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炮战争,你有没有遇见过一些极为惊人且让你目瞪口呆的操作?
外出卖艺三年,7岁的小女孩为家里挣了37000元,她的鼻子耳朵都被剪掉了一部分,头上秃了好几处,身上还有被火烫过的伤痕,而其父对此却默不作声。
10年前,三亚公安解救了8名乞讨儿童,可当记者通知孩子的父母这一喜讯时,他们却满脸失望,还以没有盘缠为由拒绝去接人。
八名孩子,均来自河南太康,他们中最大的20岁,最小的年仅6岁。
20岁的李芳是唯一的成年人,平时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这群孩子们。根据她提供的地址,记者赶到太康县的张集镇寻找孩子们的父母。
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李芳的父亲李老汉。
李老汉一眼认出了照片上的女儿,但对于孩子乞讨一事,他表现得很淡定。
孩子生活是啥样儿,我也不清楚,出去四五年了,在海南跟着一个姓翟的老板打工。
翟某,是这群孩子的组织者,他本人的两个孩子也在乞讨的八个孩子之中。
记者先后找到了剩下的5个孩子家长,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无一人感到喜悦,反倒满脸愁容和无奈。
当听说要去接孩子时,一名于姓少年之父表示,我去接,我没有盘缠没有钱,也不识字,咋去接?
最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记者赶到三亚去接孩子。
三亚气候炎热,孩子们都穿着短袖短裤,害怕他们回到老家会冻感冒,工作人员特意到街上买了棉衣棉裤。
回家的车上,看着面前的新衣服,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迫不及待地挑选着新衣服,大一点的孩子还贴心地帮着小一点的孩子穿。
李芳说,他们在三亚一般住旅社,吃饭都是买着吃,平时靠卖艺为生,想表演就表演,不想表演就休息。
其他孩子们也都说,这样的生活不苦也不累,有好吃的好玩的,每天还有零花钱,过得可快乐了。
一名15岁的翟姓少年说,他本来在老家上学,后来被老师开除了,于是就出来打工挣钱。这次回去如果老师不让上,只能在家玩两年了。
翟姓少年的妹妹只有8岁,当被问及妹妹为何不上学也来卖艺,他嬉皮笑脸地解释,我说不让她来,她自己愿意来,这不能赖我。
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些孩子年龄虽然很小,却显得很有警惕性。
你们都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啊?
别给他说,别给他说。
你会表演什么啊?
什么都不会。
那给叔叔唱个歌。
你给我10块钱。
这样的对话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们似乎把帮助他们的人当成了敌人。
虽然嘴上说着外面的生活很好玩,但下了车见到亲人后,孩子们都显得十分兴奋。
而那位早先说没盘缠接孩子的于姓少年之父更是早早地等待在路口,一见到儿子,便紧紧抱住了他。
父子俩都红了眼眶。
本是父子相聚的感人画面,可于姓少年之父接下来的一番话让众人傻了眼。
还指望着你在外面能挣几万块钱回来,在家给你盖房子,我还得还账,老天爷啊,这下可怎么办!
听到父亲这么说,少年默默流泪不做声。
之后,其他7个孩子也陆续被送回了家。
记者询问李芳跟着哪个大人出去的,她一口咬定,我自己,我领出去的,你要不相信就别问了。
另一边,翟家的两个孩子被送回家后,奶奶显得有些过分热情,不停地说着感谢工作人员的话。只不过客套话刚说完,奶奶不愿意再让记者拍照了,领着孩子迅速地挥手告别。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两个孩子和奶奶一点也不亲近,彼此像陌生人一般。
记者疑惑之时,当地的知情人士给出了答案,这奶奶是个假奶奶,两个孩子是冒名顶替的,翟家真正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呢。
而之所以冒名顶替,是因为带他们出去的正是翟家父亲。这样一旦被警察发现,就说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少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当地,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出租孩子卖艺赚钱俨然成为了一条产业链,而那些将孩子出租的父母,大多数身有残疾,家徒四壁,靠着孩子每月赚来的几百到上千元生活。
他们中,有人想着让孩子挣几年钱改善家庭环境,有人想着攒点钱让他们回来读书,有人想着孩子不爱读书,让他们出去历练历练,但却没有一个人想过,孩子在外面生活怎么样,有没有受苦挨饿。
事实上,那些孩子在外面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自在,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脏乱差的车里。且他们大部分遭受过毒打,有的甚至已经死亡或消失了。
12岁的小超身上被刻了字和图案,手指头还被钉子穿过,见人习惯性下跪。7岁的芳芳鼻子耳朵都被剪掉了一部分,头上好几处没了头发,身上到处是触目惊心的伤痕,因为不听话,还曾被逼着吃过粪便。
领头人规定孩子们每天必须要到300元钱,一旦要不到就会挨打,不让吃饭,各种体罚。
芳芳外出3年,为家里挣了37000元,其中22000元是被虐待后的补偿款。
父母收了钱后,便没再计较此事,默认了“车祸”一说。
这些孩子虽然遭受过虐待,最起码还活着回家了,而一名叫秋月的小女孩,被带出去没多久便失踪了,此后一直生死未卜。
她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奶奶含恨自尽,可这些迟来的忏悔又有什么用呢?
