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中国古代先天下忧而忧的官?
刘太后过生日,宋仁宗率文武百官祝寿。唯独范仲淹不识抬举,说你妈过生日搞那么铺张浪费关我什么事,就是不去。不给面子也罢了,还上奏刘太后,说你该退隐了,该皇帝亲政了。只可惜,两次上书,都被当朝宰相们压下了。范仲淹气不过,干脆写了一本奏章,说我干不了,让我去做地方官,然后就去山西做了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在地方官任职期间,范仲淹还不省心,没完没了的叨叨叨,一会儿是朝廷又费钱了;一会儿是民生又凋敝了。
他的名篇《岳阳楼记》里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正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为何能管理庞大的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西域”,自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开始,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图|西域都护府在历史中,新疆地区自古代开始一直到清朝前期,一直被称为“西域”,直到清朝中期,在乾隆统治时代才被改称为“新疆”。
自清军入关之后,清朝历代皇帝皆以统一中国为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清政府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终于彻底统治了全中国,乾隆为了纪念这一切,就将这快最后由他确立了清政府统治权柄的地区称为“新疆”。
而“新疆”二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他在给乾隆皇帝上奏中写道:“他族逼处,故土新归”,翻译过来就是,新疆虽然自古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为是从沙俄手中重新收复回来的失地,所以就有了“故土新归”之意。
图|左宗棠自乾隆时期开始,清政府在确立了新疆的统治权后,就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一职,统辖新疆地区的所有军政事宜,其权利之大,堪比古代时期的一方诸侯。
那么伊犁将军权利如此之大,清朝皇帝就不怕他们造反么?新疆地区占地辽阔,伊犁将军又是如何管理新疆地区的呢?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走进历史,咱们先从伊犁将军的由来说起,再说说清朝皇帝为何不担心伊犁将军造反,最后则是看看伊犁将军是如何管控这庞大的新疆地区的。
在清朝前期,新疆地区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在康熙年间,准格尔部吞并了南疆,将维吾尔族的首领囚禁在了伊犁当做人质,同时被囚禁的还有维吾尔贵族大和卓木布那敦和小和卓木霍集占。
图|维吾尔族1755年,清政府趁着准噶尔内讧之时,发兵讨伐准噶尔部的首领达瓦齐,并大获全胜,在平定了准噶尔部后,清政府释放了被囚禁的布那敦和霍集占,并让他们统领维吾尔旧部,希望他们能协助清政府统一南疆。
但霍集占兄弟不仅没有帮助清政府,反而发动了大规模叛乱,在杀了清军副都统阿敏图等人后,对外自称巴图尔汗,召集了数十万维吾尔族人来反抗清政府。
1758年,乾隆以兆惠为将军,率领清军前往镇压,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进行了数次大战,一年后,大小和卓战败西逃,在途经巴达克山时,被巴达克山的统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
图|兆惠将军雕像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终于将新疆地区彻底纳入掌控,随后为了加强对于新疆的掌控力度,从1760年开始,乾隆向新疆设兵驻防,初始只向乌鲁木齐、巴里坤两地派驻了一万绿旗兵,让他们在当地屯田,为清政府之后的调兵布防做准备。
1762年,在军粮问题得到解决后,乾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伊犁河北岸建立惠远城作为将军府,并陆续在其四周建立了惠宁、宁远、广仁等八座卫星城,来加强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治理能力,而这九座建立于清朝的城镇,被人们统称为“伊犁九城”。
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最高行政长官,有着节制南北之权,可统辖外夷部落,整个新疆的军政大权全部在伊犁将军的手上,他可以随意调动各地的驻军,在整个新疆地区,伊犁将军就是最高的统治者。
图|惠远古城旧址1763年,乾隆开始大规模向新疆调遣军队,先是将凉州、庄浪两地驻防的八旗兵中调取三千人派往伊犁,又从察哈尔何、索伦两地各调一千士兵派往伊犁,在第二年,从承德地区又抽调了一千人派驻伊犁,就这样,乾隆每年都抽调各地驻军派往新疆,到了1771年,伊犁将军统辖的新疆驻军已经多达三万人。
小伙伴们可能疑惑,在伊犁将军权利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乾隆为何还要不断给他派兵?就不怕伊犁将军脱离掌控,在新疆自立为王吗?其实,乾隆还真不怕,下面小编就说说乾隆为什么不怕!
