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一号,连云港号运载火箭为什么以连云港号命名?
是星际荣耀创始人李顺成(连云港籍企业家人)出资冠名的
“连云港号”为双曲线一号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由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星际荣耀”)自主研发。“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董事,连云港籍企业家李顺成先生出资冠名,旨在提升家乡的知名度,这是我国首枚以设区市名字命名的火箭。昨日下午,李顺成先生表示,火箭飞行试验成功,他发自内心感到高兴,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家乡发展出点力,是自己的荣幸。
中国航天事业有哪些新的成就?
据“我们的太空”公众号统计,中国2019年全年进行了34次航天发射,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中国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3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亮点有长五遥三火箭的发射成功、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北斗导航全球系统核心星座建成、长征11号海上发射、“捷龙一号”发射成功,“快舟一号”在同一发射场间隔数小时连续发射成功以及民营火箭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首次发射入轨等。在谈到2019年中国航天发射的特点,他表示,首先是随着长征五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的航天运载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次,这些发射任务是在我国多个航天发射场完成的,从酒泉、太原、西昌再到文昌,说明各大发射场的能力都在不断提升。长征11号首次进行了海上发射,这就使我国的航天发射方式更加全面,具有深远意义。还有就是在商业火箭方面,出现了国企和民企百舸争流的局面。
【参考资料】
PAISTODAY:https://parstoday.com/zh/news/china-i48371
中国科学家发现奥陌陌来自另一个恒星系?
中国科学家发现“奥陌陌”来自于另外一个恒星系,“奥陌陌”会不会是一艘飞船?
前段时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张韵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林潮教授,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奥陌陌”的起源问题,以及从母恒星系逃脱变成一颗星际天体的过程,显然主流科学家不认为奥陌陌是一艘外星飞船,现有观测数据显示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
“奥陌陌”的简介从它的名字来说就比较有意思,“Oumuamua”在夏威夷语中有“侦查兵”和“信使”的含义,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出人类对于它的到来,既有好奇又有欣喜。因为“奥陌陌”是人类发现进入太阳系的第一个星际天体,对它的观测就像是我们接触到了太阳系外的世界一样。要知道太阳系的直径在2-3光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无法触及到太阳系外的一点一滴。
2017年10月19日,这颗天体首次被科学家(泛星计划望远镜)所发现,它整体上呈现出一个雪茄的形状,长度在400米宽40米左右,颜色偏红。奥陌陌从天琴座方向而来,以26公里每秒的速度向我们飞来,从它的飞行速度、轨道、方位(高离心率)等等,科学家认为奥陌陌并非是一颗太阳系内的天体,而是来自于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
“奥陌陌”的怪异表现在大多数吃瓜群众的心里都希望“奥陌陌”可以真的是一个侦察兵或者外星信使,这就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那将意味着人类找到了外星人存在的最直接证据。设想一下在距离太阳遥远的宇宙深空中,有一个恒星系,在那个恒星系中有一颗行星上存在着高级文明。这个生物文明发现了我们因此派出了这个“雪茄型”的探测器来打探消息。
不过,奥陌陌的确有很多令科学家疑惑的地方,首先它奇特的外型就不去说了,因为和科幻作品中的一些宇宙飞船比较相似,外型上也不太像是一颗自然天体。其次它的飞行轨道和科学家计算出的理论值上有偏差,在2018年1月2日奥陌陌的位置偏差达到4万公里,在2018年5月3日偏差值达到10万公里。
尤其是奥陌陌在从近日点飞离远去的过程中,是在加速飞离的,如果仅仅是万有引力不足矣提供给它这样的飞行方式,而这样的飞行方式科学家在彗星远离太阳的时候也发现过,但是“奥陌陌”很明显并没有彗星的特质,因为没有彗尾也不会挥发出物质。美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上研究论文指出“奥陌陌”是一颗的致密小行星,它不包含水和冰,主要是由岩石或者金属构成。
“奥陌陌”的起源科学家从“奥陌陌”的轨道数据、飞行速度、飞行方位等判断,“奥陌陌”来自于太阳系周围的一个恒星系,距离地球163-277光年,位于船底座-天鸽座星协方位,大约在4000万年前,在年轻恒星系中被其它大行星以2公里每秒的速度抛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八大行星形成之后,必然会有很多碎片物质被抛出,推离内太阳系,而很可能就有一些小行星被抛出了太阳系。
