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役,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
此问,我来答
中国古代史上的军队人数,要根据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
古典军国主义体制下的全民皆兵战国时期,所有成丁男子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按照国家的命令,定期去服兵役,这些都是“预备役”,是可以随时变成正规军的。
当战争来临,战兵和辅兵的区分没有那么严格,辅兵在紧急情况下也是要作战的。战国时期,双方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农民都是要接受军事训练的,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战国时期,军队的人数是正规军加上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是可以上战场的。因此,战国时期那都是货真价实的军队。
我们经常看到斩首敌军几十万,活埋几十万。那些都是真实的。基于我们上诉的观点,战国时期打仗,不在于抢地盘,而在于杀人屠军,只有把一国的青壮年都杀光了,才能实际的削弱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我们所熟知的长平之战,战国损失四十万大军,这其中正规军5万,其他的基本都是辅兵民夫。
封建王朝的动员力不如战国时期后世文人之所以夸大人数,基本都是参考了战国,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战国时期,就算是民夫,那也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这其中就有恫吓的成分·,并非实际兵力。司马迁同时亦写明了鸿门宴时,刘邦军实际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所率诸侯联军实际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有大的误差。
公元219年,刘备在关中之战击败曹操,由此,刘备得以完全占据巴蜀,而且此时,刘备手中还有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因此,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刘备的巅峰时期。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此时刘备的兵力不过15万而已,反过来看小说中,东吴20万大军火烧连营蜀汉70万,是不是觉得水分很大呢,而实际上刘备大军只有5万,东吴军队也只有5万左右。
看看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清时期明初开国时,持续的几十年战乱许多地方杀成白地,需要朱元璋去强制跨省移民大迁徙,和鼓励人口生产,总人口数量远远不及明末。可那时候明帝国政权如旭日初生,组织动员力强大,所以朱元璋、徐达、冯胜、傅友德、朱棣们,谁不是统带几十万大军挥斥方遒?
而到了明末,国家体制病入膏肓,动员力组织力已经十分低下了,所以举倾国之力也只能在萨尔浒之战动员不足十万战兵,松锦大战也只有十三万人马。再看看对面的敌手满清,根据现代史家发现的满清档案,萨尔浒之战时,以满洲八旗为主的八旗总男丁只有七万左右(后金天命六年数据,6.9万人),其丁口和大明比不过百分之一 。到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时,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男丁只剩5万,加不足3万编入八旗的蒙古男丁,剩下26万多,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其八旗总男丁才区区34万。然而,因为刚兴起时的满清政权,采取的正是类似于战国七雄的“全民举族皆兵”的古典军国体制,组织力和动员力异常强大。因此当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他们举族极限动员,和同样倾举国之力动用精锐的大明朝比,兵力上居然可以不落下风。萨尔浒之战,面对8.7万明军精锐、以及朝鲜军1.3万、叶赫军1万,总计十一万大军的联合征剿,在亡国灭族边缘下,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下令,举国总动员。
因此总共还不到七万男丁的满洲八旗,竟能让努尔哈赤极限动员出超过5万的军队和2万随军民夫,妇女老人小孩无不上阵支援后勤,最后成功歼灭四路明军中的三路,取得一场斩俘明军四万多人的奇迹大胜。当然,后金政权能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因为他们是纯内线作战,动员到投入战斗的时间相对较短。松锦大战时,满清皇帝皇太极,通过“三丁抽一”,维持一只十万人左右的常备军队,和洪承畴部13万明军持久抗衡,终于再获一场歼灭明军过半的大胜。
笔者:古代的人数,特别是封建王朝的数据都是不太准确的,有很大的水分,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人数会比后世来的更可靠一些。
三国著名三大战役?
三国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合称
三大战役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发生在现今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赤壁镇,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诸如“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环船”等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三国有哪些经验技巧?
