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而是像日本幕府一样架空汉献帝从而自立朝廷?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只不过实在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因为中日两国虽然文化相近,但是却在国家结构上差之远已。
其实不仅仅是曹操父子面临着这种问题,中国历朝历代准备篡权夺位的权臣都有这种问题——是继续扶植傀儡皇帝,还是把他直接换了,自己过过瘾?这种情况,曹操父子碰到过,司马懿祖孙三代碰到过,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父子、宇文泰父子、杨坚、李渊都碰到过。
但在日本就不一样了。且不说镰仓、室町和江户三个幕府,就算是幕府时代以前,大政也几乎都有如藤原的大家族把持。而当明朝不明就里地封征夷大将军或者关白为日本国王的时候,无论是足利义满还是丰臣秀吉都要表示:我可不是国王,我们自有天皇。就连德川家康,也要自称日本国大君,而不是皇帝。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两国的传统不同。
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就奠定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思想。大凡是有点想法的君主,都会想着如何一统天下。而统一天下以后,就只有一个皇帝,一家贵族(也就是皇家)。因此,在中国进入秦朝以后,“贵族”这个词就提得越来越少;唐朝以后,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就连士族也基本不再有人提起了。
而恰恰相反,在中国越来越式微的“士族”,在日本却有着极高的市场。日本的集权统治一直远逊于中国,造成皇室长期被架空,成为实际上的精神领袖。而仿制周制实现的将军-大名-家臣-武士的体系,更是使得日本的矛盾局限在了臣子之间,却鲜有打天皇主意的人。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刘备说着仁义?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同年,魏王曹丕就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曹丕。三国时代才算是真正开始,东汉彻底灭亡标志着。而消息传到西蜀刘备那里,不久之后,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举行登基大典,建立了蜀汉,当时汉献帝刘协退位后被魏文帝被封为公爵,又追封曹操为魏武帝,而汉献帝刘协还在世?刘备就称了帝,枉费一直以来都在用着——“大汉皇叔旗帜,仁义之君”,而不是自己偷渡汉献帝到成都哦?或者举兵讨伐曹魏?亦或者联合东吴孙权,其他地方割据势力讨伐曹魏曹丕?而我们的刘皇叔,打了一辈子的仗,就不能享乐享乐一下嘛,继续舞,继续嗨起来……
原因有三:
1.继承汉朝,延续国运。
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文景之治,再到汉武帝,驱除鞑虏——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再到,新朝王莽篡汉,此时已经立国二百余年大汉王朝,就被篡位了,没想到此时刘秀,也就是后来汉光武帝刘秀中兴大汉,延续大汉国运又二百年……现在到了汉献帝,被曹丕篡改自立,曹丕是不是又一个——“王莽”?刘备是不是又一个,秀——“刘秀”?刘备肯定想着在一次中兴大汉,所以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哦,建立蜀汉,蜀。
2.仁义之君,出师有名。
我们大家想下,就连曹操的儿子曹丕,就称帝篡汉,作为汉献帝的皇叔,一直以来都是以皇帝的叔叔自称,现在皇帝没啦……
哪来的叔叔!
这不是要抢刘备的饭碗,抢人家的职业生涯和吃饭的家伙,那个不得和你拼命,是不是这个道理!在说啦,作为汉献帝的皇叔刘备,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侄子就这样悲惨世界,被权臣之后的曹丕欺负到家了,有何颜面到地下面对列祖列宗,也为了北伐曹魏,有一个正统的言论导向,师出有名,言不正,则事不顺……
3.自身团队合作,利益最大化
我们都知道,此时私营企业的曹魏集团,在公元220年新一任董事长曹丕带领下,马上追封已故第一任曹魏私营企业董事长曹操为魏武帝,大赦天下,分封有功之臣,号令天下,使得曹魏政权集团所有人凝聚力量雄厚,利益最大化共享资源,刘备集团所有企业员工包括董事长刘备自己在内也想建立功绩,分封诸侯,作为董事长的刘备,要想集团有限公司更加优秀成长,生存下去就需要和曹丕曹魏集团竞争,不然就要被曹魏集团兼并或者破产,于是公元221年,蜀汉私营企业集团也上市啦,公元222年,东吴孙权作为私营企业董事长,坐山观虎斗,称吴王,在公元229年,也上市啦……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三家分晋,赵国,魏国,韩国!
东汉末年时期,最著名的就是——三分天下,魏国,蜀国,吴国!
汉朝历史详细介绍?
汉朝
中国古代第二个大一统帝制王朝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刘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太宗、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中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
公元25年汉室后裔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显宗、汉肃宗沿袭轻徭薄赋,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开创“明章之治”;汉穆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选贤纳谏,劳谦有终。军事上迫使匈奴西迁、派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延伸至欧洲。公元100年罗马帝国遣使来朝,东汉国力趋于极盛,史称“永元之隆”。公元190年,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在科技领域也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为何曹丕是正统而王莽却被世人称为篡位?
