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人是与文圣人比肩的存在,文圣人一直以来都是孔子,而武圣人几经变迁,最终在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变为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关羽;但雍正皇帝之所以改封关羽为武圣人完全是出于私心,在历史上而言,关羽的战绩根本就不算什么,关羽一生能拿出来的战绩也唯有一个襄樊之战,而且最终还被打败了,真不知道关羽凭什么能成为武圣人。
而且就说忠义,关羽曾降过曹操,虽然是被迫投降,但终究还是投降了;虽然他最终弃曹操而再投刘备,也不能改变他曾投降过曹操的事实,而且他投降曹操后,还给曹操解决了一个大麻烦,那就是阵斩颜良。最终关羽为何弃曹操而去,历史上也并不是很光彩,据说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缘故。
虽然后来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皇帝的基础上,给关羽建了关帝庙(关公庙),但由于关羽的战绩实在拿不出手,在历史上的名望委实太低了点,故而关羽的关帝庙中根本没多少随从,也就关羽居中,周仓和关平分列左右,殿内供奉护庙之神王灵官,就这么简单,仅此而已。
再来看看真正的武圣人,真正的武圣人应该还是姜子牙无疑,姜子牙是商周时期的人,他天子卓绝,但直到72岁时仍碌碌无为;后在渭水垂钓时偶遇出来打猎的西伯侯姬昌,姬昌素有雄心壮志,想要取代商朝,所以遍访贤才,见姜子牙用直钩钓鱼,奇怪之下询问姜子牙,一番交流后觉得姜子牙是大才,故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
姜子牙也因此成为西岐的首席智囊,辅佐西伯侯姬昌建立霸业;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西伯侯姬昌之下兵精粮足、吏治清明,国力日趋强盛。而后姬昌先后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并大规模建设丰邑,使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而这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在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尊姜子牙为“师尚父”,因此姜子牙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之后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姬发消灭商纣,建立周朝;而姜子牙也因功被封为齐侯(外姓第一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
在周武王姬发病逝后,其子周成王继位,但当时周国处于内忧外患阶段,很不稳定;于是年迈的姜子牙又继续辅佐执政的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如果没有夸大的话,这姜子牙岁寿139岁,在如今看来都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了,而在三千多年前,活到139岁,简直可以说是传奇了。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在唐宋以前,姜子牙就被历代皇帝和历代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就是来源于武成王庙的简称。
在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被民间百姓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众神之神、神祖”。
而且在供奉姜子牙的武成王庙中,还有配享了历史惊才绝艳的十位大人物,分别为白起(宋朝时将白起换成了管仲)、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之后还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绘于庙中。而且在唐朝之后,武成王庙一直在不断扩大之中,关公庙与武成王庙简直不能比。
所以,虽然后来关羽在名义上成了“武圣人”,但与祭祀姜子牙的武成王庙比起来,委实也太寒酸了些;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关羽也仅仅是武成王庙中的六十四人之一,比起“武庙十哲”来,都是相差甚远,更别说在“武庙十哲”之上的姜子牙了,但关羽也是没办法啊,这是清朝的皇帝们胡作非为所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