本文适用于以下玩家:
尚未入手游戏,已经从实况、视频略懂略懂,而且确定会入手的玩家。
已经入手游戏,但目前正在以龟速进行统一大业的玩家。
已经(或快要)全破游戏,正想找人交流的玩家。
前言:
这是一款以外国人眼界为出发点的三国为题材的策略战争游戏,竟是我从小到大所玩过的每一款『三国』游戏之中,最能点燃我对三国情怀的一款游戏(没有之一),非常写实,意境也很深,我很久、很久、很久没有为了一款三国游戏,连续打了十二个小时不去睡觉还被爸妈骂了。
从他们作出的内容来看,这些人确实非常认真看待三国的『历史』与『演义』,这款游戏把宫廷、外交、内政、战争的节奏做的非常好,你不可能舍弃任何一块不去操作,而是必须交互并行去处理各种事情,使得每一段游戏时期的体验都大有不同,而且十分有趣,作为一款单机游戏,(全军破敌—三国)无疑是上上之选。
(多人游戏内容我没有接触,不在讨论之列)
四大时期:
我最初是选定了公孙瓒这个联军势力,并且全部以普通的难度通关,大约耗费了50个小时,游戏的年份大约是50年左右,我把自己全游戏的时程分成四段,分别以外交、内政、战争分段进行说明。(附上姑且已经全破的不优秀人权图)
黑暗时代:(游戏最初— 统御二~三个郡县左右的时期)
外交:
一开始除了曹操、袁绍、马腾势力以外,大多数势力都是处于真正意义上黑暗时代,你除了初始城池以及周围几个郡县的部分土地之外,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全中国大约有98%处于迷雾状态。
此时的外交也几乎毫无作用,仅限于你要不要对邻居宣战,但大汉与黄巾军是处于可以自由开战的状态,势力地盘也是最大的,不过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动作,就是被打会调动附近的军队来救一下,是初期野怪的那种感觉。
战争:
干架的初期难度,会根据你是玩演义模式还是正史模式而有所不同,如果是演义模式(我选的是演义模式),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将领单位在作战上会很突出。
如果说要有多突出...如果你有名将的话,大概就是全队直接拉出去A点地板都会赢(如果对手没有名将的话)。
顺带一提,这款游戏大概把将领分成三个级别,有头有脸的名将,名字还算喊得出来的精英将领(名字是金黄字,不过是杂鱼脸),还有杂鱼将领(只是个拿来带兵用的,没练起来之前,两团兵一夹就哭爹了)。
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势力的差别,在于你起手有什么将领可以用(你可以从选势力的值得注意的人物看到),比方说公孙瓒一开始就有自己跟赵云两个名将单位,剩下的都是杂鱼脸,孙家儿女则个个都是名将,一共还有四只,但...全都还没长大,孙尚香还只有1岁,身边只有几个能用的精英杂鱼脸。
干架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进入战争场景微控,或是自动作战(成败会依照系统的估算直接决定结果)。
这个时期要讲究效率的话,大多都会进入手动战斗( 战斗方法详见封建时代 ),因为自动战斗带来的伤亡太大了,恢复太久完全会拖累初期的发展效率( 详见内政 )。
内政:
内政的主要目地自然是供养军队,最开始面临到的是招募、补员的问题,招募就是开一个新的部队,补员就是现有部队回血,速度是根据刚打完仗军队所在城池粮食、人口、地形、天气或将领的基本素质,一般来说驻扎在城镇里已经是最快的了。
即使如此,一开始招募、补员还是很慢,也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强求速度,初期一个全新的将军带满兵大概要八回合才能满血出动,补员大概一回合也只能补个15%左右。
这个时期的内政还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帮助,一般有两种绝对不会错的盖法,第一是种田派,每一座城都先点土地开发一定不会错,第二种就是根据你目前郡县所属的附属资源点来决定配套盖法。
比方说,你眼下的主城所属有块牧场或林地(可能还不是你的,没关系,但要注意是不是隶属于同一郡县),你的主城就配合盖农场,但如果你的主城附近有的是港口或是矿场,你可以让主城先造客栈或是工坊(纯工、纯商或工商合一皆可,封建时代会提及 )。
但如果一开始还浑浑噩噩搞不清楚的情况下,第一个还是可以先点土地开发,第二个可以点基础军事设施(军事第三个建筑),但军事设施只需要挑一座城盖就好,因为军事设施对所有临近的郡县都会生效,在最初期是CP值很高的建筑。
封建时代:(两队人马或三个郡县左右— 成为一方之霸)
