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郑板桥和八岁孩童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郑板桥夫人排名?
郑板桥有2个妻子,分别是徐氏和饶氏。23岁与徐氏成婚,45岁纳饶氏为妾。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雍正十三年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郑板桥最后官有多大?
郑板桥最后的官,是当了七年的潍县知县。
尔后辞官,时年六十岁。
辞官后,他在潍县挚交郭家住了半年,于次年回到故里扬州,再也没有出仕。
关于郑板桥的离任,真相有些迷离。做了七载潍县县令,人人皆知的廉明好官,花甲之年怎会以“难得糊涂”的处世格言辞官隐世呢?
在封建社会时期,官吏逢迎上司,趋炎附势,以此来获得仕途的发达占据大多数;爱民如子,不畏权贵,不考虑仕途发展的很少。而郑板桥便是后者中的一位。这种违背官场常规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板桥不会在官场中发达,也不会在官场中待久。
在他告别潍县时,全部行装仅有三匹毛驴,一匹是他自己的坐骑,垫以铺盖,另一匹则全部驮的是书籍,另外一匹则是他的书童乘坐。
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的那一天,城内万人空巷。史书中留下“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的记录。后来潍县百姓又在潍县海岛寺巷内建了生祠以此来纪念郑板桥。
郑板桥的出生地是?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为什么说郑板桥墨竹如人?
因为郑板桥的品格就如同他画的墨竹一般高洁顽强。
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并以竹自喻。所画之竹皆风骨峥嵘,潇潇洒洒,舒展自如,人们从竹的绰约风姿中不仅能体味到“劲节”“高志”“虚心”的品质,更能透过它,见到画家郑板桥的品性人格。
《墨竹》是郑板桥晚年的代表作,图中几竿修竹倚石挺立,突兀的巨石之中长出一丛兰草。竹之劲、兰之清、石之坚,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坦荡与落拓之感,显出从容的傲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