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竟然看到如此一幕,我有些诧异。
近日,鹿晗的新作《穿越火线》上线播放,讲述的是一位2008年的少年“肖枫”与2019年的高中生“路小北”因为一台旧电脑而跨越时空产生通讯的故事。
作品的野心很大,把肖枫放在电竞元年的08年,是杨永信事件爆发的一年。
肖枫的队友被一群人带着黑面罩抓到了面包车,送到了一个荒郊野外的医疗机构,肖枫一行人连忙报警查监控,最后发现:
戴黑面罩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家人,而这个医疗机构,就是“戒网瘾中心”。
当那个身穿白大褂,戴着黑边眼镜,挂着一幅标志性“假笑”的人出现时。
时隔10余年,观众网友还是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原型:
杨永信。
而后,肖枫独闯龙潭,势要救出被囚禁的队友。
而整部作品也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风格变化,用动画+人物的超现实主义来引起与真实事件的反差,把手边的铁棍象征成步枪,烂鞋子象征成手雷。
而这一段的出彩设计,也成为了作品中大受赞扬的华彩段落。
其实,在充满想象力与象征的背后,该段落也有背后的意义。
其一,肖枫与队友是用“电玩”的意象来打败杨教授,这对于“戒网瘾专家”的杨教授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是肖枫等人的双重胜利。
其二,这也是导演与编剧的无奈,该段落必须用非写实,非正常逻辑的方法来展现。
因为,一个25岁的普通青年,是根本不可能逃出来这个监狱的,如果让编剧非要写出肖枫怎么救出来他的队友,那过程或许真的要写好几集。
你可知道,当年,真正“杨教授”有多强?
杨永信
“你知道,人的身上能插多少根针吗?”
这是在2009年,一位名叫“小伞”的少年被父亲强制送到了戒网瘾中心后,因为没有按时吃药被发现,而后被护士威胁,说出的话。
小伞听罢,随即把药物一饮而尽,他知道,如果不按要求的话,等待他的将会是那一个人人都闻风丧胆的“13号室。”
2006年,就在李晓峰夺得电子竞技世界冠军后的第二年,本科学历的杨永信创办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当地人简称“四院”。
杨永信对外宣称自己找到了根治网瘾的方法,敞开大门广收全国“网瘾患者”,仅仅2年后就迎来了“出圈”的机遇。
2008年,记者刘明银拜访四院,用一套七集的纪录片《战网瘾》为四院打了震古烁今的广告。
片中的杨教授如同天神下凡,刚刚还满嘴脏话,站起来抽自己父母嘴巴的乖戾女孩,被杨教授带进一间小屋后,出来就跪谢父母,与父母相拥而泣。
刚刚还暴跳如雷,破坏公共设施,和父亲推搡的问题男孩,和杨教授进入小屋后,出来就平静如水,判若两人。
而这一切,不过才40分钟。
当时正值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如雨后春笋铺满大地,当然不乏一些缺少自制力的孩子溺水在网络里。
看到杨教授被纪录片吹的神乎其神,短短一小时就能见效,家长见到后如见到了救星,不远万里也要送到杨永信手里。
家长趋之若鹜,媒体褒奖表扬,孩子重回正道。
一切,都是看起来那么好的样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方式能达到这种教育和医学的双重奇迹,又是什么力量让再顽劣的孩子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变成了一个乖巧的小猫呢。
2008年底,随着第一批网瘾少年/少女走出戒网所后,在博客、贴吧等社交平台,开始出现以当事人的视角来描绘在杨永信戒网所里的痛苦经历。
当事人更是爆出,所谓的“根治网瘾的办法”,就是简单一个字:电。
杨永信不仅用大功率电击来惩罚犯错的孩子,生活中也会屡屡用电击来做威胁。
院内三令五申有86条规定,只要犯了其中一条就要遭受惩罚,甚至直接送到13号室受电击。
关于电击,孩子是这么描述的:被送到13号室后,我被几位盟友按压在手术床上,“感觉像一百万根针扎进去,头痛欲裂,生不如死”。
这种状态,甚至要持续40分钟。
而后,又有不少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在网络上发出回应,一篇又一篇揭露杨永信的文章配合着当事人血淋淋的回忆,
让杨永信神圣形象背后的肮脏与龌龊,浮出水面。
进入四院后,第一个流程就是先拉进13号室:
“你有网瘾吗?”
“我没有”
开机,被电
“你有网瘾吗?”
“.......”