自己不努力,把年幼的孩子当成赚钱的工具,这是我见过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操作。
可恨的是,就是这样的父母,等他们年老的那天,还得道德绑架子女为他们养老。
所幸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几年乞讨,卖花卖艺的孩子已经极其少见。当地人也说,现在国家对贫困人员有补贴了,孩子读书也不要钱,没有人再让孩子以这种方式出去挣钱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
这话用在本案例这些父母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出现过哪些奇葩的武器?
提前声明,图太多,流量慎点。
这个问题,其实不就是晒图大赛嘛。哈哈哈。
见过这种四轮自走炮嘛?
—————————————————————————————————————
用澡盆抗击美国人登陆
这是在把澡盆吊海里去。
—————————————————————————————————————
这个飞机看上去平平无奇对不对?
其实他们是木头做的,你们不要认为这种蚊式木头战斗机很差劲哦,其实这种飞机性能在二战时还相当优越,关键是不费钢铁啊。别的国家想仿造,结果胶水不过关,失败了。科技含量还是很高的。
————————————————————————————————————
古斯塔夫巨炮,500人才能操作的终极武器。
—————————————————————————————————————
苏联人的脑洞 这种炮不追求活力,只要能发射就行,因为他们的炮弹叫核弹。
有了矛还要有盾,防核弹的坦克。
—————————————————————————————————————
这个用来干什么的不用说了吧?
—————————————————————————————————————
大号转轮三喷子(其实是叫三联装左轮)
(戒指手枪)
————————————————————————————————————
不对称飞机(这种飞机一开始飞行员是拒飞的,担心掉下来,但是其实飞起来性能完全OK)
飞行坦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这种航母是用什么做的吗?冰。
二战的时候,英国人呗德国人的潜艇搞得没办法,于是想出了用冰做航母的点子。这种航母并不是完全是用冰做的,其实是冰和木头混合做出来的。英国海军要求冰航母能抗击30米高的海浪撞击;航母上的冰跑道应适合重型轰炸机起飞;航母在受到鱼雷攻击后只须用冰水填上即可完成损管作业;整艘军舰要有制冷系统保护冰层不融化等。甚至试验的船只度过了整个夏天安然无恙。
单个项目都OK,全部都能达到要求。然后一开始动工建设,问题来了。人们发现,这艘船还是解决不了发动机散热问题。发动机一开动,周围的冰就开始融化。最后,这个脑洞计划就不了了之了。
————————————————————————————————————
坐标叙利亚,当地改装武器。
————————————————————————————————————-——
当然,个人觉得奇葩的武器,还是舰娘。
王朔和冯小刚是什么关系?
「王朔晚年落魄,前哥们冯小刚只给5万打发?11年后的回应意味深长」
1988年,据说是载入“京圈”史册的一年。那一年,“京圈”的核心人物王朔,同时有4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人称“王朔电影年”。一时间,王朔这个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据说,那年冬天,王朔喝完酒,去找穿开裆裤时代就混在一块的叶京玩。晚上,下雪天中,叶京开着车,拉着铁哥们从西直门开往电影院时,王朔显然得意忘形了,不仅一路狂啸不已,还飙了句流传甚广的狂话,“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蹚”。那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豪迈,让车内几个人一下镇住了。
被“镇住”的人里,就有冯小刚。那时的冯小刚,刚满30岁,队上转业还没几年,经同事介绍与护士张娣结婚还没满3年,孩子即将出生。可他,要背景没背景、要学历没学历、要样貌没样貌,正在片场给人打下手,做点美工的杂活。无非挣点辛苦小钱,以此养家糊口。
而此时的王朔,事业、收入、名声,都正如日中天,是文化界与新兴娱乐圈的双栖大明星,正炙手可热着呢!两个人虽然同岁,论起来冯小刚还要大上3个月,但一无所有的必定伏低做小,这是免不了的常态。于是,潜龙在渊时代的冯小刚,对着王朔郑晓龙叶京等,大哥来大哥去的叫得不亦乐乎,鞍前马后不可开交。
据说,当年冯小刚,“王老师”叫得太热乎太甜腻,屡屡让王朔脸红。前些年,叶京接受采访时公开说,“那个时候那些人像苍蝇一样每天跟着他,王朔放个屁,那帮人都围上来了”。许多人就认为这是内涵冯小刚。
现在翻阅“京圈史”,事实是很清楚得了:冯小刚投入电影,之所以能很快发迹,除了他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外,显然和三位“贵人”最相关。
一位,是日后拍出《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1984年,在西直门粮食仓库,认识了当文宣干事的冯小刚,看他嘴甜又美工不错,把他介绍进了北视中心;另一位,则是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王中磊哥俩,曾经沦落到美国送外卖的他们,挣到第一桶金后,看好冯小刚电影的赚头,在2000年前后运筹帷幄,一番资本运作操盘,让“电影导演”冯小刚一举成为“新晋富豪”冯小刚。
王朔幼时一家而夹在这中间,另外最关键的一位人物,当然就是王朔。郑晓龙将冯小刚带进了影视圈,华谊兄弟让冯小刚挣点盆满钵满,但让冯小刚得以挤进这个京圈核心的,是“带头大哥”之一王朔。王朔是他的“带路人”,也是其“人生导师”,这是他自己在都曾承认的。
这里面的关系脉络,此藏彼伏着的,大体就是“京圈”版图的形成史:马未都挖掘出了王朔,王朔提携出了冯小刚,冯小刚又一举捧红了葛优张国立等大腕.....再后来,华谊兄弟正式与冯联手,徐静蕾、白百何、王子文、关晓彤等等小花纷纷爆红,风头之劲谁与争锋!
