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指旗舰市场的联发科天玑 9000,与 vivo V1+ 双芯合璧的意义在哪里?
曾几何时,各大高端手机在生产和宣传时,常常都以搭载了某一款旗舰处理器为荣,而且能抢到首发都是莫大的荣耀,足以说明这家公司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强。但首发与抢发往往也就意味着软硬件的磨合周期短,用户体验感知与官方宣传效果可能会存在的巨大的鸿沟。
所以时至今日,「旗舰手机的评价标准」早已不是硬件的面板数据是否华丽?供应链整合是否完备?许多消费者都已不再盲目追新,手机厂商也逐步沉淀下来,试图寻求面板数据之外的创新。有些厂商选择针对硬件进行长时间的打磨,通过「万物皆可 OTC」的方式不断解锁新体验,也有的品牌采取同硬件厂商强强联合的方式,直接「介入开发环节」,为自己量身定制各项硬件,并通过软件算法来加以调优。
在手机芯片处理器市场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联发科(MediaTek)」,就是一家覆盖移动终端、智能家居应用、无线连接技术及物联网产品等多种芯片解决方案的全球第四大晶圆厂半导体公司。联发科在 2021 年中国智能手机 SoC 市场终端销量达到了 1.1 亿颗,相较于 2020 年同比增长 42.5%,登顶第一。(信源:CINNO Research)
市场份额的增长也给予了联发科冲击高端的能力和信心,在 2021 年 12 月,联发科推出了「天玑 9000旗舰 SoC 平台」,这款芯片基于 4nm 制程工艺,采用了“1+3+4”三丛集 Arm v9 旗舰架构,具体参数不再赘述,从目前业界的性能测试来看,天玑 9000 已然成为了安卓手机阵营内的顶级旗舰芯片。天玑 9000 为全球旗舰5G芯片市场注入了全新活力,凭借卓越性能与出色能效成为今年手机芯片市场中的旗舰标杆。
不难看出,联发科一直属于“创新实干派”,秉持着「以用户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驱动」,而此类理念也同样深刻地烙印在「vivo」这家手机品牌的企业 DNA 中。相似的企业基因与目标让双方在各自领域取得丰厚成果。vivo 作为 2021 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冠军品牌,占据了高达 22% 的市场份额。
vivo 自然也会充分考虑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关心手机 SoC 平台的性能与能效比,以满足不同层级产品的差异与特质,提供芯片开放架构的联发科天玑系列处理器自然是重点考虑的合作对象。
对于联发科和 vivo 这两家在各自领域拔得行业头筹的品牌而言,双方的合作动力首先源于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最大化的实现性能和功耗的平衡;其次,希望能够互相实现突破,有更多的创新,一起给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二者的强强联合势必能够进一步拓展自身优势,实现 1+1>2 的合作效果。此前两家公司就围绕天玑 1200 芯片展开过紧密合作,携手打造了多款热门终端,包括了搭载天玑 1200-vivo(基于天玑5G开放架构)的旗舰机型 vivo X70 和搭载天玑 1200 的机型 vivo S12 Pro,这两款机型都凝结着两家企业的技术积累以及创新智慧。
如今,vivo 和联发科为了实现对旗舰市场的重塑与突破,再度深入合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研发资源,一起联合调校、打磨产品。基于相似的企业基因与目标,最终汇聚成了 vivo X80 系列产品。
在 vivo X80 身上首次实现了天玑 9000 旗舰级 SoC 与 vivo 自研芯片 V1+ 的“双芯协同”,堪称「双芯合壁」。这也成为了高端手机凸显差异化与细分化的模式探索,在芯片层面共同发力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突破。
二、联发科天玑 9000 和 vivo V1+ 双芯合作,如何解决游戏场景的发热、功耗、续航难题?
前文,我们提到过当前的旗舰手机标准已经不在拘泥于面板数据,更加强调手机厂商与上游供应链之前的联合调校与软硬适配。如何把芯片调的好,调得透成为了旗舰手机创新的重要议题。所以对于 vivo 与联发科而言,摆在面前的目标有三个:❶是如何释放天玑9000最强性能?❷是如何将天玑 9000 与 V1+ 的工作流打通?❸是如何发挥工作流的最大效率实现全链路的体验革新?
