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为何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没见缺粮?
诸葛亮不缺粮,缺的是粮仓,最早他想用荆州做粮仓,后来丢了,然后想拿下陈仓等西凉地区做粮仓,后来第一次北伐没有打下来,从此以后诸葛亮的粮食只能从大山里一点一点运出来。最有机会的第一次北伐,街亭让马谡守着魏的援军,马谡丢了,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魏加强陈仓,雍凉等地的守备。后面的北伐基本都没机会了。诸葛亮是个战略家他明白一个道理,灭国战争打的就是粮食,所以子午谷奇谋就是个笑话。就算魏延真的打到了洛阳城下有什么用?魏国又不傻,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国腹背受敌,都能拖赢了。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就注定了刘备政权的灭亡。
温室效应导致西部缺粮的原因?
温室效应导致西部,缺水,气候干燥。不适宜农业发展。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这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吞并巴国和蜀国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在任期间,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造福蜀中人民的伟大举措。
由于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使得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地方,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以,后世史学家通常都将巴蜀之地当作天府之国,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基础。
根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一下子变成“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讲述三分天下之计策的时候,也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然而,这个天府之国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司马迁曾经实地考察过都江堰,并且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事迹,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后来有人在司马迁成都西部岷山处考察的地方修建了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然而,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承认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
司马迁曾经根据西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的山西是指崤山以西,也就是关中平原。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直接就将天府之国定义为关中地区,由此可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关中地区才是争霸天下的所在,而成都平原不过是辅助区域。
最早完成统一的秦朝,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本盘,最后取得汉中和巴蜀作为支撑,才得以完成统一。
这里面要记住的一点是,秦朝是先有关中,再取汉中和巴蜀,如果单纯的有汉中和巴蜀,是成不了气候的。
第二次完成大一统的朝代是汉朝,很多人都以为刘邦是以汉中为根基,最终完成统一的。
其实汉中不过是连接关中与巴蜀乃至西北的交通要冲而已,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其实就是打压。
为了抑制刘邦,在关中封秦朝三降将为王,就是想要分化瓦解关中和汉中,不能让它打成一片。
但是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关中给拿下了,实际上走的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老路,此后也是以关中为基本盘,有了和项羽称霸天下的资本。
如果汉中有那么重要,曹操也不会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把汉中评价为鸡肋,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益州(蜀地)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根基所在,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基本盘,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整。
完整版应该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再取汉中,最后夺取关中,这样才能重走一边秦国或者西汉的统一之路。
如果刘备真的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比刘邦统一天下更容易一些,毕竟还多了一个荆州。
事实上,刘备在军事巅峰的时候,占据三分之一荆州,以及益州和汉中,然而夺取汉中后不久就丢失了在荆州的所有土地,随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假如成都平原真的像诸葛亮之前所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怎么可能会仅仅经历一个夷陵之战就“疲弊”了。
蜀地的确如诸葛亮所说,地势险要,但是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
别人想进蜀地不容易,你想要往出走同样不容易,所以说,蜀国想要北伐,自然困难重重。
刘备以益州为核心构筑的蜀汉政权,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巴蜀为根据地,想要争霸天下的政权。
可见,有的时候不是人不行,而是地缘因素太差。
表现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是粮草供应不上,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就在粮草,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结果被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后,直接发生溃败,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诸葛亮想要从蜀地走出来,也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没有防备,诸葛亮北伐相对较远,等到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开始防备,诸葛亮就再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总说,真就不如趁着曹魏没有防备,按照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接派五千精兵蹿到关中,一旦得到关中,天下霸业也就成了一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诸葛亮北伐采取的是绕远路,联合凉州的西北游牧民族一块搞事情,粮草供应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古代运粮通常都是前面一个人打架,后方三个人在运粮,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三五万人,后面运粮的至少十万人,当时蜀国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口,这就是压力所在。
比如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的时候,让李严(是刘备白帝托孤的大臣)督运粮草,结果最后因为粮草的事,被诸葛亮弹劾。
按史书中记载,为了运粮诸葛亮大搞发明创造,研发了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就不得了了,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大肆吹嘘,我小时候看演义的时候,总认为这木牛流马是真的牛,可以不用人力就可以自动行走,有了这种黑科技何愁霸业不成。
当然,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木牛流马可能就是比较有特色的独轮车。
如果在一千七百年就已经出现不用靠人力的机械,那我还真要去研究永动机了。
假如木牛流马真的还用,诸葛亮也不会缺粮。
鉴于多次北伐都因为缺粮而功败垂成,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选择稳扎稳打,一边屯田,一边行军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假如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取得胜利,其实也是过于理想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得有多少良田能供应起常年在外驻扎的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司马懿并不吃诸葛亮那一套,干脆还是闭门不出,不与蜀汉作战,当时诸葛亮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像个娘们一样扭扭捏捏,磨磨叽叽。
但是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就是不打。
其实,心里着急上火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司马懿根据诸葛亮吃粮不到几升就已经判断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北伐想了很多的套路,最后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还是地缘太差。
宁夏缺粮吗?