随着冯小刚+华谊兄弟+葛优铁三角的形成,当代内地娱乐圈的基本生态,也从此正式定鼎下来了。
冯小刚为什么需要王朔等人帮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冯小刚出身不太好,属于平民子弟阶层。而且,青少年时代的冯小刚,确实过得很辛苦恣睢,很坎坷多舛。
冯小刚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是北京胡同长大的平民子弟,生命前20年活动区域不过就是车公庄一带。而且,他是单亲孩子,很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只是跟着母亲艰难生活。其母一直独自抚养冯小刚,母子俩是吃过苦顽强熬过来的。只是,好人没好报,冯母45岁就得了癌症,47岁时又平添脑血栓,并从此瘫痪在床,儿子大富大贵也没享福到,这是后话。
因为家庭贫困,冯小刚勉强上到高中,就随即入伍。锻炼几年后出来,靠着一身才华,他得以经常参与一些文艺汇演的筹备工作。他日后得以导演,正是那些年积累下的经验。只是,偶然认识郑晓龙后,他就一直在艺术圈的边缘转悠,苦于找不到门路。直到1986年,得以认识“人生导师”王朔,人生才开始重开曙光。
强调这段往事,一大用意再说,确实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成功,现在很多人爱酸冯小刚侥幸,这也是不公平的。冯小刚是苦孩子出身磨砺出来的人才,前些时日王宝强接受许知远《十三邀》访谈,说“一点都不感谢命运,因为我也是打拼出来的”,这点心境应该是很类似的。
日后的冯小刚,虽跻身“京圈”,可一点都不痞、不贫,似乎也格外务实爱财,一切都有童年刺激在吧。他们的共同好友马未都,前些年开腔说,“王朔看似顽主,可内心很柔软,一旦面临困境就一定退缩,并不坚强;相反,你看冯小刚,动不动就哭,可他内心特别坚强”,这是身边人的靠谱观察。
而王朔呢,家庭出身是很优越的。他的父亲王天羽,解放战争时入伍,很年轻就当了参谋,母亲则在抗美援朝时做军医院护士,日后也正式成为军医,妥妥根正苗红的大院子弟。所以,王朔打小玩在一块的都是大院小弟。
如果没有意外,冯小刚这样的胡同子弟,跑腿做做“冯裤子”也许有机会,但真的称兄道弟平起平坐显然还不大可能。
“京圈”中,王朔最早出名,也最先意识到,影视剧市场在不远的将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很快拉上这帮哥们,成立创作中心,专门搞影视化。
约在1988年底,日后火遍大江南北的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开拍,王朔有意拉上“小弟”冯小刚,帮助他打开局面。至少在1986—1997这11年间,冯小刚确实是充分利用了王朔的资源:一方面,是王朔拉他进了京圈核心;另一方面,借助王朔,他“斩获”马未都、葛优、叶京及赵宝刚等等一大票京圈人脉。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早期冯小刚之所以能崭露头角并慢慢确立地位,基本都是靠王朔编剧或至少有王朔参与策划。是王朔,让他从“美工”,转身为“编剧”,进而顺势成为“导演”,10年间从一无所有完成“冯氏成功三部曲”。以至于到了2015年,冯导演《老炮儿》,两人那时分道扬镳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揣测王朔是此片“幕后军师”。而这也恰说明,冯靠学习、模仿王朔起家,此后作品始终尾大不掉的,也是王朔的影子。后来,他竭尽起用“御用编剧”刘震云,但刘毕竟河南人,那种京腔痞调是很隔膜的。
现在有人议论,认为王朔在京圈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帮不了冯小刚那么多,影响力也没那么大,这显然不是事实。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1993年8月23日,王朔拿出剧本给姜文开拍反映大院子弟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开机之日,据说姜文现场拉出一条横幅,上书“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王老师的江湖地位可想可知。绑上王朔,对于早期冯小刚来说,就等于进入了成功的快速通道。