对于旗舰级 SoC 而言,我们过去常常把它的性能置于第一位,只要跑分够高,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着手机性能的不断提升,我们愈发觉得旗舰机在某些场景下的性能是过剩的。甚至像我身边许多购买旗舰机型的用户,他们对于手机的需求就是稳定可靠、发热量低、续航持久、屏显出色、拍照亮眼。
然而传统终端厂商过去较难参与 SoC 的调校,加之自身适配能力的不足,最终推出的机型只能算高性能机,跑分都很好看,但是一到体验就容易拉胯。
vivo 与的联发科研发目标就是要达成天玑 9000 之王的同时,实现手机性能、功耗、续航、影像等多个维度的体验改善。
「手机功耗」一直是旗舰级 SoC 的老大难问题,传统的解决思路就是从后端散热上加码,通过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介质的转化效率、外接散热配件等方式来解决。但随着摩尔定律逐渐失准,移动 SoC 性能的提升总是离不开功耗的拔高。单靠散热来实现降温,是跟不上功耗发热的军备竞赛节奏。
vivo 和联发科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创新思路,两家公司开始从芯片底层到终端应用,通过天玑开放架构,打造全链路、标杆级的旗舰体验。着力解决旗舰 SoC 平台在游戏等高负载场景下功耗高、不流畅等诸多问题。这对于体验极为挑剔的手游用户也是相当受用的。毕竟有时候总想着要赢一把就睡,但极其优(坑)秀(爹)的排位机制总是让你连跪,所以连玩几把,手机发热就避免不了,温度一高画面帧率都得下降,游戏体验下降,游戏赢面就更小了,成为恶性循环。
为了达到性能与功耗的平衡,vivo 和联发科采取了「GLT 2.0 算法」+「GPU Fusion / 游戏超分」+「游戏插帧」+「GPU Settings Panel」的解决方案。
❶「GLT 2.0 算法」是此前 GLT 1.0 的升级版,1.0 阶段实现了把一个重载线程拆分为双线程来跑,降低了单核负载。到了 2.0 版本,则是将最关键的渲染线程再次拆分到两个核心来分担,进一步降低了核心负载。
❷「游戏超分」,就是游戏超分辨率算法,过去我们只有在电脑端才能体验到这项技术,大家耳熟能详的 DLSS、FSR 都属于之一范畴。具体的实现路径是把过去单纯由 GPU 渲染完成的部分工作,分摊给 APU 进行 AI 渲染,从而分担压力,显著降低功耗。
❸「游戏插帧」,其实就是 MEMC(运动补偿)功能,理论上进行经过 MEMC 插帧之后,60Hz 的游戏可以达到 120Hz,目前已经支持到了原神、天涯明月刀等 16 款热门手游。
在游戏插帧功能的背后,你能看到天玑 9000 与 V1+ 协同的身影,按照官方的说法:基于 V1+ 和游戏插帧的技术,通过联发科 APU 的 AI 运算能力,连同内外部多枚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与 GPU 共同完成了游戏画面的渲染,进而释放了 GPU 图形一部分的负载,并调用 V1+ 的硬件级插帧算法对帧率的稳定性进行优化,双剑合璧最终到达性能与功耗平衡的效果。
最后的❹「GPU Settings Panel」,就是把游戏的各种性能参数调节的底层权限开放给了玩家,硬核玩家可以在游戏魔盒、侧边栏根据需求,自定义画面显示效果,自由组合,带来定制化的效果。如各项异性过滤、纹理过滤质量、MipMap Lod 偏移等,这些选项过去往往只有在 PC 端游戏才能够设置,现在 vivo 和联发科也算是开创了手机调参的先河。
给大家科普一下:「纹理过滤质量」是调节物体纹理的清晰度。而「各项异性过滤」是解决游戏画面远端贴图的柔滑处理,×1 、×4、×16 选项表示采样范围,×4 表示基于 4×4 个像素进行采样,×16 表示基于 16×16 个像素进行采样。「MipMap Lod 偏移」则是调节贴图的锐度和清晰度。总体来说,三个选项,往右调节时,数值越大,画面越好。
三、联发科天玑 9000 与 V1+,如何联动革新手机影像体验和全链路 HDR显示技术?