图|乾隆皇帝(影视剧照)第一点:自乾隆设立伊犁将军起,凡是就任此职的都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心腹大臣,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八旗子弟出身,比如曾任职伊犁将军的阿桂,他就是满洲正白旗出身,其最高官职为内阁大学士,妥妥的乾隆心腹大臣。
第二点:在新疆负责驻守的军队有三万人,乍一看可能很多,但如果放在整个清朝来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例如在乾隆时期,清朝所有军队加在一起至少有70万人,新疆的三万驻军相比之下,并不多。
而且在新疆驻守的三万军队中,有一大半都是从驻守各地的八旗军中抽调,而八旗军实际上都是由清朝皇帝直接控制的,伊犁将军虽然名义上有统辖权,但实际上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在以上双层保障之下,清朝皇帝对于新疆地区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掌控力度,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一直以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并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原因。
图|伊犁将军府说完了伊犁将军的由来,以及清政府对于伊犁将军的掌控力度,下面咱们再来说说伊犁将军是如何治理新疆的,小编将用内外两个部分来为大家说明。
内部:以乾隆末年为例,在伊犁将军之下,分别设有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位,他们负责协助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事务。
其中北路设置伊犁参赞大臣、南路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西路设置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东路则设置乌鲁木齐都统,这四位大臣直接听命于伊犁将军,协助他统领新疆各地官员和驻军,合称为“四大镇”。
除此之外,在古城(今奇台)、吐鲁番、叶尔羌(今莎车)、阿克苏等地分别设有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他们可统辖当地各县、营文武官员,协助伊犁将军管理一城之事。
图|清朝新疆大臣外部:在新疆驻防的清军,沿着边境线设立了卡伦(巡查哨所),其中由两个卡伦交替巡查的地区称为“开齐”,而小卡伦分置瞭望之处,则称为"布克申"。
这些设置在边境线的卡伦,分别由当地驻军中的前锋校或骁骑校带兵驻守,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内稽逃人,外控荒服,沿边定界线,几察森严”。
虽然新疆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度高达数千里,但在有了这些卡伦负责巡查全境后,极大地加强了伊犁将军对于边境的管控力度。
而且别看伊犁将军统辖的军队只有三万多人,但当时新疆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人口其实并不多,这三万士兵负责震慑新疆内部和巡查边境完全够了。
图|新疆边防示意图伊犁将军的设立,协助清廷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力度,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廷敬的家世如何?