外交:
这个时期的外交仍是不特别重大,但你的对手会试着跟你接洽,由于当下群雄势力之间都处于停战协议状态(不主动对你发起战争,但协议很容易破坏,首次毁约也不会负担额外成本),因此各大势力的第一步都是先试着跟你进行和平会谈,比你强的会跟你勒索,比你弱的会给你点钱求和。
也就是他们会开要求你选边站啦。
这个时候的和平协议不能乱选,要知道一但停战协议变成和平协议之后,你就有遵守他的义务,一但毁约会造成你信赖度受损,之后对所有国家的交易都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很难恢复( 详本段内政篇 )。
因此,远交近攻那一套不能完全照抄,最理想的状况是跟所有国家都维持停战协议就好,当然,你周围的小朋友完全不用跟它和平,不管他态度再好都打爆就对了,省得他到后面变成钉子户更麻烦。
但是如果要发展成合作对象就得慎选,原则上最远距离的也不用跟他和平,反正他也打不到你,近距离也不太需要和平,除非他真的比你强太多(其实也不用太害怕,他也不太想主动打你),就找中距离你看得顺眼,眼下也不会立刻被灭的那几个国家。
战争:
本段延续上个时期的军事说明。
原则上战争会分成两种,一种是野战,一种是城战,河战或海战则是强制以自动战斗决胜,以下用两张图简单告诉大家,野战的基本常胜排阵要应该怎么摆。
在说明配置之前还是要先讲几个概念,实战感觉起来枪明显克骑、骑明显克弓、持盾步兵没有明显相克,是撑线主力,枪步兵也能撑但容易被射歪。
铁卫、统领(紫色、黄色将领)配合军团线打架比较强,红色(前锋)非常万能能孤军深入,也能配线作战,军师则跟弓手一起扔后排就够了。
不过前期你的部队没那么多,而且大部分情况都要靠手动的情况下,部队最好骑枪步弓四种兵都要有,保持多样性以应付各种状况。
如上图所示,骑兵你就丢到最外围,战争一开始就直接绕到敌人后方远处,远到敌人不想追你就够了,步兵靠前,枪队侧翼,弓队殿后,为了掩护步兵不要太早灭,你的将领最好留下掩护步兵团压阵,双方接近之后就会演变成下面的战况,
双方一交接之后,枪兵立刻上前架住侧袭的骑兵与敌方将领。
步兵与我方将领一边挨箭,一边尽量不要让步兵团溃散。
进入混战之后,敌人的远/近兵团会很明显分散,这时远处的骑兵调回来直接灭掉敌人弓手团,敌人的弓箭如果没射干净,一碰到骑兵被打没多久就会被击溃,打完再顺势与本部夹击敌人,胜利就八九不离十了。
至于城战也是一样的概念,你可以一开始把所有部队集中到一个城的入口,把敌人的守军都骗到一边,之后再派少量骑兵去突袭无人的入口,这时,你的大部队就可以安心走被抢下来的大门了。
内政:
当你有了两三个左右的郡地之后,就要稍微专精一下城市的发展。
承上段所说,一个城市如何发展取决于周围几个卫星村落的类型,如果是纯生产粮食,城市发展就配合粮食生产,之后盖粮食加成的建筑就能一起享用加成,纯商都市也是同种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的投资报酬率真的很低,升级很贵,钱却没多几毛,如果卫星村落有商又有工,因为工业建筑可以同时对商业利润加成,你可以摸蛤仔兼洗裤一起发展。
但如果是纯工都市...我觉得你暂时发展成农业都市算了,因为粮食真的会比你想像中还缺,因为粮草没有堆积的概念,帐面数目是每回合供应量。
打个比方说吧,一个升满的工商都市...每回合会吃掉全国3x左右的粮食,但是纯粮食生产的都市却只能生大约2x左右的粮食,在加上军队在外的开销,大概两个粮城养一个钱城都还会有点吃紧。
万一,你真的临时钱不太够,或是粮食没控好,可以利用外交交易的方式纾解燃眉之急,甚至你有多余的饰品也可以拿去换钱。
因此,必须注意你的诚信千万不能在初期毁掉,当你协议一撕,信誉降低,会成交易上的不利,好比说原本交易是100元换100元的等价物,如果你信赖变成负的,下次交易可能就会变成你要用150元才能买到100元的货。
除非你是内政之神...不然依我体感,中后期还是会非常依赖交易手段去增加资源配置上的容错率。
城王时代:(从一方之霸到数王相争的时期)
外交:
这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这段时间,大概是外交上最复杂的阶段。
在你还没发展到一方之霸的程度之前,外交最主要是拿来弥补资源配置容错率的手段,在你发展成一发之霸之后,这个手段仍是相当重要。
到中期时,友盟宜稳不宜多,你可能至少会有一到两名关系还不错的友盟,他们在跟你交易上会比较公道,甚至还可能会让利,他们会为你负担牵制敌军的功用,让你在还没有能力的时候,不必负担多线作战的消耗,此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始往你要发展的方向打出去,同时稳住友盟。