科学认为“奥陌陌”的出现并非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也许曾经有过很多星际天体进入太阳系在飞走,只不过人类没有发现而已,毕竟人类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是在最近几百年间才发生的。
“奥陌陌”起源的新模型我国科学家发现奥陌陌的光谱性质很特殊,很明显它曾经受到过恒星的强烈辐射,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非常近距离的飘过一颗恒星。那么唯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奥陌陌在它母恒星系的时候受到过强辐射。因此科学家猜测奥陌陌很大可能是被其母星所撕裂的,想象一下一颗普通恒星形成之后距离其母星过近,被潮汐力所瓦解,只剩下雪茄状的核心。
在“奥陌陌”表层之下可能剩余一些高温才能升华的物质如水冰等,当“奥陌陌”近距离绕过太阳之后被加热,内部的一些物质被加热升华,因此奥陌陌才表现出一种加速的现象,看起来就像是加速逃离太阳系一样。
“奥陌陌”的发现激发了人类对于太阳系外天体的兴趣奥陌陌现在已经无法被观测到了,但是毫无疑问它依然在太阳系内,主要是因为太阳系太大了,要想飞出太阳系至少需要几万年才行。但是我们目前的望远镜已经看不到它了,主要还是因为距离太阳过远无法反射更多的太阳光,同时“奥陌陌”本身也太小了。
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我们期望着更多的星际天体进入太阳系内,例如在2019年8月以为天文爱好者发现了一颗天体,它被命名为C/2019 Q4,起初大部分人都认为它是一颗普通的太阳系内小行星或者彗星,但是经过轨道数据显示,这颗天体也是来自于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因此它有了新的名字2I/鲍里索夫”其中Borisov是发现者的名字。
和“奥陌陌”不同的是这颗天体是一颗彗星,有着非常明显的彗尾,并且会挥发出物质。关于生命的起源,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们知道地球上目前数百万个物种都是起源于36亿年前简单的单细胞生命。
但是对于单细胞生命的出现过程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首先有科学家认为这些过程全部都是在地球上发生的,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生命原材料来自于外太空。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天外来的陨石内发现多种有机物质,例如氨基酸和核糖等。因此说彗星上很可能携带有机物质,它们会播撒“生命的种子”。那么如果在星际天体上发现了有机物质,那么也就简洁的证明了,地外生命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科学家对星际天体着迷的原因之一。
总结无论怎么说奥陌陌的出现并且被人类观测到都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科学家相信它就是一颗被原星系抛出的天体,而并不是一艘外星人飞船。而对于这类天体的观测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的了解“外边的世界”,毕竟人类未来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意义?
2019年7月25日13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将气球卫星和BP-1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不同于以往,这枚火箭并非来自航天领域的“国家队”,而是由航天民企发射。这次入轨发射具有重要意义,证明我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真正具备了运送载荷到太空的能力。在商业运载火箭这片新兴领域上,多家企业竞相追逐。2014年,中国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就在深圳注册成立,此后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深蓝航天、星途探索等诸多航天民企陆续成立,成为民营航天领域的新势力,争先抢占行业高地。
拍摄的月球上显示是一片漆黑?
为什么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星星,而在月球上一片漆黑呢?
一直以来就有一个谣言,相信的朋友还不少,大意说的是阿波罗11号登月后宇航员回地球后缄口不言,因为他们发现月球上根本就看不到星星,所谓的星空就是太阳系皮壳层透镜和银河系皮壳层透镜投影给地球看的,事实上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们来做个简单分析即可知道。
相传这个皮壳层理论源自特斯拉,所以现在相信皮壳层理论的朋友大都是特斯拉的狂热铁粉,不过种花家倒是要提醒一句,特斯拉是一个极具才华的发明家,一生中发明太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包括人类文明基石之一交流电,也有超级炫酷、却毫无卵用的特斯拉线圈,但他从未说过所谓的太阳系皮壳层。
月亮上真的看不到星星吗?月面上看不到星星,这倒是有部分证据,因为从美国宇航员在月面活动的照片中确实看不到一颗星星,这从多个视角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张图中能看到国旗以及飞船,也能看到黑黢黢的太空,没有一颗星星
这张图中宇航员在月面布置仪器,黑色的背景面积更大,依然看不到一颗星星。
这是宇航员提着设备前往布置,背景颜色黑黑太空还是没有星星,所以这些照片公布以后很多阴谋论者就开始造谣了,月球上看不到一颗星星,这是因为地球正处在太阳系牢笼中,夜空中的一切都是皮壳层透镜投影给人类的。不过包括绝大部分朋友却忽略了一张废片,为什么叫废片呢,因为拍摄目标过曝了,把地球拍成了“太阳”!
