸠山由纪夫作为政治家,眼光十分准确毒辣,如果日本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无法适应邻国强大的现实,继续像岸田文雄那样处处指责中国、敌视中国,最终伤害的必然是日本自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