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任务,哈尔滨歌剧院介绍?
哈尔滨歌剧院始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哈尔滨歌舞剧院。
建院以来,剧院先后排演了《茶花女》、《货郎与小姐》、《兴安岭战歌》、《焦裕禄》、《夏氏姐妹》、《赫哲人婚礼》、《绣花鞋》、《灯与梦》、《仰天长啸》、《山野里的游戏》、《魂飞马嵬坡》、《安重根》、《太阳、气球、流行色》、《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白毛女》、《刘胡兰》、《星星之火》、《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兰花花》、《芳草心》等中外著名歌剧和音乐剧。40年来剧院共演出大、中、小型歌剧86部(剧院创作占43部),由剧院创作人员创作的音乐作品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等作品,被编入声乐曲库或大中小学教材。
剧院交响乐团除参加歌剧演出外,还在音乐会上演奏过贝多芬的第一至第七交响曲及爱格蒙特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舞剧《天鹅湖》选曲等,并承担着天鹅艺术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节晚会等演出任务。
七律诗的难点在哪里?
现代人学写七律这种古体格律诗,其难度首先在于一: 语言环境的极大改变和语言的表述方法的绝对不同,以及文字语言运用的受众面的不同。古代诗词源于民间歌词和曲艺的艺术化发展和提高,其语言文字使用的局限性和普遍性,与今天现代汉语的识字率,普通话的普及率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推广能力有天壤之别,因而,古代格律诗主要是上层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玩的游戏,求雅不倡俗,曲高和寡为主,而今写格律诗,再如此曲高和寡就会为人指责了;另外,唐诗产生的年代,以陕西官话为基础发声取韵,宋词以河南中原官话为基础发声取韵,南渡后又发展在江南一代坊间,转而以南方发声为主,元曲以元大都北京方言发声为主,而后来流传的韵书,其成书的年代也以明清的韵书为主,这就造成了取韵混乱,难以一以惯之;二 ,古人以文章取仕,科举考试为学习首要任务,作诗填词也就成了必备的基本功,所以凡读书人必定精熟,平仄格律了然于胸,诗词歌赋随口而出,而今人学之,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所以倍觉难涩难懂难做。三,今人语言环境和风气,以易听易懂,直接清晰为主,之乎者也,典故出处必为人耻笑,应用到诗词里外行也难以明白接受,大的环境不容许不接受这种古诗词的发展和普及,所以,诸多难点,是格律诗难于学,写,倡导和普及的主要所在。四,格律诗词所限定的字韵与今不同,共有五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与今四声韵差距最大的在于入声字难以区别,它包括了今天的四种声韵许多字,是以古汉语发声短促为特点,且古发声中包含的一些唱腔发声和方言发声,今天的普通话这种特点不明显,或者已经取消不用了,所以给依照原格律创作诗词增加了许多困难。五,现在社会流行的是快餐式文化,易学易懂易听悦耳,以直白通俗为主,没有人为了写诗填词去细心反复推敲一个字一个词的应用和典故出处,用处不大的东西,与其难学,不如不学。
历史上有哪些爱情佳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古到今,爱情是一碗蜜汁,让人无法自拔,甘愿沉醉其中。有很多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至今令人噫嘘感慨。他们的故事被许许多多的人熟知,被许许多多的人歌颂,成为了爱人们向往美好爱情的楷模,也是人们茶前饭后乐不思蜀的谈论对象。
历史上的爱情佳话多的不说,给大家分享十个。
一. 梁祝化蝶
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这个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成为一个美好的爱情佳话。
二.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可说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是由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名演化而来,相信很多朋友们都有在电视里接触过,每年的七夕节就是传说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间的日子,虽然牛郎当时用老牛的触角追赶王母娘娘押解的织女马上要追上了,但奈于王母娘娘用金钗变成的波涛滚滚的银河阻挡,他们始终是不能相见,但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喜鹊每年都会为他们搭建一座跨越天河的彩桥,这才有了如今的七夕节。
三. 白蛇传
啊啊啊.....西湖美景三月天呢
是不是和我一样听到这个熟悉的歌词就想到白素贞了。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讲的是许仙和白娘子忠贞不渝却被法海处处阻挡的故事,至今被演绎成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翻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爱情故事了。
四. 长恨歌
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都说自古帝王多情又无情,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就打破了这一说法,他们的爱情惊天动地,唐玄宗他作为一个帝王,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却仅衷心与杨玉环一人,都说因为杨玉环是长得漂亮,但如果没有爱情,就算长得再好看,都会时光给抹去,但他们却致死也不舍对方,就算唐玄宗被逼杀了掉杨玉环,但他却在她死后以泪洗面,欲随她而去。这样的爱情怎不叫人感动叫人为之动容呢?