有人说这是冯小刚“会做人”,极尽逢迎;也有人说冯小刚利用了王朔,导致王朔开创了几乎所有最终享受成果的却都是别人。还是马未都通透,也说了实诚话。据他的看法,“两人这算是互相利用”:风生水起的王老师,身边需要这么一个人,还烘云托月显示地位;
而冯小刚,需要他的奥援与人脉,从此改变命运。马爷当然口风是很紧的,说完这些,他也意味深长一笑,有意强调,“这个利用,是中性词”。
中国确立自身的影视圈大佬地位之后,很快进入了实操阶段,如日中天时分甚至妄想将所有中国文学经典都改编成影视剧。
但是,被誉为“中国的特吕弗跟戈达尔”的王朔,毕竟不是生意人,很快折戟沉沙。1993年,电视剧《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第10天,无奈停工。王朔灰心丧气,加上前些年挣了点钱,马上去了美国,既是有意挽回婚姻,也是陪女儿去了。
王朔女儿嫁人尽管,叶京另有说话,说这是冯小刚太投机,“把王朔使得太狠”,“利用得最狠”,“把王朔伤到了”。二人或许真的过节太深,叶京始终对冯小刚成见很深,“他光明磊落,干脆就是我是一不要脸的”,摆明攻击人家是真小人。不管是非如何,事实终究是不可逆的了:从此,王朔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直到4年后为了推广自己的书籍,开骂金庸,最后博得了一些眼球。
这里面最大的触因,除了王朔“死脑筋”,毕竟一书生,跟不上时代之外,也跟他个人遭际最息息相关:2001年前后,他的妻子与他离婚;他的父亲、他唯一的哥哥、以及他最要好的朋友梁左接连去世,数年之间接踵而来的这种痛不欲生的打击,让王朔绝望到了顶点,甚至需要借助药物催眠。对于写作、对于影视剧、对于挣钱,他早已淡然,毫无心思。最后两次出版大营销,各种炒作,目的都是为了挣钱。而且钱不是为他自己挣的,一为女儿,另一为帮助落难的朋友。
而恰恰形成绝大对比的是,脱离王朔后的冯小刚,步步高升如鱼得水,慢慢地从“小弟”摇身一变成为“娱乐圈大腕”+“资本大亨”。1997年,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上线,这部被称为“冯小刚前半生混京圈儿捞得的人脉集大成者”的低成本电影,一举斩获票房3300万,获得轰动效应,地位也无可撼动,成为与张艺谋、陈凯歌并列的“三驾马车”。
时变人变,王朔与冯小刚这对昔日好兄弟,从此渐行渐远。到了冯小刚某部电影发行,实际是两人合作的剧本,冯小刚竟然只属自己名字时,二人关系也到了冰点,几乎再无任何接触。于是,有了那段著名的“朋友爆料”:“制片主任陆国强告诉我,那回冯小刚派他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的稿费,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并没有接受,他不是嫌钱少,而是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那时,正是王朔最缺钱、最“落魄”的时分,但他对这份“接济”性质的回报,依然弃若敝履。
但是,即便如此,迄今为止在任何场合,王朔也没有说过冯小刚一个字不是——2007年出版《致女儿书》等作品时,也似乎有意避谈这位前好友;同时,冯小刚也未公开口出恶言,两位“大佬”的恩怨史,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悄然拉下了帷幕。
两人的晚景,显然是两重天的:冯小刚,至今活跃在名利场上,衣着光鲜,家里客厅随便挂的装饰画都市值2072万的,对着后辈也是耳提面命,俨然大师之状;而王朔呢,从2007年开始,随着唯一的爱女嫁人,似乎彻底从公众的视野中隐去,几乎不参与任何活动,偶尔操刀编剧,“也只是给朋友帮忙”。面对外界“落魄”的嘲笑,他回应媒体说,“没有像鹰一样翱翔天空,像猪一样简单生活,也是自在人生”,倒一派《天道》里丁元英式的潇洒。
据说,如今64岁的他,独身一人在北京老房子生活。陪伴他在家孤独写作的,只是两只美短折耳猫。一只叫多多,母猫,一只叫八步,是公猫。
俄乌战场上的坦克被无人机大量摧毁?