首先,曹丕未受汉禄。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身为臣子,一旦拿了皇帝的工资,就要给皇帝效忠。
曹操为何到死都不篡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汉臣。
或许有人会说,曹丕在称帝之前也当官了,著名的五官中郎将是也。事实上,曹丕当的不是汉献帝的官,而是父亲魏王的属下。他是魏王的五官中郎将。
在汉朝,官居三公,即司徒、司马、司空后就能开府,自行招募贤人,授予官职。这些人领取的是长官发给的工资,严格来说,是私臣。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嵇康,本人坚定的反对司马家族篡权,但是,却在遗嘱中让自己的儿子以后在新朝出仕。像嵇康为魏国尽忠而死,他儿子却为西晋王朝尽忠而死。
像王莽,本身是汉臣,受汉朝皇帝恩宠甚重,以外戚身份夺权,故此为人不齿。
另外,也与天下大势有关。
曹丕废掉汉献帝时,三国之势已成,汉献帝沦为傀儡多年。曹丕建立魏国,他只需要走一个过场。
王莽篡汉时,汉朝的根基还在,尤其是各地藩国势力,许多并未臣服新朝。故此,一旦有人扯旗造反,天下立刻大乱。
曹丕篡位后说的尧舜之事?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曹家完成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夙愿,他们终于对汉献帝的皇位开始下手了,不过曹丕的考虑比较周全,他亲手导演了一出历史大剧《汉献帝别走》。这部剧的内容是汉献帝先把曹丕夸一通,说他如何如何厉害,自己天命已尽,要把皇位传给他,曹丕上表拒绝,挽留刘协,刘协再让,曹丕再拒绝……
这套禅让大戏做足之后,曹丕才名正言顺的地接受了皇位,喜不自胜的曹丕在这时候说了一句可能是他生平说得最妙的一句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意思就是我终于知道了,原来当年尧舜的禅让也是这么一回事啊!很显然,曹丕认为上古时期的人们并没有那么文明,所谓的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背后可能也和曹丕一样,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
其实,关于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称帝的原因,我们从曹操晚年的一句话中,便能窥视一般。曹操在晚年时,面对手底下那些向他劝进的人,他说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称帝”这事,对于曹操来说,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曹操之所以不愿意“称帝”,并非是自身实力不够,也并不是时机还未成熟,而是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有完全跳出“汉臣”这个身份!所以,曹操奋战数十年,统一北方,但最终都只是到了进封“魏王”的地步,离“皇”还差一顶“白帽子”。
曹操当初的人生志向,并非是要篡汉自立,而是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治世能臣,乱世枭雄”这句话,可谓是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最贴切的一句评价。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汉贼”曹操与志在中兴汉室的刘备是势不两立的,但事实上,两人早年起兵的初衷其实是一致的。
只要稍微了解下曹操早年的经历,就知道曹操早年对汉室是很忠心的,也很有抱负。年轻的曹操在洛阳担任北部尉时,不畏权贵、明令发纪,将违法的蹇图(大宦官蹇硕叔父)用五色棒处死。在他的治理下,洛阳治安大为好转,史书记载“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当然,曹操这么做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所以,他不久后便被调任顿丘令。
可见,早年的曹操可是颇有志向,想要成为一名忠于汉廷的治世能臣的。然而,汉末的乱世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乱世枭雄”。
时势虽然把曹操塑造成“乱世枭雄”,但他却并非“汉贼”。当初他散尽家财,在陈留招募兵勇起兵,也是一心想要挽救东汉王朝,安定天下,救民于难。而非是要推翻到汉室,取而代之。所以,曹操所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应该说也是对自己早年人生指向的一种回应。
因为,曹操纵使已是东汉朝廷的实际控制者,已完全具备废汉立国的实力,但那时皇位对于将近油尽灯枯的曹操而言,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事,他何必为了争这个头衔,而违背自己当初的志向,违背“汉臣”之人伦,在历史上留下”谋朝篡位“的骂名呢?因此,曹操最终选择让自己儿子曹丕来完成称帝的”临门一脚“。
当然,曹操不称帝,除了自己不愿摆脱“汉臣”这个思想枷锁外,也还是有别的顾虑的。首先,是曹操当时称帝还是有阻力的。因为,曹营里头,并非个个都是一条心的支持他称帝。哪怕是曹营的核心层,也有反对声音存在,典型人物的就是荀彧。荀彧作为曹操的左膀右臂,追随他多年,但最终却在这个问题上反对曹操。这也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称帝还是有阻力的。而那时他已经老了,再也没有这个野心和精力去为了”皇帝“这个虚衔而斗争。
其次,曹操心里也明白,其实打心里盼望曹操称帝的,不光只有自己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将,还有两个人——刘备和孙权!因为,那时三分天下的大局已定,占据巴蜀的刘备和坐拥东南的孙权,他们也想当自己皇帝,都在等曹操带头称帝。但是,曹操只要一天不称帝,就一天都还在”挟天子令诸侯“,那么刘备和孙权就不敢称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