友盟最终也会成为你的敌人,眼下你该做的是要比他们发展的更快,但是他们也会常常出题目给你,这就不限于成为友盟的国家。
像是他们会设法跟你联姻、交易、交割领土、合作去打某个敌人,有的提议你能接受,但有的提议你实在是不想甩他,但你不接受太多次可能会降低友好度,以下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婉转规避对方的请求。
假设某国提出联姻,要你把女儿嫁出去变成他的人,你很不想接受,但你又怕破坏关系,你可以把他的提议直接从交易盘上删掉,重新改放成另一个新的无害协议,(例如从他付钱你嫁女,改成他持续付钱而你提供一笔订额交款)。
这样对方仍然会视同你同意了交易。
当然,如果你女儿够骚(?),你还可以让对方的武将入赘过来,只要你出的起价码,他嫁过来就是你的人了,他没道理不帮你的,忠诚度这种事情也不需要太担心,你只要持续撑住他的满意度,他是不可能落跑的。
战争:
当部队数量一多就不太可能每一场战争都亲力亲为的去打,当你的补员速度逐渐起来的时候,你就会更加依赖自动战争,当你领有的土地变大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军饷上的开销。
当你慢慢从两三队左右的人马变成四队以上,打架在形式上就会产生变化,会慢慢演变成从手动变自动,从战斗变成战略。
你将会考虑到以下几件事情。
让一只部队长距离移动会持续耗费军饷,有时,你可以选择直接注销后方的军队(将领所有的一切都会保留),在前线直接开新的单位出来慢慢补员会更加划算,这就要考虑到你的科技跟建筑怎么点。
各将领招募自己擅长的部队成本会特别的低,像先锋招募枪骑兵、斗士招募枪兵、铁卫招募步兵、军师招募弓手,而统领则是盾骑兵,当你按自动频率变高,此时招募的标准,就会从战术上的需要转变成考虑成本上的需要。
最后,要特别提醒一件事情。
大多名将都很难在捕获中投降,当你灭掉一个国家的时候,如果那个国家还有未死的将领,有可能会直接加入另一处敌国,或者会立刻流入中立人才市场,请记得要立刻去看看。
孙尚香...三国唯一正妹担当...可恶,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她...。
内政:
如果你前面觉得内政很简单,后面跟本不会出乱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新抢下来的每一座城都会直接变成内政上的超雷大礼包,而且你即将会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你围城下来的瞬间,满意度低,公共秩序低,而且城里的建筑会全面损毁,在你修复的这段期间,他就只是个不事生产,纳凉吃粮的废物,如果你打下来的城够大,你还很有可能会让你全国的存粮一下子变成负的。
就算修好了,你还会面临第二个问题,就是前一任市长还会留下一堆违章建筑要你去处理...咦?怎么在这个点上我居然有点意外的熟悉...。
因为每个势力都有自己所属的独特建筑,当势力一换,那些特殊建筑会立刻失能,你要做的就是再花一笔钱让他变成正常的建筑,否则放着只是徒耗资源。
再者,如果你本就存粮不多,你抢下来又是一座工商业大城的话,你就会发现你的存粮一下子会变成负1x、2x,立刻拆掉你会心痛的要吐血,但其他支援的城池,短时间之内不管再怎么盖都补不回这些粮食,然后你又继续派兵往下打,状况就会更恶化。
有的城池,居然还会把卖掉粮食的建筑跟强制征税的建筑点到最满,简直是雷中之雷(尤其是快要灭亡的势力,这方面还真的有够写实...) 。
这些都是势力扩张必然面临的问题,救急的方法是立刻跟友盟签贸易协定,让他暂时支援你粮食(撑10回合,但不能再签新的相关协定),治本的方法就是你得一开始,就得好好分配每座城池的产粮。
称帝时代:(从数王相争到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
外交:
当你的势力逐步扩张,领土与城池等级逐渐上升,爵位也会慢慢上升。
从一般势力到王公国这段期间基本上差别不大,最有感觉的大概就是你能分配工廷的职务变多,这个职务有点像手游的『好友队长』概念,是个额外帮你加buff的存在。
但是...只要你一称帝,你就会立刻见到队友全都变成基掰狼的奇迹瞬间。
所有王公以上友好势力都会瞬间变成跟你敌对,不管给多少钱都没用,当然任何交易都没法玩了,说得难听一点,你正在侵略的国家对你的态度都还比较好... 。
整盘都是红的...你这一定是在跟我开玩笑吧...。
这个时候你也不用客气了,所有协议都可以撕了算了。