除了在性能与功耗方面的调优之外,联发科天玑 9000 与 V1+ 在影像和显示领域也进行了深入优化探索。传统摄影算法一般运行在 CPU、GPU、NPU 等通用计算单元上,调度浪费了大量的算力,随着手机摄影对于计算摄影的算力要求增大,算力成为了限制手机影像前进的关键瓶颈。
vivo 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推出了首颗自研影像芯片 V1,标志着 vivo 的计算摄影能力已经从的软件算法时代进入硬件级算法时代。天玑 9000 与V1+ 所展现出来的影像实力,成为了此次联发科与vivo合作成功的基石。
而此次采用 4nm 制程工艺的升级款V1+,既定位于专业影像芯片,也是显示性能芯片。V1+ 将 「3D 实时立体夜景降噪(NR)」、「MEMC 插帧」和「AI 超分(AISR)」硬件化封装到 IC 里的 ASIC 芯片,最终达到了调度佳、速度快(数据吞吐速率可维持在 8GB/s,理论最高速度可达 25GB/s)、能效高(使用 SRAM 能效提高约 300%、功耗降低约 72%)的特点。
在影像能力方面,联发科与 vivo 的合作十分紧密。天玑 9000 在录像链路中新增了「AI ISP 开放架构接口」,让 vivo 的算法可以实现更低功耗、更好的功能。其次二者协同完成的「3D 实时立体夜景降噪(NR)」算是计算摄影优于传统相机的一个重要功能。因为相机在拍摄夜景或者暗光环境时,想要提亮画面亮度,要么选择降低快门速度提高进光量,要么提高 ISO(感光度),前者对于手持拍摄不够友好,后者则会产生大量的噪点,影响画质。
所以面对暗光环境场景,以 vivo 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一直在寻求软硬件方面的解决思路,首先是更换大底传感器,比如 X80 系列身上就全球首发了「IMX 866 大底传感器」,原生 1/1.49 吋传感器面积(4:3 成像裁切后可用面积为 1/ 1.56 吋),以提高进光量。同时借助联发科天玑 9000 和 V1+ 的加持赋能,最终实现了小于 1Lux 的照度下的极夜视频功能,堪称「微光手机夜视仪」。最终通过天玑9000与vivo自研芯片V1+ 的协同工作,将影像能力提升至业界的新高度,为用户带来了体验升级。
除了影像功能外,「全链路的 HDR 显示增强技术」算是我非常看好的一项功能。因为当前我们的日常手机场景和 HDR(高动态范围)技术已经息息相关了,例如你平时拍摄时遇到大光比的场景,手机就会自动开启 HDR 功能。开启这项功能之后,拍照时的画面的高高光部分不会过曝,暗光部分细节也充分保留,更加接近于人眼感知的真实画面。
上图为SDR和HDR画质示例,仅供参考
但是大部分的手机仅支持 HDR 拍摄,但不一定支持 HDR 显示。这就会导致无法所见即所得,SDR 的屏幕显示 HDR 照片就会导致一部分超过显示能力的画面信息被直接压缩,导致明亮处过曝的同时暗光部分一片昏暗,那此时的 HDR 照片也就失去了原本拍摄的意义,除非你将 HDR 照片导入到支持 HDR 功能的终端 + 显示屏上才能正常播放。
所以,目前各大手机厂商也在积极推动全链路 HDR 显示(工作)流,天玑 9000 和 V1+ 赋能下的 vivo 自研 XDR Photo 就为你实现了「照片场景的 HDR 显示」。根据测试,优化后的屏幕回放高亮区域最高提升 350%,未来可能你还将见到视频 SDR→HDR 的显示增强技术,这些都离不开 vivo 与联发科的深入合作。
除了欣赏我们自己拍的照片视频外,目前包括腾讯视频、爱奇艺、Bilibili 等诸多的流媒体平台已经上线了「HDR 影视片源」,甚至不乏杜比视界的高规格。你同样能够从全链路 HDR 显示技术中获益,直接播放此类高规格的影视资源,在 vivo X80 系列上拥有极佳的观影体验。
此外,目前有不少手游开始逐步适配 HDR 输出,所以天玑 9000 与 V1+ 也在积极布局「手游场景的 HDR 显示」,例如王者荣耀就开放了 HDR 特效画质,按照许多玩家的亲身体验来说,开启 HDR 画质后,画面更加清晰,动效会更加出色,连英雄皮肤都可以说是换了一个。
联发科天玑 9000 与 vivo V1+ 目前打通了从 HDR 拍摄到 HDR回放、从 HDR 流媒体到本地视频资源解码,最后再到手游 HDR 画面场景的全链路显示技术。就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说,目前手机比电脑更有潜力成为下一个影像、流媒体、游戏的突破口。因为电脑端想要想实现全链路 HDR,所涉及的环节太多了,显示器、操作系统、播放工具、源文件缺一不可。反观高度集成化的手机上,用户仅仅需要保证源文件支持即可,未来可期。期待各大手机厂商和供应链提前布局,助力全行业打通游戏、影视、影像等的全链路HDR。
四、从开放架构到联合调校,vivo×联发科的 SoC 旗舰之路将迈向何处?