宁夏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所以宁夏并不缺粮
这些天粮食紧缺的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家里一向都存有百多斤米,这才过把月,不缺,现米店开了,还可以买进了。
因为经历过六一年灾荒年,那时才十来岁,正成长发育,定量20多斤,那里夠!又没有蛋,奶,肉,以及其他副食品,只是饿,看四周的桌子扳凳,一切物品,都恨不得它变成能吃的。
知道粮食的可贵,现从不浪费一粒米,决不倒剩菜剩饭,可着做。
所以家里永远存有百把斤米,那时缺怕了,这回疫情,米店关门过把月,正好渡过。
不寅吃卯粮,不攀比超前享受,勤俭节约,留有余粮余钱,总是有用的。
历史上刘备常年打仗没有缺过粮食?
“此一时非彼一时”,这句话应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战前背景截然不同
刘备伐夷陵和诸葛亮北伐的背景是不一样的。刘备东征吴国是蜀汉政权最为强盛的时期,虽然此时关羽丢了荆州,三万荆州兵几乎全军覆没,但这没有伤及蜀国的元气,汉中之战全歼曹操西线主帅夏侯渊所部,收缴淄重,粮草甚多,尽得汉中之地后,人口增加,税收,募兵都呈快速增长,加之汉中为盆地中间的平原,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加之荆州经营多年,在关二爷的治理下,本就富庶的荆州,每年为蜀汉囤积充沛的粮草。所以,刘备征吴是有底气的,当时的蜀国远远强盛于吴国,连魏国都不敢轻易攻伐蜀国,要知道曹丕继位之后,志在收腹汉中,可司马懿分析敌我形势后,曹丕果断放弃了伐蜀计划,可见当时蜀国的强大。
而诸葛亮北伐属于蜀汉政权实力走向衰落之际,且不说刘备夷陵之败损失了大量兵力,最重要的就是刘备被陆逊击溃后,兵将属于溃败逃散的状态,淄重粮草几乎全部都丢给了吴国,连逃跑的士兵都会丢盔弃甲,把自己掩饰成普通农民来躲藏于山林,可以说是把蜀国多年积攒的粮草淄重都丢掉了。诸葛亮出师表中写到的“益州疲弊”,也能看出蜀汉的元气已经大伤,虽由诸葛亮,李严等重臣的多年经营,但想恢复到伐吴之前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了。这时候荆州已经丢失,让蜀汉少了一块人口最多,农业、渔业、商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才显得益州疲弊。
夷陵之败后的三国版图内无善治之臣
刘备伐吴之所以没有粮草的困惑,一方面是由于蜀汉确实强大,国库充沛,另一方面也与诸葛亮的善于内政治理有关系。可以夷陵之战时的诸葛亮之于刘备,就好比当年的萧何之于韩信。一内一外配合的相当默契,在前线的刘备不用担心后方的粮草征收、运输、补给,只管放心打仗就行,就像《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兵足食”。虽占线拉至夷陵数百里,但粮草源源不断的从成都押送到永安,从永安押送到秭归,再由秭归供给到夷陵前线,并且每下一城,都会在城内设立军用仓储,收缴的粮草也会入仓存放,以备军用。
而诸葛亮北伐无果而终时,裴松之注的很清楚,认为诸葛亮北伐是迫不得已,没有能够托付的武将前去征伐,而只能亲自挂帅北征,这样一来,蜀中又无大才,以致粮草之事成为主要问题,这是由蜀国人才凋零断层导致的。倘若有帅才出征,诸葛亮坐镇成都,亲自掌管张罗粮草一事,可能又不一样了吧。再加上诸葛亮北伐之时,留守成都的是李严,二人本来就有嫌隙,粮草之事又怎能尽心尽力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