现在你也够强大,所以可以强制要求在场所有诸侯选边站,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朋友的概念了,只有是不是你的人的概念。
你可以直接要求中小型的国家成为你的附属势力,当然,在谈判上他一定不会同意,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下最后通牒,也就是不必提供任何正面条件,对方只要同意,就算原本是仇人他也会帮你做事,甚至态度还有机会慢慢变成友好,但只要不同意,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最后,你还得注意一件事情,就是你的附属国可能会多次要求独立,你不同意他就跑不了,但是你的附属国一但称帝,他就会强制脱离你的掌控,如果你发现他的势力太强,请直接在外交上选择并吞他,他的土地都会瞬间变成你的。
不管你做了哪一种事,都会导致你的信誉大幅受损,之后要求对方依附你的成功机率也会大幅下降,体赶上,这种操作只有前一两次成功的机会最大,要慎选你优先吸收的对象。
如果你把一个国家打到崩溃,他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会要求成为你的附属国以求生存,当然,到了这个时候只要笑就可以了。
战争:
这个时候的战争几乎是全自动,当时我一回合就要操作八支以上的部队,不太可能一场一场去微控。
此时军团补员的速度也是快到不行,就算是新编出场,大概两、三回就能补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的战争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围殴,你可以一次把好几个部队拉到一只敌部附近,再由一个部队发起进攻,自动战斗,不管敌方将领再神,只要军师判断你会赢,你自动按下去就是会赢,无一例外。
曹操从一开始就亲手教你这个游戏该怎么玩了。
在一般状况下,野外二队打一队基本必胜,围城战时,如果对方有很强的名将,或是城池等级很高,很有机会二打一还打不下来,但如果军师判断你的优势不小的话,你还是可以围围看,逼对方主动出城打你,直个时候的军师判断有可能会转败为胜。
总之,就是让你的部队维持三三两两,遇到敌人就群起攻之。
内政:
当你的势力已经庞大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大约是二分天下的程度),内政就可以随便按了。
此时你唯一的问题只剩下腐败跟公共秩序,但这是只需要把科技点起来就能解决的问题,只需要注意到就好了。
最后不免要来点碎碎念:
总的来说,全军破敌—三国绝对是一款十分优秀的策略战争游戏。
这款游戏让玩家对每个时期的游戏体验与节奏体验都非常好、每位对手的AI跟政治、外交策略也都格外的真实,好比快灭亡的国家不只会来拼命求和,也会极力找寻其他强国庇护,甚至对底下人民苛负重税,便是数例。
玩家在搞内政时,也会时不时有题目跳出来刁难你,没有让你感觉到平面的机会,像是将领吵架、招募困难、指派任务等等。
这款游戏比我所玩过的任何一款战略游戏,都还要深刻考虑实际的历史状况,尽管他没有把资源都放在对每位武将的脸部美工,但是他却真的有考虑到每一位武将的交际状况。
比方说,你帐下有两位互为竞争对手的将领,你对其中一位对手升官,就会导致另一名将领的不满,虽然那种不满不会立刻造成实质影响,但是他确实会让你看到这个问题。
再比方说,蜀汉虽然被我灭了,但是诸葛亮还是会逃到吴国篡位,继续他的北伐大业,司马懿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甚至在我公孙家即将君临天下的时候,两位军师还会联合起来作最后的军事反扑。
以上几点,还只是众多奇点之一,只要越玩下去,你就会发现全军破敌—三国要还原的不只是史实,更打算模拟史实被玩家改变之后的现实状况。
我旗下的赵云戎马一生,从不争功,也从不闹脾气,跳出来的事件都是救人冲出沙场,我能让这名乱世之光在老死之前看到天下统一,实在是太令人欣慰了。
我家赵哥果真老当益壮...我七十五岁才想起来给他个老婆,明年后年就给我连生两个...会不会太屌...。
以上就是我对全军破敌—三国的全流程心得。
为何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呢?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汉朝帝国就变成了一个火药库。狼烟四起,征伐不断。大大小小的战斗恐怕是成千上万,有人说具备一定规模地战斗就有三百多场。这个不用去查阅资料,也会感觉得到的。
那么,在如此众多的战役中,为何“夷陵之战”能够脱颖而出,位列三大战役之一哪?