坦克在战场上被大量摧毁是正常现象,自坦克发明开始就已经是这样了。
人们总有种错觉,认为披挂了厚厚装甲的坦克就是战场上打不坏的铁乌龟,像套了金钟罩一样耍横。
一旦他们从资讯中发现坦克很“脆弱”,轻易被一些导弹、无人机、路边炸弹、拖鞋军或别的什么装备干掉,就会出现心理落差,认为“坦克完了”。
其实完蛋的并不是坦克,而是某些人长久以来的认知被如今越来越发达的资讯所打碎,造成突然的心理落差罢了。
某些资讯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有人为了炒作无人机,便不断将之抬高,继而让坦克变成被摧枯拉朽般蹂躏的可怜龙套。
无人机在“战地无双”,围了一圈的坦克稻草们自然只能表演飞炮塔爆引擎和绝望的逃出49.99米让人一刀扑街。
其实正如开头所说的,坦克这东西自发明以来,就不断面临着变炮灰的命运。一战时期的士兵甚至能用集束手榴弹、机关枪和弹头反装的子弹来干掉坦克。
人们直接在地上挖个角度刁钻的壕沟,都能让那会儿的坦克们陷入群体性懵逼。
哪怕什么都不做,早期坦克们成群地冲出去也会趴窝一半——机械可靠性太差了。
二战的坦克活得也不好,我们今天看那些虎式、黑豹、馒头、34、IS耀武扬威,其实它们当年没少遭罪,不是让飞机成片的炸,就是让火炮、火箭炮唰唰地轰。一场坦克战,命硬的挨几十炮没事,短命鬼炮炮穿。
1945年4月德国科隆大教堂下的一场坦克战,美军开谢尔曼进城搜索德军,躲在城里的德军“黑豹”上去就把馒头给捏了,断了大腿的谢尔曼车长在镜头前鬼哭狼嚎。
没多久,美军开来辆“潘兴”,半路还杀了个坐车里的妹子祭天,上去就把黑豹给三炮打爆了。
所以也难怪过去的人会说,对付坦克最好的武器就是坦克自己。
实际上,二战时期已经出现了坦克的克星,“HEAT”武器。说人话就是“空心聚能装药原理破甲弹”。
我们今天的反坦克导弹、破甲炮弹、RPG甚至反坦克地雷等东西,都是基于HEAT原理制造的。这类武器在二战结束时代有不少,但二战结束以后才得到划时代的发展。
正因为HEAT的发展,让战后坦克遭遇了一场非常重大的浩劫。
为什么呢?HEAT太强了,坦克单纯靠厚度根本挡不住,哪怕“土龟”那样的死脸都能打穿,还无视攻击距离。
HEAT并不值钱,可坦克如果都造成“老鼠”、“土龟”、“T95”那种玩意儿的话,全欧洲的公路和桥梁都折腾不起,大家都别打仗了。
除了HEAT,还有APFSDS,说人话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脱穿这玩意儿靠钉子一样的弹芯钻孔,连炸药都没有,纯粹靠钻开口再把射流打进去杀人。但它能穿透极厚的钢板,而且理论上弹芯越长能量越大,破甲深度越大。
这怎么防?一个HEAT就够呛了,再加个能捅穿近1米钢板的脱穿,坦克修成城墙也不顶用吧!
所以战后出现了一段憋屈的“无甲”浪潮,很多坦克都放弃了正儿八经的装甲,意思意思凑合凑合,整点避弹外形就行。功力都放在机动性和火控上,要打就是铺天盖地靠数量,你走一波流,我来个放风筝。
直到复合装甲技术出现,人们才通过“工程技术”的方式,将一堆材料弄在一起,制造出了更厚实的等效装甲厚度。
但恰恰这段无甲历史更能展示坦克的作用,它们再“无甲”,那也是一辆高级的战斗车辆,防御级别远高于装甲车和汽车。
而且杀死一辆坦克比杀死一群步兵要难得多,尤其是当你面对一群配合了飞机、直升机、导弹、炮群和机械化步兵的坦克时,这根本就不是能靠反坦克武器能反制的,它们冲到哪儿,哪儿就粉碎。
冷战时期的人们完全将坦克当重骑兵来使用,在北约和华约的对抗方案中,坦克是唯一能执行决定性突击的单位,因为他们会使用核弹开路,只有坦克的吨位能顶住核爆,坦克上的三防系统也能确保它们在核辐射中作战。
所以当冷战过去以后,坦克的发展似乎也突然之间陷入了低潮,不仅基础车型几十年没得到换代,坦克也变得越来越金贵和精密。
在不具备世界大战型对抗的前提下,各国的国防根本不愿意去承担过多的坦克,太多的坦克完全是浪费,作为一种高维护装备,它们开出去几个小时就得修理,而每次出去都是喝油如饮海。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两场给坦克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期战争,一个是第一次车臣战争,另一个则是海湾战争。
前者让俄军的T80坦克丢尽了脸,后者让美军的M1A1坦克赚饱了光彩,而且让俄国的T-72坦克丢尽了脸。
俄军进攻格罗兹尼时,他们用装甲部队带头进攻,用步兵支援。结果二者脱节,导致前者被以逸待劳关门打狗,后者被分割包抄围歼。