山西阳城县,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村子,名叫皇城村。皇城村有个陈氏家族,明宣德四年从山西泽州迁居于此。
陈氏家族世代重视读书与科举,从明朝到清朝,陈家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位翰林,是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康熙朝的陈廷敬。
陈廷敬生于崇祯十一年,原名陈敬,字子瑞,号说岩、午亭。他的出生时间与地点都是幸运的,皇城村远离明末战火,等陈廷敬懂事,改朝换代已经完成。
陈廷敬九岁时就写出“要使物皆春”的诗句,渴望一展抱负,使万物得其所,见其春。到了参加科举的年龄,他又恰好遇到推行汉化的顺治,并没因汉人身份而被排斥在外。
等到陈廷敬入朝为官,他遇到的又是千古一帝,这位开启康乾盛世的帝王一直重用陈廷敬。陈廷敬当了五十四年官,累计升迁高达二十八次,曾在户部、吏部、刑部、工部等部门任职,并常伴康熙左右,担任帝王师。
在陈廷敬之前,陈家最有名气的莫过于三世祖陈秀,这位“工诗擅书,若出天授”的县级小官并没有流芳百世的政绩,却因为官时亲民得到父老乡亲的称赞。为教授子孙读书、处世的道理,陈秀写了许多童谣,其中还有这样的训诫:
“百岁光阴易掷梭,痴儿莫得等闲过。起家绍业由勤俭,处事交人贵缓和。酒饮三杯须用止,书攻万卷未为多。我今欲着灯窗力,鬓点秋霜奈老何”勤俭、刻苦、博学、谨慎,这是陈秀留给子孙后代的原则。在陈廷敬身上,这些特点跃然纸上。陈秀之后,陈家人把“读书—科举—为官”作为整个家族的正道。
农田是陈家的主要生计来源,此外,有人曾经营铸铁生意。陈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把济世救民当作责任,时常赈济乡邻,在地方上颇有声誉。
陈廷敬的父亲叫陈昌期,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成绩也不错。但科举考场人才辈出,竞争激烈,陈昌期最后名落孙山。倒是他的哥哥陈昌言考中进士,并在朝廷为官。陈昌言牢记家训,为官廉洁奉公,不仅政绩出众、名声好,而且学问也不错,还出过文集。
这对兄弟从小就比一般兄弟更友爱,直到各自结婚生子也未分家,而是和睦相处,将对方的孩子视若己出。哥哥常年在外为官,陈昌期主动挑起家族的大梁。
良好的家风,以及陈昌期对子女的严格要求,让陈廷敬从小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学问上。陈廷敬除了要跟老师读书,还要聆听父亲教诲。陈昌期虽未中举,却对理学有深入研究,他教导子女们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学以致用,这种家学会在无形中感染到陈廷敬。
陈廷敬的母亲张氏也是读书人。陈家重视书香门第的名声,在为后辈安排婚姻时,也会考虑对方文化素养。
张氏的祖父是明朝进士,父亲中过举人,两代都曾出仕。张氏既是名门闺秀,也是才女,她从小就学习过四书五经以及《资政通鉴》。嫁入陈家后,张氏读书、家务两不误,有空就拿起书,或与陈昌期共同研读经义。
陈廷敬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从小就喜欢学问。他还没有进入私塾读书,母亲张氏就成了陈廷敬的启蒙老师,每天教他读书习字。
等到六岁时,陈廷敬的学识已经超过同龄人,家里为他聘请了一位王老师。陈廷敬十岁那年,王老师认为自己的学问已不足以继续教陈廷敬了,只好提出辞职。
陈廷敬长大后,年少得志,平步青云,一路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其子孙后代,继承了陈家的优良作风,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
陈廷敬次子陈豫朋,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湖广学政;三子陈壮履也高中进士,曾入值南书房;孙子陈师俭,考中雍正年间进士。
陈家从明到清,礼义传家,“进士九出,翰林六鸣”。陈廷敬完美地诠释了家族作风,既是当仁不让的家族代言人,也是大清一代明相。
湖南省衡阳市出过哪些名人?