汉末三国时期,经典战役不少,而且规模,持续的时间都远超“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之所以重要,关键是战略意义重大,其结果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01
战役的定义
战役是整个战争的一个局部,是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是为了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有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役的胜负,直接影响战争的全局,甚至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按照作战的目的和性质,战役可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守战役。
战役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战斗组成的。而战斗是指敌对双方进行的所有的武装冲突。
宋•苏轼《教战守》里说:作战,战斗之事。泛指采用武力进行的一切对抗和攻击。
“战争”一词,在战国时期的兵书《吴子》中已有出现。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要求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军事行动。
02
三国十大战役
三国十大战役:北方统一战、江东统一战、西川统一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汉末三国时期 , 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有人列举了三国十大战役,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较为肯定的是,这些战役都是规模巨大,历时时间较长,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是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大战。
简单提一下此时期的这些战役,尽管这些战役也很经典,规模也很大。但许多战役却没有夷陵之战意义重大,其中的原因,友友们可以自己去感悟。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夷陵之战的战略意义。
03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历史背景
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遇东吴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三国三巨头之一的曹操220年去世,其子曹丕接受汉室禅让,即帝位。
曹操,关羽都是当时的大佬,都是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
就是在此背景下,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战役过程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带领大约五万精兵(包括后期沙摩柯等五蛮夷的一万左右的兵力),出巫山峡口,沿长江东下,攻入吴境。
孙权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帅约五万大军,奋起迎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条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果断实施战略退却,一直撤退到夷道,猇亭地带,转入防御,以逸待劳。经过几个月的相持,与刘备展开决战,最终在夷陵击败刘备,刘备逃入白帝城。
此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死。
战役的意义
“官渡之战”,是北方两个超级大佬曹操与袁绍一决雄雌的战略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大战”,曹操携“官渡之战”之余威,欲横扫江南,一统天下。孙刘联盟,积极应战,彻底阻止了曹操的战略进程。而刘备趁机崛起,占领了荆州,进而西进入蜀,三分天下有其一。
“夷陵之战”,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遭遇重创,元气大伤。迫使蜀吴,消除矛盾,再次联盟,共同抵抗曹魏。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魏蜀吴三国保持了一个相对的战略平衡期,疆域基本不变,此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最有意思地是,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乌巢,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孙刘联盟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的战船,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年轻的陆逊火烧连营,把老奸巨猾的刘备整没了。
都说水火无情,小心火烛哦!
你认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吗?
