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后代,秦先世世系?
秦国国君世系表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
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秦庄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秦襄公 嬴开(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秦宁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 赢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 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晋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晋在秦国宫门外赖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竞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千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秦夷公 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
秦厉共公 赢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 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秦献公 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灵公死后,没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简公抢去了。十岁的嬴师隰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
秦惠文王 嬴驷(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武王 嬴荡(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 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
秦昭襄王 嬴则,又名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 嬴异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秦王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统一中国的皇帝。嬴政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即他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陷害哥哥扶苏,迫其自杀。自立为二世皇帝.在位时,祸害天下,草菅人命。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行苛政,最后却被赵高逼死。也因此把秦帝国送上了绝路。不出三世而亡。
秦三世 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后设计杀死赵高。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一个延续550年的帝国灭亡。
请教商鞅这个名字来历?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名“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为表明商鞅拥有卫国国君的血统,又称公孙鞅;后秦王将商地封给他,后人称之商鞅。
1、公孙鞅的由来
《资治通鉴·第二卷·周显王八年》记载:“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商鞅在《资治通鉴》中出场时的名字是“卫公孙鞅”。根据《广韵》的记载:“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
在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君的儿子,被称为“公子XX”。如公子虔、公子卬等,这些“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XX”。也就是说,“公孙”既不是商鞅的姓、也不是商鞅的氏,而是表明商鞅拥有卫国国君的血统。
商鞅对秦国影响大吗?
一,商鞅对秦国的影响
其影响可以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来形容,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足见其推行变法的影响。
二,商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三,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四,变法的影响
1.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给民众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富国强兵。
2.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两代先后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秦国还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国人才的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 ”,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赢驷樗里子?
樗里疾跟嬴华皆为秦惠文王嬴泗的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秦孝公,只有嬴泗是秦孝公的嫡长子,故而嬴泗继承大统成为秦惠文王。春秋战国时期,民众姓名的明文叫法与之后秦汉时期并不一样。前秦时期,姓氏的传承比较复杂,在那个时代姓与氏是有区分的,姓早氏晚,姓贵氏贱。樗里疾与赢疾是否同为一人
樗里疾与嬴疾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嬴疾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封地为樗里,号樗里子,结合他的名字因而被称为樗里疾。

这类名字与封地相结合的叫法在战国时期很是普遍,民众姓名的明文叫法与之后秦汉时期并不一样。前秦时期,姓氏的传承比较复杂,在那个时代姓与氏是有区分的,姓早氏晚,姓贵氏贱。一般来说,姓用于官家,或者家族中居正统位置的一支,直接传承祖上姓氏,而氏则用于旁支庶出,不能再以姓命名,而是引用居住地名、国号、官职名、职业名等代替原有姓。更低等级的奴隶既没有姓也没有氏。但在秦汉之后,这种制度逐渐减弱,如今的姓是传统姓氏制度简化而来。
照此看来,嬴疾虽出身于秦国宗室,但仍属庶出,因而在受封封地后,改姓为樗里,单名一个疾字,由此证明嬴疾与樗里疾是同一个人。
然而同样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比皆是,大多数人的姓名都来自于地名,因而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名字都有,甚至一个人拥有众多的名字。例如众所周知的商鞅就有好几个名字,商鞅是魏国公族后代,为成年前原名为公孙鞅,成年后以国号为名称为卫鞅,之后又奉命与秦国,任职商君,故而改名为商鞅。但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公孙鞅、卫鞅,还是商鞅,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卫鞅有没有儿子?