美军的M1A1利用夜视设备和犀利的贫铀弹,在沙漠中打得伊拉克的猴版T-72屁滚尿流,交换比巨大。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开始有点烦透了坦克,总想搞“轻型旅”——重逾70吨的M1A2坦克拿最大的C-5“银河”也只能一次运两辆,带着它们从美国飞到伊拉克的开支足够再买一辆了。
这严重限制了美国的“需求”,冷战结束后,美军的实质工作就是四处“维稳”,像当年英国维持殖民地一样维持自己对敏感区域的控制。他们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不需要用到坦克,相反却需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必要程度的机械化部队送往全球。
后来经历过伊拉克战争,美国人马上改变了想法,“轻型旅”要搞,但重装部队也要硬。
美军发现,坦克的突击能力实在太出色了,装甲部队能势如破竹奋勇直突。而机动性更好的装甲车部队却在半途纷纷被挡下。
更轻型的“游骑兵”和空中突击师就更不行了,哪怕有“阿帕奇”帮忙压阵,也没法打出坦克那种一往无前的姿态,反而动不动就与地方轻武器部队打成焦灼状态。
伊拉克的军队敢于对装甲车武装的机械化部队发动攻击,但连尾随撤退的坦克部队的胆子都没有。
无论坦克部队表现得如何,当一支坦克部队存在时,它就必然需要受到重视,哪怕它是伊拉克人的。
甚至巷战中坦克也非常有用,犀利的坦克炮搭配上伴随防御的步兵战车,是城市中拔点开路最好用的东西。使用破障弹和履带的M1坦克能迅速拆出一条新的道路,而在它到来前,几十个步兵正在苦恼如何对付转角的狙击手……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现今的战场环境确实让坦克更尴尬了。因为大多数冲突都是基于城市战争、特种作战任务和其它非装甲密集型的作战。而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似乎连美军也找不到需要大量使用坦克的场合了。
俄乌战争爆发以后,坦克大战突然又行了,双方大量的苏式坦克在前线被消耗,画风仿佛回到了过去。
再结合之前的阿亚战争,人们突然发现,在没有体系的照应下,坦克单位会表现得非常孱弱,甚至出现“坦克比单兵好杀”的情况。
看多了美国人玩的高密度数据链战争,再去看俄罗斯那苏联解体式打法,你说对面是北约也好,说俄系坦克吹过了也罢,确实很难评价这些坦克在战争中的表现。
只能说每研制出一种武器,就会有人对其进行反制,然后对反制进行反制,以此类推下去……
所以,战场上每个单位其实都是可以被大量消耗的炮灰,否则怎么说“战争打的是工业和资源”?
何况坦克是一种很高效的自动化装备,正如100年前那样,它们始终在变化,在适应和融入新的科技,人们不可能将其放弃。
法国勒克莱尔坦克开发部门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无人机其实并不会影响坦克的发展,相反它们会混合进坦克技术中。
未来坦克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化炮台,它们可以部署无人机侦查和打击系统,以“终端”的形式管理并共享无人武器,对远距离目标发动间接或直接的摧毁。
而且,配备传感器和有源干扰器的坦克不受电子和网络攻击的影响,他们能在最极端情况下与多个敌人交战。
其实现在最尴尬的是武装直升机,便携性导弹的和无人机某种程度上大大挤压了武直的存在必要性,而且便携防空也同样在威胁武直。
某种程度上对坦克而言这是好事,至少有个专为反坦克而生的空中大敌也活得越来越够呛。
总而言之,坦克在现代战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所有的单位都有一个目的,你不会用特种兵攻击位于开阔地面的要塞,也不会用隐形轰炸机占领市中心。
朱棣迁都北京是利大于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事,那叫油炸花生米,不仅干而且还特别的脆,简称干脆。
咋说呢?朱棣这绝对不是啥好人,但绝对是个好皇帝,在咱的眼里只要能把老百姓放心口上,这都是好皇帝。
为了回答好题主的问题,咱还是从为嘛会迁都来说事,先说个背景其实迁都这事,最初的来源压根就不是在朱棣的身上,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老朱其实就有想法迁都。
为嘛老朱就有这想法呢?
