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怎样看待苏子与客人的对话?
赤壁赋中苏子(即苏东坡)与客人的对话,实际上,所谓的客人不是别人,而是苏东坡勾勒出的虚拟人物,苏东坡与客人的对话就是他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苏东坡对社会、人生、自然常理的长期思考、探索和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人生、自然规律的观点、看法和哲学思想,然后以抒情、写景、叙事的方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体现了苏东坡的高妙的思想境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洞悉。
赤壁赋宋苏轼大将东头去?
大江东去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赤壁赋中的客人是谁?
《赤壁赋》 中的客人到底是谁?不外乎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苏轼本人的记载。在《苏轼集·补遗》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这则小品中所描述的情景与《前赤壁赋》有颇多相似之处。人们据此断定前赤壁赋中的“客”即为秀才李委。但是,这一种说法留下了颇多疑点。首先,这《苏轼集·补遗》本身就有一些篇目属伪作,可信度不高。其次,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而这篇小品文的落款则是元丰六年八月五日。第三,这里记载的李委吹笛与原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不符,而且一个秀才也说不出那些参透了道家思想的话语。
第二种说法,《前赤壁赋》中的客是杨世昌。写前后赤壁赋的时候,是苏轼最困苦的时候,他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变相软禁。当时他在黄州只有杨世昌,张怀民寥寥几个知交。前赤壁赋里面的客就是杨世昌(具体可以参考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苏轼《与杨道士书帖》中找出了这样一段记载:“ 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也。”这则记载明确指出《后赤壁赋》中与苏轼同游的人是杨道士。杨道士名世昌,字子京,是蜀中绵竹武都山道士。他善画山水,通晓天文历算,懂得医药酿酒,是位多才多艺的方外之人。元丰年间,这位杨道士一直居留黄州,与苏轼交情颇深。苏轼在《次韵孔毅父》一文中还说杨道士 “识音律,洞萧人手清且哀”。按理说,杨道士不管是从精神气质还是从艺术才华都更接近于《前赤壁赋》中的“吹洞箫者”。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后赤壁赋》的写作与《前赤壁赋》相隔三个月之遥,我们根据《后赤壁赋》的记载而断定《前赤壁赋》中的客,是否太武断。
第三种说法,有些研究者认为,汉赋“主客答问”中的客多是假托之人。《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那番对话其实就是两个苏轼间的对话,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反映。所以“客”即苏子,苏子即“客”。如果我们能真正融入《赤壁赋》这篇文章当中就不难发现,那晚上的“客”,并不神秘,那个晚上,和苏轼一起消愁的,如果说有第二个人的话,那其实只是苏轼的灵魂,也就是那个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的所谓的“客”!现实中的苏轼,是那样达观,他面带微笑,淡泊名利,能屈能伸,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而那个灵魂更深处的苏轼,却始终挣扎在泥泞之中,双眼含泪,忍受着妻离子散亡命天涯的痛苦。真实的苏轼是只能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他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消极与不满,因为他曾经是朝廷重臣,因为他还是一个“天朝”的男人。
所以,“客”就吹起洞箫,表露出孤独和哀怨,于是,开朗达观的苏轼就主动做起了“客”的思想工作……
于是,一个苏轼明白了另一个苏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写划船逆流而上?
逆流而上。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前赤壁赋结尾为什么又乐了?
文章最后以第五段作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尽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