许多人喜欢给马谡伸冤,觉得街亭之败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派赵云、魏延等人过去守也守不住。但如果细分析这个事件的话,就能发现其实只要按照诸葛亮的吩咐,电脑前或者手机前的你也能守住,马谡之所以丢街亭纯粹是因为不听指挥,并且,诸葛亮在任命马谡方面,多少也有私心。
先来说下街亭之战前蜀国的外战情况。在228年,诸葛亮大手一挥,决定北上伐魏,振兴汉室。首次北伐进展的还是蛮顺利的,蜀国一路连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是魏将或死或降,蜀军士气大振。在众多投降者中,最著名的当属天水的姜维了,姜维固然才华横溢,但新降的他需要一个从知情到信任的过程,所以早期姜维并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
而蜀军行至街亭时,首要的目标就是占领这道路通畅且依山傍水的街亭。为什么说街亭之地重要无比,从地理位置来看,驻守街亭进可进攻关中,退可守备陇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蜀军也比魏军早早的赶到了街亭,可以说在时间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占领街亭周边的城池,让蜀军有合适的据点,这样也便于之后慢慢深入魏国。
当然,在占领街亭之前还有个小插曲,就是魏延看完地图提出了偷渡子午谷的建议,这样一来可以迅速到达长安,杀魏军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方面可以出斜谷进兵长安与潼关,两军在潼关会师,这样就算魏国兵力再多,也难以一时间前来救应。可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策过于冒险,就否决了他的建议,魏延说那你说啥就是啥吧,诸葛亮说文长你淡定,咱们还是先商量街亭的事情吧。
刘备生前看到马谡老找诸葛亮唠家常,心里紧张的很,在其临死前还特意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说他就是个花瓶。但是街亭之战距离刘备去世已过去五年,五年足以让一个人成长,更何况诸葛亮征南中用的还是人马谡的攻心妙策,诸葛亮没理由不给马谡机会。再加上蜀国需要培养年轻人才,而马谡和自己走得很近,于私人情感而言也需要给他攒一些口碑。
BUT,马谡一到街亭没有第一时间占据山下的据点,而是率兵爬上高山,他想的是占据山头魏军想攻山来很难,我们居高临下看笑话就行了。副将王平问他,那魏军不攻山而是选择断粮围山怎么办?马谡回怼到王平你个傻缺是笑话我蜀国将士无胆吗?魏军敢围山我们一鼓作气冲下山不就得了!王平见说不动他,就说你给我点兵我去山下扎营,万一有情况还能照应,马谡说你带着兵快滚,别想跟我争功。
张郃得到马谡在山上扎营的消息瞬间懵逼了,说这蜀国的年轻人想法怎么这么奇特,他们是吃了仙豆不怕饿吗?于是张郃大军赶到街亭时,马上包围了马谡所在的山头,断其粮道与水源,蜀军失去了和本部的联系,后来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马谡也因此丧命。所以街亭之败,纯粹是因为马谡不听指挥,想擅自立功,总是张郃有五万大军,但马谡占领城池的话,至少有城墙防御,马谡只要防守等等的等待诸葛亮的援军到来,诸葛亮也知道魏军人数比马谡多,如果街亭下的城池容易被攻破那也不必让他提前占领了,所以,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文/逻辑文史游
诸葛亮千算万算,没算出马谡敢这么得瑟…
为什么三国主题的游戏很多?
我从红白机时代就开始玩三国游戏,应该可以答一下。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喜欢三国。80年代,日本在家用游戏开发方面领先全世界,而日本人对三国文化的喜爱和热情,是国人难以想像的。
1988年,在红白机上就出现了《三国志1—中原之霸者》游戏。
1989年,街机上开发了《蚕食天地》,接着1992年《蚕食天地2》火遍了全中国的街机游戏厅。
1994年,PC上最早的几款游戏里,就有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4》、《三国志英杰传》,那时网吧很多都是三国迷。
这之后,三国游戏越来越多,国产三国游戏也开始展露头角,但占统治地位的仍是日本的三国游戏。直到手机游戏流行起来,国产三国游戏才逐渐拿回了主动。
日本人还特别喜欢中国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所以其制作的游戏中关羽、诸葛亮的形象深受这部剧影响,据说87版《红楼梦》出口到日本1000美金1集,而《三国演义》出口到日本1万多美金1集,每集翻译费又是1万多美金。
第二个,是游戏设计和服务对象方面的原因。玩游戏的主体是谁?男孩!哪个男孩没有率领千军万马、一统江山的梦想和浪漫呢?而与之对比,红楼梦那一个园子的小事,水浒那撑死了千百里的地方和百十来个土匪,西游记那并不算很多的人和妖,吸引力上明显差了很多。
即便同期日本也出了少量西游、水浒、红楼的游戏,但与三国游戏的大红大紫比,简直是繁星难与皓月争辉。
所以,三国游戏已经火了30年,仍然没有衰落之象,而其它三大名著的游戏也就手机上的西游系列稍微好一些。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请指点,如果赞同请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