首先这南京他不是咱大华夏的中心,您摊开地图瞅瞅,他这位置靠了东南方向上。
而且老朱开创大明朝,一手掀翻元朝,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元朝被打败了,但元朝的势力依然活跃在蒙古大草原上,这势力就是后来的鞑靼。
虽然不叫自己个元朝,但这衣钵还在,天生就是大明朝的死敌,压根就没有化解的余地,那么有他搁北边骚扰,你在南京这块也不安生。
所以老朱一开始就想到了两京制,打算从南京这块迁出来,到别的地另建设都城。
当然老朱对这事不仅动了心思,而且也付之行动,和大臣们商量过这事。
最后就确定了四个地,凤阳(老朱的老家),关中,洛阳以及开封。
话说咱大华夏的子孙,都会有一个衣锦还乡的念头,这不凤阳作为老朱的老家,老朱他就想回去,所以开头就在凤阳这块兴建。
咋说呢?凤阳这块地处淮西平原,这块压根就不富裕,作为都城他就不合适。毕竟一个都城,少说不得百万人口,不富裕你咋养活?再说这块后来勘察了一下,发现风水有点问题。
所以当兴建的差不多了,老朱去视察了一下,也就放弃了搁这块建立都城的想法。
最后定下来的是开封,还专门把开封改成了北京,南边有南京,北边有北京吗?
而咱现在的北京搁那会还叫北平府(原大都所在地),意思是北方安宁平定,后来就被老朱封给了朱棣。
那么这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就淡去了迁都去开封的想法,后来这开封就去掉了北京的称号。
虽然老朱没有把都城迁到朱棣封地的想法,但往北边迁,这绝对有这心思。
那么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和有作为的朱棣都想往北边迁,那么这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较真了:“利大于弊?那么为嘛朱元璋消了这念头?”
这主要还是老朱已经开始面临继承人的问题,要扶持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办这事。
迁都这可不是啥小事,嘴一张一闭这就能迁?事海了去了。要是朱标没死,您瞅瞅迁都这事在老朱的手上就完成了。
哎!这是另外的话题,咱接着聊。
那么后来朱棣为嘛一定要迁走呢?这就涉及到了题主的利大于弊的问题。
首先一点南京的皇宫,这是填湖建起来的。那么这就造成了南京皇宫的地基有点虚,建成之后这就下沉了。
那么风水格局就发生了变化,变成南高北低,这不好。
这其实也是朱元璋老朱想要迁都的一个依据,那么到了朱棣手上他也是,这事您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您可以查到。
这第二点话说,建文帝朱允炆他要是削藩削的缓点,皇位坐的再稳当一点,再行削藩的话,朱棣他也不会扛着骂名起兵造反去。
也就是说朱棣他这皇位有点来路不正,在咱大华夏子民的心里,身子不怕影子歪,您整个身子就是歪的。
不服朱棣的人大有人在,这不朱棣打下南京城之后,就用最血腥的手段想要让那些个忠诚于建文帝的大臣服。
方孝孺还让诛了十族,手段不可谓不血腥,但这样的结果虽然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但朱棣也失去了南方读书人的心,士族们就有点瞧不上朱棣。
毕竟你这皇位不仅不合法,还这么血腥。
朱棣是啥人呢?他也感觉到这种不适应的排斥感。
所以朱棣就有着迫切的想要回到自己老地盘北平的打算。
那么这种局势如果持续下去,再起硝烟,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毕竟矛盾已经对立起来,与国家与自身都不利。
所以迁都是必然的,利大于弊。
第三点,迁都可以有力的震慑北方那蠢蠢欲动的蒙古人。毕竟,朱元璋当年把朱棣搁到北平这块,就是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袭扰,给大明朝维护出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现在朱棣不在了,北方这块就空虚了,蒙古人这时不时的过来掠夺一番,这没人受得了。
尤其是朱棣眼珠里就揉不得沙子,你打我,我还不还手,天下就没这道理。
当年朱棣派使臣去安南(越南),结果被杀了,朱棣也不和他客气,直接提兵二十万,把个安南给平推了。
好好和你说话,你不听,那就用刀子吧!这说明朱棣很尚武。
而朱棣对蒙古这块他也不客气,五次出征,打的蒙古人压根就不敢靠近边界线,最后朱棣都是死在了行军大营里边。
当然这是后话,朱棣能够打赢蒙古人,但你蹲在南京这块,毕竟胳膊短不是,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不仅可以防御,只要乐意时不时的上去揍,这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作为首都,那么军事力量这绝对应该是最好的。
所以迁都北京,可以有效的震慑蒙古人,这想法和朱元璋的想法是一致的。
第四点。大家伙也知道,这说起读书,北方就干不过南方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朝堂上当官的这几乎都是南方人。
这可不好,这不利于一个稳定发展的朝堂,南方人在官场中太过猖獗,皇帝也不好管理不是。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读书北方弄不过南方?”