这是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当然你已经看不出地球的本色了,因为过度曝光下地球几乎就成了一个月亮,当然这不是关键,主要在地球周围的星星一颗颗都暴露了,当然这也是让所谓月球上看不到星星的谣言破产最有力的回应,但很多朋友仍然看不明白为什么一张废片却能看到星星,正儿八经的相片却看不到星星?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们用相机的胶卷就能说明问题,当年的傻瓜相机买胶卷的时候都要考虑一个问题,是大白天用有阳光,还是阴天,或者傍晚,因为这三种条件的光照条件不一样,所以胶卷的感光度要求也不一样,天气不好选400,大晴天选100,当然现在的数码相机也一样,如果傍晚或者晚上,一般选ISO1600,甚至3200,或者更高的6400直至12800,当然越高噪点可能就会越多,但至少保证了能不能看到。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光圈,数字越小的光圈表示进光量越大,比如18-155的狗头最多3.5的光圈,50的定焦小痰盂可到固定固定光圈1.8。
废了那么多话的意思就是拍地球那么亮的目标,ISO400,用8或者11的光圈,1/24-1/32的快门就够啦,但是要拍星星,至少要3.5光圈,2-4S的曝光时间,甚至更高一些,比如在地球上拍银河,至少也要15S以上,最好能到30S左右才能拍出银河。所以当拍清楚星星的时候地球早就过曝成太阳啦。
因此如果要在每张照片上看清楚背景的星星的话,很抱歉每张照片都将成为废片!
为什么会出现皮壳层这种超丧的太阳系牢笼理论?也许我们得从旅行者从飞出太阳系开始说起,1977年从地球出发的旅行者给了大家太多的话题,当然也可能给很多别有用心者留下了很多可利用的“漏洞”:
太阳系的日球层旅行者的速度其实这两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现代的日球层画法比较比较贴近实际,但早期的日球层画法给人以一个封闭球体的概念,我们来对比看看:
上图是现代日球层的渲染处理方式,我们很容易看出日球层在面对星际风时的激波现象,当然这是艺术处理的悬殊放大结果,而实际根本就看不到,但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确实如此。
从早期的日球层图示中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太阳系正被一个全封闭的球体包裹在内,当然在天文学家能彻底理解的示意图中,在围观群众看来却成了太阳系牢笼,而且这图是谁出的?NASA,美国宇航局,权威性不言而喻,所以这个传说中的太阳系皮壳层理论就炮制出炉了。
另外一个就是旅行者的速度了,旅行者前往太阳系外从出发时的每秒四十多千米到现在大约17千米/秒,速度确实下降了,但要说明下的是旅行者走的是一条双曲线轨道,越往上速度越慢,但它现在的速度已经超过太阳系的逃逸速度,因此它最终将离开太阳系,而并不是所谓的皮壳层减速撞毁的谣言。
假如真的存在皮壳层,月球和太空中就见不到星星吗?其实这完全就是放屁,我们知道望远镜都有一个调节焦距的调焦座,我们要看清楚目标那么必须将通过晶状体的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但我们视网膜分辨清晰度是有极限的,比如在即高精度的1:10无齿顶级的羽毛调焦座下:
天文爱好者肯定知道这羽毛调焦座(Feather Touch)的精度,其实个人在用目视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微调时发现前后转几圈感觉都差不多,这个时候就到了你肉眼分辨对角度极限的时候了,这个范围大约零点几个毫米,有些朋友可能范围更宽一些,也有朋友更敏感一些,但都会存在一个范围,一般望远镜的比如80/500的APO,焦距是500毫米,如果焦点范围是0.1毫米,那么肉眼的容错范围是1/5000!
而日球层距离大概是100天文单位,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4万千米,按比例大约只有焦距的0.256%%,即万分之零点二五六,这个精度远小于人类肉眼分辨的焦距容错度。也就是说假如皮壳层望远镜存在,那么在月球上一样清晰!
减焦平场镜
另外还有一个超丧的技术是,假如距离焦点过近怎么办?因为从地球出发前往太阳系外,这个焦距会越来越近,我们还有减焦镜,即将光线提前聚焦,以达到缩短整个光路的目的,而且大部分望远镜都具有一定的减焦功能,也就是说所有在近地轨道上或者环太阳甚至前往太阳系外的探测器都具有这个功能,因此在太空中看不到星星就是鬼扯。
关于皮壳层的谎言,一个羽毛调焦座就可以让其圆形毕露,各位还信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