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韩国总统文在寅在中国发表了讲话:“重庆是韩国的根。”一听这话,估计很多人都会头皮发麻:“又来这套?孔子和端午还不够你们折腾的?”但是有一说一,这次,韩国人还真算得上是“有理有据”。那么,重庆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1982年,重庆出了一条大新闻:江北区的重庆织布厂在改扩建工程中,挖出了一座皇陵。
皇陵?听到这一消息,很多人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竟重庆虽然是控制西南的重镇,但是真没听说过哪个朝代会把首都定在重庆的。古代的确有不少割据巴蜀的小朝廷,但首都也基本都设在成都。所以这皇陵到底是谁的?
其实一开始考古队也不太相信,但是架不住这皇陵中硬生生挖出了整整四件龙袍,一看埋的就不是普通人。而给这座陵墓一锤定音的,则是墓里的刻石,上面很明确地写了墓主人的名字:明玉珍。
说到明玉珍,估计一些朋友就会有点迷茫了。毕竟,明朝的皇帝有不少,明姓的皇帝那可真是凤毛麟角。然而,在千里之外的东北亚,却有4万韩国人惊喜万分,他们纷纷欢呼道:这是我们的祖先!
一群韩国人,管一个埋在西南重庆的“皇帝”叫祖宗,这看起来似乎有点扯。但是韩国这个地方,确实有不少人祖上是中国人。比如前韩国总统卢泰愚,他的祖上就是中国古代的范阳卢氏。
但卢氏是著名的世家大族,从汉朝昌盛到了唐朝,有几支分散到了韩国不奇怪,明玉珍的这个“明氏”又是怎么回事?明玉珍是怎么跟韩国结上关系的呢?
根据记载,明玉珍原本是湖北的一个山大王。后来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天完政权的领导人徐寿辉写信给他,说是入伙就共富贵,不入伙就开打。明玉珍想了一下,决定投靠天完。
“天完”这个政权名,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基本算是奇葩了。不但叫起来不响亮,而且怎么看都不太吉利,透着一股“明天完蛋”的晦气劲。
实际上,这个名字就是占元朝的便宜。“天完”这俩字的寓意,就是给元朝的国号“大元”脑袋顶上加个盖,压他一头。
不过天完政权的领导人徐寿辉却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率领的农民军,军纪严明,不祸害百姓,所以很得民心,人人都来投靠。史书上记载他控制了南方大片土地,拥兵百万。
虽然我们不清楚这个百万是不是虚数,但是很明显,天完政权的后勤压力实在不小。于是徐寿辉派明玉珍远征三峡,到重庆碰碰运气,打得下来最好,打不下来,征一波粮食就跑。
但当时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基本属于不能看的情况了,所以明玉珍的军队毫不费力地就打下了重庆。然而就当明玉珍收完军粮,打算回去复命的时候,他手底下的谋士突然建议说,拿了重庆不拿成都,简直可惜。我军气势正盛,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四川呢?反正这里天高皇帝远,擅自扩大战线,徐寿辉也奈何不了我们。
明玉珍想了一下,觉得这建议没问题,于是就接着打了下去。果然,明玉珍部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整个巴蜀汉中地区。而徐寿辉果然对他无可奈何,承认了他为蜀地的封疆大吏。
毕竟,徐寿辉这个人虽然讲义气,但是能力确实不太行。他甚至连眼皮子底下的将领陈友谅都控制不了,更何况遥远的明玉珍呢?