卫鞅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即使有儿子也在灭族的时候被杀掉了。卫鞅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带领下,秦国从一穷二白,被人摁在地上打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大国。正是他的变法行为彻底改变了当时秦国贫弱的状况。
卫鞅变法触动了秦国贵族们的利益,可他却不懂斩草除根。卫鞅是一个个人品行比较出众的人,他为了实行变法,对秦国的治理十分严格,为此秦孝公都必须要遵守他所定制的法令。所以当秦国那些贵族们的利益受到损伤的时候,他们自然对卫鞅十分痛恨。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资治通鉴》尤其是秦孝公的兄弟公子虔,他是太子太傅,因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犯了罪,所以公子虔按照法令需要处以劓刑,也就是割掉鼻子。这是奇耻大辱,而且对方又是秦孝公的兄弟,明知道会被报仇雪恨,可是卫鞅依旧严格执行,而没有对公子虔斩尽杀绝。
对其他贵族也是一样,卫鞅只处罚那些犯了罪的,而且用刑虽然严格,可都只是惩戒为主,没有斩草除根,最终给自己酿成大祸。
秦孝公临死前,居然要把大位传给卫鞅,这是他必须死的原因。秦孝公本身是有太子的,也就是秦惠文王。只不过太子年轻的时候犯了罪,被秦孝公流放了。这个时候秦孝公身体不好,他对卫鞅是百分之百的尊重,因为正是卫鞅将秦国扶持强大。所以秦孝公希望等到他死了以后,卫鞅能够接手秦君的大位。
这对卫鞅来说,其实就是宣判了死刑,因为就算卫鞅答应了,他也不可能安然上位。毕竟秦国国君一直都是嬴家的人担任,不可能随便就换姓氏,更加不可能换成其他诸侯国的人。
所以秦孝公这一招其实就是想要弄死卫鞅,卫鞅对秦国有功,为什么要弄死他呢?因为卫鞅现在只是下一任秦君上台的障碍物。
卫鞅功高盖主,秦惠文王年纪又小,自然是镇不住卫鞅,极有可能造成国内内乱,这不是秦孝公所想看到的,所以秦孝公必须要让卫鞅去死,才能保住变法的成果。
卫鞅逃过一劫,却没有逃过秦国贵族们的报复。卫鞅自然不傻,所以坚决不接受秦君的位置。不过这件事传出来,其实对秦惠文王上台也是一种无形的威胁,至少这个世上是有人可以代替他的。所以秦惠文王自然是饶不了他,公子虔等贵族恰好抓住了这一点,便带头诬告卫鞅谋反。卫鞅本来已经申请退休,这回知道死期将至了。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史记》他只能选择逃跑,可惜他是全国通缉犯,按照法令没有身份证是不能住旅社的,所以卫鞅没能住得上旅社,也就无法在第二天出境了。所以卫鞅只能投靠魏国,而魏国跟他有仇,又拒绝接纳卫鞅。
无奈之下的卫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造反,最终被他自己训练出来的新军杀害。可以说卫鞅变法的成果全都施加在了他身上,他压根就逃脱不了,可见变法的强大之处。
卫鞅被杀以后,全族都被秦惠文王所灭,所以他就算有儿子也死了。卫鞅走投无路之下,贸然选择起兵,我觉得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如果他能够主动找到秦惠文王澄清事实,或许他的家族就不会被灭。当然了,这种希望微乎其微,毕竟秦国上下贵族们都很痛恨卫鞅,秦惠文王本人也很痛恨卫鞅,他前去只有死路一条。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但是发兵造反,这条路绝对是最下策的方法,因为他明知道秦国新军的强大之处,为什么还要去硬碰硬呢?他那点人马够什么呢?结果不仅自己在战场上被杀掉,他全族人也都被秦惠文王所杀。即使他有儿子,也会在这一场浩劫当中被处死,所以应该是没有后人。
总结:卫鞅变法没有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即使变法成功,他自己也是失败的。卫鞅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法家。他崇尚严格执法,而且法令比较严苛,所以那些被执法的贵族们对卫鞅深恶痛绝。
秦孝公是聪明人,他躲在一旁,什么都让卫鞅来担着,变法成功了他享受成果,变法失败了他来惩治卫鞅给贵族们一个交代。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结果,秦孝公是不会担上恶名的。
而卫鞅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一条后路,这是变法过程中最失败的一点。而且秦国的贵族力量实在是太大,几乎充斥整个国家,所以压根不是卫鞅一个人能撼动的,秦孝公也不敢让卫鞅彻底动摇贵族集团,所以卫鞅遭到报复是迟早的事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