俺就是北方人,在当时这是不争的事实,没办法环境造成的结果,北方一年四季,就一茬的收成,就这收成还得瞅老天爷的脸色,天天为了活命想办法,那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你还时不时的防范蒙古人的骚扰,所以北方彪悍,读书不行。
南方不一样,啥这鱼米之乡,那鱼米之乡的,这都在南方,一年收两茬庄稼,有的地更加过分,三茬的也有,吃喝不愁,所以读书就厉害。
这不后来就有了著名的南北榜案吗?
您要是搁南京继续呆下去,这种事态势必会更加的严重。
那么迁都北京,这会让这种事态有所缓解,毕竟北京都做为京师了,这安定的环境还是能够保证的,而且全国的粮食啥的,都能调遣过来,最起码吃的方面就能解决了。
最后一点,就是南京太热了,北边凉快点,毕竟朱棣大半时间都是在北京呆着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有哪些现代主站坦克可以承受鼠式坦克主炮的射击?
现代化的主战坦克正面完全能够承受鼠式坦克的炮击,然而侧面和背面就不行了。
但是!还有某些比较老旧的,但仍然在服役的型号也不能抵挡老鼠的攻击,尽管鼠式坦克那门Kwk.44/L55的穿深在现代不算什么。
实际上鼠式坦克这门炮有点被过于神话,诚然它的性能在二战是绝对顶尖的,但口径也只有128mm而已,而现代主战坦克哪个不需要应付120-125mm的脱穿炮击?
当代大部分新锐主战坦克在应付APFSDS(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上,通常都有500-800mm的RHAe(等效轧压均质装甲)厚度,二战德国惯用的APCBC(风帽被帽穿甲弹)打现在的钢材肯定有问题,就算按当年的指标,Kwk.44/L55也只有200多的穿深而已。
Kwk.44/L55 128mm坦克炮并不能因为它安装在老鼠身上我们就得神话它,这门炮同样被安装在猎虎上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少的战果。但归根结底它其实就是PAK44反坦克炮的装甲改型罢了。
在对比测试中,我们熟悉的“长88”KwK.43/L71与Kwk.44/L55的性能差异并不大,比较显著的区别仅在于1500米以后,这是由于128mm大口径弹丸特性带来的,存速性能好,能飞得更远。
我们可以看到,虎王的KwK.43/L71 88mm炮使用APCBC的时候100米破甲232mm,100米时211mm,到1500的时候只有196mm了。
老鼠的Kwk.44/L55 128mm炮使用APCBC在100米时破甲267mm,到1500米时仍维持在222mm,可以说确实性能稳定,远距离杀伤力十足,但近距离与长88其实差异并不是非常大。
明白了这些,就应该对鼠式坦克的那门炮更有些谱了,总之客观分析,不神话,不诋毁,该是咋样咋样。那么鼠式坦克当真拿现代装备的主战坦克没辙?当然NO,因为有些仍然在装备的老式坦克,在232mm穿深面前依然是尴尬的。
比如T-54/55坦克,还有59,这帮100mm党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比较活跃。它们装甲薄弱,只有炮塔很小的一块厚区达到200mm,剩下的全靠倾斜装甲加到200,然而APCBC本身能修正钻向。遭遇Kwk.44/L55的攻击对它们而言已经超出了一些防御极限了。
还有M60,这家伙属于110mm党,炮盾那块儿还能翻个倍,但怎么看怎么不保险,照脸使劲抽就是。什么?你说你是M60-120S?好吧我错了!我知道某地有群顶着M48脑袋的M60,不如去抽它...
对了,怎么能忘记这朵奇葩呢?大名鼎鼎的S主战坦克,没记错的话strv 103的装甲只有60mm,那个大倾角就算了吧,就算等效160也照样啪叽,现实毕竟不是游戏。S坦克的威力不体现在单纯对射上。
法国的AMX-30主战坦克也是可以轻松击穿的,它甚至没有S坦克那样的防护设计。这种战后二代车很流行机动和火力靠前、忽略防御的设计思路,所以100都不到的装甲成了AMX-30强大火控下的短板。
英国“酋长”坦克同样跳不过老鼠炮的轰炸,车体90,炮塔120mm,只是那些个100mm党里比较厉害的一个罢了。
最后这个也别放过,炮炮穿的豹1,准备如何接受先辈的爱抚呢?
所以别看Kwk.44/L55 128mm坦克炮落后于时代,但它毕竟是高射炮改的,膛压、初速都有一定的保障,再加上口径的辅助,对付战后的那批服役到现在的一二代主战坦克确实是没有问题的。
即便是现代的主战坦克,如果不强调正面的话也可以被轻松击穿,不管怎样说,Kwk.44/L55 128mm都属于一门威力不错的火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