不久后,徐寿辉就被陈友谅杀死,陈友谅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汉。明玉珍对于老领导的遇害十分的痛心,他怒斥陈友谅不忠不义的行为,然后宣布自己与陈友谅一刀两断,在蜀地割据称帝,国号大夏。后世也就称呼这个政权为明夏。
至于首都,明玉珍没有选择蜀地的明星城市成都,而是选了自己的龙兴之地重庆。重庆也就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首都。
割据蜀地,这个做法看上去是一步好棋。毕竟人家诸葛亮搞隆中对的时候也是这么建议的。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只要肯用心防守,基本谁都打不下来,而且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鱼米粮油殷实,把人喂饱很简单,不必担心造反,怎么看都是安全感爆表。但是如果是看过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朋友,对于蜀地这个地方,基本就可以说是心态复杂了。
原因很简单,在历史上除了刘邦,就没人成功地以巴蜀汉中为大本营,去统一过中国,即使是诸葛亮都没做到。而且哪怕是刘邦,他也是从汉中打进了关中,再把关中当作大本营的。汉中巴蜀只是他的初始起家地。
但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从汉中打进关中属于非常正确的路线,那为什么只有刘邦能打赢呢?因为他运气比较好。
公元前186年,也就是刘邦去世后的第9年,四川武都发生了一场地震。这次地震将汉水拦腰阻断,汉中也就从汉水中部变成了汉水的源头,而上游的汉水则改道汇入了重庆的嘉陵江。
刘邦当年的战略,是利用汉水上游的河道溯江而上,占领陕西宝鸡,从而打进关中,也就是当时的陈仓,所谓暗度陈仓。现在这条河道没了,嘉陵江新河道水流湍急,水位又浅,不能过船,那蜀地的人想打出去就只能翻秦岭了。“任务难度”瞬间翻了一倍都不止。
所以说蜀地这个地方,要是问好不好,那是公认的好。可一直都是吹起来天花乱坠,结果真扎进去了,就基本都没打出去过,反倒个个日趋偏安,坐等强敌把自己消灭,很有一点“陷阱”的感觉。
而明玉珍扎进了蜀地之后,也没有创造奇迹。
不过,明玉珍在巴蜀地区的人缘确实挺好。史书上说他“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与蜀地之外的兵荒马乱相比,完全是两种“画风”。
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时候终于要到了。而朱元璋在决战之前,特地遣使去找明玉珍交好。朱元璋在信中使劲恭维了一下明玉珍,说您坐镇巴蜀,我忝居吴地,咱俩这是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啊。
要知道,自从宋朝之后,民间都一直是推崇蜀汉为三国正统的,对于背刺刘备的孙权相当没好感。朱元璋把对方说成刘备,这实在是给对面戴高帽子了。
但明玉珍很清楚,自己可没法跟刘皇叔比,朱元璋更是不知道比孙权强到哪里去了。所以他非常淡定地表示,您打您的,我绝不干扰。
1366年,明玉珍壮年去世,终年36岁,葬于“江水之北”。他的儿子明升仅有10岁,便被匆匆扶上了皇位。明玉珍的遗言看得非常开,叫手下将领好好守住巴蜀这一亩三分地,千万别想着打出去,外面不管是朱元璋,还是王保保,你们都打不过的。
1369年,朱元璋已经称帝,起兵席卷北方。顺手想起来了这位在巴蜀呆着的“刘禅”,于是遣使而来,希望他们识时务,赶紧投降。
如果在位的是明玉珍的话,那可能就麻溜投降了。然而明升等人却想要坚决抵抗。朱元璋也没跟他们废话,当即派了大将傅友德和汤和前去征讨明夏。
明夏政权自从明玉珍死后,就内斗不断,内部十分松散,这二人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最后,明升宣布投降,巴蜀之地被明朝收复。
不过念在明家没怎么给自己的统一之路捣乱,再加上他们在四川素有名望,朱元璋并没有杀掉明夏宗室,而是把他们赶上了一艘小船,送到了朝鲜。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杀你,也不虐待你,你走得越远越好,基本算是半礼送半流放了。
而朝鲜国的国王李成桂,对于明家可谓是礼遇有加,把明升招为了自己的驸马,允许他们在朝鲜自由行动,开枝散叶。明家也就成为了朝鲜地区的望族。时至今日,在五千万人口的韩国,也有4万的明姓人是实打实的明家后裔。也难怪他们看到重庆挖出明玉珍的帝陵后,都闹着要前来祭祖。
顺便说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朝鲜虽然是个王国,但是李成桂时期却没有“衮服”的概念。所谓衮服,就是君王穿的礼服,非常珍贵。明万历皇帝的定陵里出土了62件龙袍,但是衮服却只有五件。后来明夏皇室被流放到了朝鲜,明升的母亲彭太后就帮助朝鲜国王设计了一套衮服,后来还帮朝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衣冠服饰制度。
当然,重庆和韩国的不解之缘也不光在此。抗日战争时期,朝鲜半岛抵抗日军的统治,曾经建立过抗日流亡政府,而这个韩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就是重庆,受中国的帮助。所以文在寅才会说“韩国的根在重庆”。
1982年明玉珍墓出土之后,每年的清明时节,都会有大把的明姓韩国人会跑到重庆来拜谒明玉珍的陵。所以如果各位在参观这位枭雄的陵墓时,发现周围的一些客人在说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不用感到多么惊奇。不过,既然韩国人也有清明节祭祖的习俗,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打过清明节的主意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