五. 西厢记
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其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的祝福。
六. 孔雀东南飞
这是我们中学期间就接触过的爱情故事,具体内容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刘兰芝与焦仲卿本是恩爱夫妻却被家中之人硬生生的拆散,落的个各赴黄泉的结果,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七. 凤求凰
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卓文君,一个美丽又赋有才情的女子,虽然在年轻时就不幸守寡,但她敢爱敢恨,干冲破各种阻碍去最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她赢得了胜利,和爱人相守在一起,虽然日子艰苦,但她一点也不后悔,当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官场得意欲弃妻纳妾时,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对爱情的忠贞挽回了这段爱情,让这段情得以千古流传。
八. 红楼梦
长篇爱情小说,以情写事,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与黑暗,写出了人们对社会黑暗的不满 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其实有很多爱情故事,是民间传说。是无法证实的向虚拟故事,但是千百年来,人们都愿意去相信,愿意去歌颂,愿意去为了这样的爱情赴汤蹈火,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那就是因为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吧!喜欢一首诗:“彼岸花, 开彼岸, 花开不见叶, 见叶不开花, 花叶不相见, 生生相错。”爱情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无比美好的的。即使有很多爱情悲剧,但也不能磨灭美好爱情的存在。不管何时何地,人就是要心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人。
九.天仙配
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 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歌颂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虽然不是以美好结局,但却包含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十.嫦娥奔月
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有诸多版本说法,我更喜欢嫦娥为保护不死生药不被逢蒙盗走而吞下了不死生药,但又不忍离开大羿,于是决定留在巨大裔进的广寒宫,让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练成飞升之药,快点与大羿团聚。这个故事虽然不浪漫却很真情,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在这里也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宝鸡出过哪些名人?
你知道陕西省宝鸡市与唐朝皇帝的渊源吗?因为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一句御赐的“宝地神鸡”,所以有了宝鸡的地名。宝鸡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是炎帝故里,还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如此人杰地灵之地,自然也是名人辈出,最近热播的《封神演义》,主人公姜子牙就是宝鸡的,此外还有著名的秦国大将白起、汉朝的班固等人。在近现代史上,宝鸡还出了一员上将,被刘帅称为“称职的参谋长”,他便是新中国开国将领李达。
李达将军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家里人对他非常好,曾经借钱供他读书。19岁的时候,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达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挣工资回报家人。两年后,他考上了西北第二军官学校,从此开始了传奇的军事生涯。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李达在西北军担任了排长,并一直做到旅参谋长的职位。
早在学生时代,李达就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在江西“围剿”红军的时候,李达不满旧军阀对人民的压迫,同时也看到了红军对百姓的仁义,所以他追随董振堂等人起义,投靠红军,历任连长、团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湘西攻势、长征等红军的战役战斗。
李达将军一生担任参谋长的时间非常多,早在西北军的时候就是旅部参谋长,土地革命时期担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主力部队129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参谋长,被誉为“诸葛先生”。正确的判断离不开对敌情的全面掌握,李达经常亲自带队,到达最前方的阵地考察地形地貌,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敌军的情况,再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得出结论,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作战方案。
由于事先调查详尽,拟定的方案又切实可行,李达协助129师师长刘伯承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尤其是在1943年8月的林南战役中,李达奉上级命令,指挥冀南军区、太行军区两大军区和其他各部,经过周密部署和统一行动,消灭了几千日伪军,沉重打击了日寇,壮大了我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谋定而后动”,正确的决策,往往离不开深入一线的调查与研究。在这一点上,李达上将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与当前个别同志“拍脑袋决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李将军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点特长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错了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这首《泊秦淮》,堪称是唐诗中最经典的之一。
然而,对于“商女不知亡国恨”,我认为,却不能把它理解为“已经亡国的商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而应该解释成“商女不知道《玉树后庭花》的背景”。
有关《泊秦淮》的具体写作时间,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根据杜牧生活的时间,是公元803年到约853年。这五十年里,唐朝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806-820年,宪宗李纯在位,励精图治,实现了“元和中兴”;
公元820-846年,穆宗、文宗和武宗在位,元和中兴的局面结束,唐朝再度四分五裂。中央层面,牛李党争不断,而宦官的气焰高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地方层面,武宗在位期间发动了灭佛,将佛教打入万劫不复。
846-852年:宣宗李忱在位,唐朝迎来回光返照,史称“大中之治”。
而在杜牧去世那年,距离唐朝灭亡还有65年,而且正是大中之治时期。
也就是说,此时的唐朝,虽然问题很多,但还远没有到能看出亡国之兆的程度。因此,说商女已经遭受亡国之痛,那是不确切的。
那么,商女为什么不知道《玉树后庭花》的历史背景呢?这个就更好解释了。秦淮河上的歌姬,文化水平高不到哪里去,不会知道这首三百年前陈叔宝谱写的曲子是最终给陈朝招致灭国之祸的“罪魁祸首”。对于她们来说,这首流传在金陵几百年的曲子,是她们必修的曲目,拿出来唱一唱,有何不可?
最应该反思、检讨甚至批判的,应该是那些专门点了这首《玉树后庭花》来听的听众们。这些有钱有闲的家伙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政治意义,却在这里纵情声色。也许“敌在前三排”的戏语,绝非巧合。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