最后,我们来根据此次 vivo 和 联发科的联合展望下未来的旗舰 SoC 发展方向。前面我们提到 vivo 与联发科去年的深度合作是搭载天玑 1200-vivo(基于天玑5G开放架构)的旗舰机型 vivo X70 和搭载天玑 1200 的机型 vivo S12 Pro。
彼时的天玑 1200 也是作为高端芯片投放终端市场,与其他芯片厂商不同的是,联发科还伴随推出了「天玑 5G 开放架构」,开放了 CPU / GPU 调度负载、AI处理、相机处理引擎(ISP)、显示、无线连接等多个方面的底层接口,便于终端厂商据此定制高端 5G 移动设备的差异化功能,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为什么是联发科率先推出「天玑开放架构」定制化解决方案?一方面是联发科一直有着联合调校的传统。早在 Android 32 位时代就为终端厂家推出过 MT6595T,再如曦力 X27平台,到后来的天玑平台,不乏有以“品牌”命名的定制型号,诸如前文提及的天玑 1200-vivo,实现了从中端到旗舰的多层级定制。另一方面,联发科正在以「开放+联调」的姿态冲击着旗舰 SoC 市场生态。品牌高端化不是一朝一兮就能打造,虽然目前联发科在国内智能手机 SoC 市场份额已经名列第一,但在旗舰机型的消费者认知上依旧要逊色于友商,所以亟需通过高端化与差异化,站稳旗舰机市场,锚定生态位。
「天玑开放架构」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终端厂商和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我是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过去手机大家的 SoC 平台普遍“撞芯”,如果再用类似的软件和功能方案配套,那么不同机型之间就真的变成了“换皮”。同质化的手机市场大概率只能导致内卷,遏制创新。而联发科正积极推动同终端品牌的深入合作,在软硬件调校、多芯片联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将为旗舰级手机乃至整个终端软硬件生态带来新的创新思路和发展范式。
落脚到本次 vivo 与联发科的合作,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终端厂商对于芯片制造商的单向嵌入,而是此次联发科还深度参与了 vivo 新品的整个研发过程,堪称双向深度联合研发。在研发初期,双方启动了联调工作,树立了天玑 9000 之王的目标。
从芯片底层到终端应用,通过开放架构达到全链路-标杆级的硬件体验。合作深度上,vivo 与联发科双方都投入了数百人的精英团队,通过近一年的研发周期,从技术底层打通,大幅革新了软件通路架构,将 V1+ 和天玑 9000 调通,全面释放了天玑9000平台的旗舰实力。
vivo 与联发科的双芯合作意味着终端厂家和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合作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释放芯片的性能,并根据终端的差异化去打造一个符合客户需求、场景的体验。联发科也一直希望在旗舰领域做出有差异化的,与 vivo 等终端厂商探讨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双芯合璧”重塑新旗舰标准,为用户带来最顶级、最出色的体验。
最后,根据联发科透露的情况来看,天玑 9000 的市场反馈已经初步达到内部预期,伴随着 vivo X80 系列的发布,也是希望让市场看到联发科所具备的实力。毕竟 vivo X80 现在是和友商旗舰处理器双平台同价(12GB + 256GB 售价 5999 元,12GB + 512GB 售价 6699 元),足见 vivo 对于天玑 9000 的信心十足,接下来就交给消费者和市场来决断了。此外,天玑开放架构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向前兼容」,vivo 可以进行持续优化,强化前一代的功能,这点就赋予了天玑芯片机型未来的更多可能。
尽管当前疫情挑战严重,联发科天玑 9000 与 vivo V1+ 依旧携手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惊喜的 vivo X80 系列,我也会持续关注这款机型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反馈。个人也是相当期待芯片厂商联发科持续与vivo等终端厂商展开更加深入合作,从性能、AI、影像、游戏、通信、多媒体等各个领域,升级旗舰终端的差异化体验,携手成为市场和行业的“旗舰重塑者”。
最后,我也打算给联发科提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何巧妙定义自家的处理器的细分版本?毕竟如果大家都是同型号天玑处理器,只是加个品牌代号,留给终端来宣传自己的定制化水平,消费者购机时同样会比较纠结,那么这就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
分享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耐心观看,我是 Geek研究僧,我们下期再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