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钱塘江海塘从东汉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现在杭州还保留着多处古海塘遗址。
近期,杭州古海塘临平段考古发掘工作有重大进展。
根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考古发现:临平段古海塘是杭州范围内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海塘遗址。
今天(12月3日)下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上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杭州首届海塘论坛暨世界遗产联盟会议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举行。论坛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享了今年最新考古发现的“牛角村古海塘遗址”。
牛角村古海塘遗址位于临平区乔司街道东湖快速路和杭海路(外翁线)交叉口的东南侧,乔下线以西,距今钱塘江北岸约5.5公里。从时间来看,修筑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遗址现场有两个独立并行的海塘,一个是北侧的石塘,一个是南侧的柴塘,整体结构保存完整。
这个遗址上发现的石塘长100米,宽约21米,高约6米,是历年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古海塘遗址,里面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石塘迎水面条石
如石塘迎水面区域,长60米,高6米,从下到上由18层条石铺砌而成,非常规整,而且全部用灰浆“抹缝”,封住条石之间的缝隙,防止潮水涌入,越到底部,灰浆越多。再往下底部桩基中,还新发现了横向的木桩。
桩基处横向木桩
顶部大概有1.5米宽,铺设的条石之间最早由密密麻麻的铁锭加固,这也是非常罕见的,只可惜,遗址现存仅剩一个铁锭实物。
铁锭
还有一个重磅,就是石塘底部迎水面还发现了用柴草、夯土等做成的埽坦。
埽坦有15-20厘米厚,最宽的地方1.35米,主要起加固作用,防止泥沙流失。
条石下方的埽坦遗址
“这个埽坦遗存看着不起眼,其实是很重要的,在历年古海塘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颇具地域特色,也为研究杭州古海塘的结构、砌法及古代水利技术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很珍贵。”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学斌在现场介绍说。
另外,根据文献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工修建章家庵至七堡(朱笔圈记处)段鱼鳞大石塘,于乾隆五十二年竣工;乾隆时期曾在章家庵及范公塘新建了柴塘。
“这里发现的鱼鳞大石塘、柴塘遗址,都与文献记载相符,不仅证明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也以实物的形式弥补了文献在塘体结构方面记载的缺失,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 周学斌说,“现在大家会觉得这个古海塘离钱塘江有5公里多,其实早已失去防潮抗洪的作用,但它从侧面反映了钱塘江流域自古以来沧海桑田、水流变迁的历史,是研究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地理坐标。”
此次论坛还发布了《钱塘江海塘遗址保护倡议书》。
杭州上城区文广旅体局局长薛迓冰表示,上城区从钱塘一桥到九堡大桥,有19公里江岸线,钱塘江海塘从上城区全域穿过。辖区内拥有多种塘型,历史跨度大,遗存保存相对完好,是一个天然的海塘博物馆。接下来,上城区将在持续发挥海塘遗址博物馆总平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钱塘江海塘的保护利用和海塘价值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同盟单位资源共享、工作共促、成果共推,打响海塘文化金名片,有序推动海塘申遗工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