“我有”
也就是说,一切变好的孩子,其实都是被强迫的。
杨永信用这种不会留下痕迹的暴力方式,在一次次提问中电击孩子,让他产生厌恶感,畏惧感。
杨永信采用的方式叫“厌恶疗法”,把需要解除的习惯与疼痛连接起来,让孩子每次想起游戏的时候都会想起被电击,从而下意识的逃避。
就像在上世纪诺贝尔奖的终生污点“额叶切除手术”一样,即便没有被封禁,但这同样在心理届臭名昭彰。
《发条橙》
院内戒律森严,大门紧闭,86条规定里事无巨细:“不能和同学说方言”“不准联系家长回家”“不准吃巧克力”“盟友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甚至还有“上厕所不许锁门”。
就连集体唱歌时,唱的声音小了,也会被记过。
86条,只要犯了一条就要被“画圈”,画圈一旦超过五个,就要进13号室。
当然,杨教授只要想,一个圈也能进。
同时,杨永信也在搞“洗脑”,搞“个人崇拜”。
一位女家长到了戒网所后,杨永信就把她的《圣经》没收,大言不惭的说要信“杨叔叔”,要配合杨树的工作,才能还你一个崭新的孩子。
对内,为了阉割意识,他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做得好的学生犯错会有一定的“容错率”,减少处罚,而平常就爱唱反调的,则被划为重点对象,甚至还会享受杨教授的“专场”。
“那一天13号室只为你而开”。
对外,他切断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并且把医院设立在荒郊野外,还让学生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来描述自己现在如何“正能量”,杨教授又如何“帮他们改邪归正”。
只要不写,或者写的不好,写的太短,就会被“画圈”。
戒网所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叫家长来参加分享会,孩子做一边,家长做一边,然后吩咐孩子讲述自己的“改正经历”,最好能嚎啕大哭,感动家长,跑到父母身边相拥而泣,营造一个大型的洗脑现场。
不哭?你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
久而久之,在这种表象的营造下,家长开始相信了杨教授,并且认为孩子确实正在改变,殊不知孩子根本就是在被“枪”顶着做出相应的动作。
有时候,孩子也会在深夜找到家长,想出去,想被救走。
但家长根本不信。
毕竟顽劣的孩子从来也没有得到过信任,毕竟刚刚在分享会上,大家还哭的感激涕零。
不仅如此,家长还会被杨教授神乎其技的医术打动,自发性组织家长会,分工明确的帮助戒网所。
甚至,有不少家长还会在戒网所周围巡逻,专门逮逃跑的孩子。
每个学员毕业,送锦旗已经成了“潜规则”,杨教授办公室里整整一面墙都是锦旗,学生更是透露:学校旁边的文具店,因为做锦旗已经开了2家分店。
杨永信的照片,总是在被“跪拜”,被泪眼婆娑的家长跪拜,被神色凝重的学生跪拜,大家挤做一团,俯首称臣,好像遇到了再生父母。
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暴力与不信任的双重压迫下逐渐泯灭,起初他们想逃跑,再后来甘之如饴,到最后已经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
在戒网所里,直接叫“杨爸爸”的人不在少数。
柴静采访过一个戒网所的女孩,柴静问她:“你现在是清醒了,还是屈服了?”
“真的清醒了”
“你怎么哭了?”
“我没有”
“可是你在流泪”
“我没有.....我想留在这里。”
当柴静找到杨永信,问起电击治疗方法是否得到医学界肯定,是否通过相关部门审查的时候,杨永信是这样回答的:
他反问道:你认为每个医院都要有吗?
其实,杨永信所用的电子休克治疗仪,是早就在1996年就已经停产的DX-2A,早已经没有了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医学界也早已淘汰。
原因是太不人道。
人体极限能承受100毫安的电流,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控制在5毫安以下。
记者想体验治疗,杨永信用3毫安的电流就已经让记者猛然惊起,像被猛烈地扎了一下。
而这款机器则没有上限保护,毕业后的学生透露,在学校里用40毫安的电流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比杨永信所言的“不超过5毫安”,整整多出了8倍。
2009年,杨永信事件爆发后,随着媒体的报道,DX-2A被没收,取而代之的是符合标准的低脉冲频治疗仪。
镇痛电击改成了低脉冲,按理说杨永信应该放下屠刀了。
但后来据学生回忆,换了低脉冲后不但没有减轻痛苦,反而加倍,因为杨永信用了三台机器,4根导线,外加80的数值。
连接口都是虎口,太阳穴这些敏感位置。
更有甚者称,他遭受的是被针灸垂直插进指甲盖里,全部插好之后,才开始电击。
在这种八倍电流下,17岁的少女被电流产并且刮宫,有人咬舌自尽,有人用头撞碎玻璃窗。
还有一个女孩在深夜用指甲钳一点一点的“挖”了腕。
“这里就是集中营”一位毕业生说到。
逃跑?
家长和学生成立了“别动队”,即便你跑到天涯海角,也能给你逮回来,在13号室待上一天一夜,毕业后在网络公布丑闻也不行,谢乾谢坤兄弟,就是这么被前前后后“遣返”了13次。
来自重庆大学的法律硕士高艳雷,因为不愿意结婚生子被父母送到戒网所,被杨永信电的精神失常,跳河自尽时嘴里还嘟囔着“杨叔,我恨你,杨叔,我恨你”。
杨永信把他拉上来,被一群人死死地摁在床上,连续做了好几个小时的高强度电击。
后来,高艳雷逢人就下跪,嘴里还是嘟囔那一句:“杨叔,我恨你。”
再后来,高艳雷一家被赶出了戒网所,硕士出身的高艳雷,最后变成了一个35岁只会在家打游戏,看电视的“肥宅”。
一个985硕士,就这么毁了。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这种戒网所的悲剧也在上演:王伟喝洗衣液,李敖被放在广场暴晒,被倒吊而起了40个小时。
16岁女孩陈欣然在回到家后性情大变,捆绑了母亲整整八天用小刀折磨,最终身亡。
这惨绝人寰的悲剧之后,是巨大的利益驱使着恶魔的贪婪。
2009年《经济半小时》报道,杨永信的戒网所一位学生6000元/月,期间还会加药物、治疗等等其他附加消费,几乎一个月近万元。
从2006年成立到2009年,4年的时间收了整整8100万元!
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杨永信的种种丑闻铺满了网络,最终败落在老对手身上,从2009年后就销声匿迹,戒网所也随之停办了。
但可怖的是,杨永信并没有被制裁,也没有限制自由。
或许,他还是会在哪个角落,继续着“戒网瘾”的勾当,或许在哪个角落,还有一个青少年在饱受电击的折磨。
因为,“杨永信们”的根基并没有被打破。
比杨永信更恐怖的,是至今还在维护杨永信的家长。
即便看过所有报道,他们还是会把孩子恶魔手里,即便孩子哭天喊地,但他们还是会选择相信杨永信。
他们在你我的周围。
等待下一次用爱的名义,葬送一个人的一生。
——全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