罗荣桓(1902-196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蔡 伦 ,东汉桂阳郡人。字敬仲,生年不详。明帝末年入宫充宦官,中历小黄门。和帝时,为中常待,开始参预朝政。曾任主管宫廷御用器物制造的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
赵葵,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名将、画家、诗人,京湖制置使赵方次子、知静江府赵范之弟。赵葵早年随父抗金,与金军战于枣阳、邓州、蕲州等地,以功授承务郎、知枣阳军。历官庐州通判、将作监丞、知滁州等职。绍定四年(1231年),擒斩叛将李全,升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其后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端平元年(1234年),任京西、河北路制置使等职,出师北伐,收复三京,旋即大败于蒙古,降授淮东制置使。连知扬州、潭州、福州等地。淳祐九年(1249年),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赵葵坚辞相位。累迁至两淮宣抚使、少傅,以少师、武安节度使致仕,封冀国公。咸淳二年(1266年)逝于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忠靖”。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他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赵葵工诗善画,尤善画墨梅。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等,并有《杜甫诗意图》传世。
陈辉祖,清代湖南祁阳金兰桥(今祁东县金桥镇)人。两广总督陈大受之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后迁郎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任广西巡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请修灵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任湖北巡抚;官至闽浙总督。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奉命查抄王亶望的家产,以银换金,隐藏玉器,多将贵重器物占为己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被赐自尽。 其弟陈严祖在甘肃冒赈案中被处死刑。
何克明(1292~1368)字日升,号楚庵,元衡山义城乡十三都(今衡东县霞流乡平田村)人。延祐四年(1317),湖广乡试,高居榜首。次年,赴大都(今北京)会试,廷试连获第一,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中状元后,任过上高县知县、衡州路推官。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因父丧,在家守制。元亡明兴,没有应召出仕。晚年杜门谢客,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失。遗篇只有昔年廷试时所作的《云梦赋》还保留在旧县志中,此赋对振兴桑梓文风,有过良好影响。
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曾一度做过时为太子后为道光皇帝旻宁之师,故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说。嘉庆十五年(1810),仁宗五旬寿辰,进呈《五言排律八韵一百首》,圣心大悦。道光元年(1821),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少卿。道光十一年,调顺天府丞兼学政。屡掌考试,选拔多士,“前后五鼎甲皆出其门”。视学奉天时,裁革陋规,捐薪俸添建试院考棚,集诸生讲解义,使学风为之一新。乐善助人。家境不甚富裕,自奉节约,每遇公益事业,辄慷慨解囊。彭浚严以律己。“自奉节俭,一丝一粟,备深顾惜,非宴宾客,食无兼味”。为严肃家风,亲书“勤、俭、忠、恕、忍、让、公、和”八字。镌刻成匾,悬于堂上,以为后嗣族裔必守之庭训。
符定一(1877.12.12~1958.5.3),字宇澄,号悔庵,湖南衡山县白果留笔塘(今白果镇五一村)人。幼读家塾,稍长入衡阳南路师范学堂,后入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奏奖举人,中书科中书。曾任资政院秘书、顺天高等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回湘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岳麓书院山长、湖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创办省立一中,毛泽东为其弟子,师生来往甚密,情谊弥笃,并于1925年搭救毛泽东。1926年6月,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稽核总所总办,1927年3月辞职。1946年6月去延安,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欢迎大会。1948年10月,经毛主席亲自安排到达西柏坡。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5月3日病逝,5月6日举行公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送了花圈,悼词对他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著有《联绵字典》、《新学伪经考驳谊》、《说文本书证补》、《说文古籀本书证补》等。
康和声(1881.10.16~1952.11) 字凤琴,号砚堂,又号砚堂老农、砚堂主人、遗砚堂生,湖南衡山县石湾(今衡东县三樟乡)晚香堂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秀才。早年从事教育,后弃教从政,历任湖南省学务司师范课长、省立第三女师校长、广西隆山县知事、湘军总司令部秘书、教育部编审、河南淅川县知事、北伐军第三十军柏文蔚部顾问、国民革命军北路宣慰使署军法处长、全国国难救济总会秘书等职。
马宗霍(1897—1976),湖南衡阳县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毕业。历任暨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中国公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主持廿四史点校工作。毕生以研究文字学为其主攻方向,潜心《说文解字》二十余年。除《说文解字》方面的著述外,尚有《音韵学通论》、《文字学发凡》、《中国经学史》等。善书法,自成一体。
罗含,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卒于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 字君章,号富和,东晋衡阳郡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曾祖罗彦,曾任临海太守;祖父罗仁,蜀汉建兴时为临安太守;父罗绥,延熙时为荥阳太守。历任郡主簿、郡从事、州主簿、征西参军、州别驾、尚书郎、郡太守、郎中令、散骑常侍、廷尉、侍中、长沙相等职,加封中散大夫。
欧阳询,公元557年生于衡州(今衡阳市),“唐人楷法第一”,世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释梦英,宋初衡阳郡(今南岳区)人,精篆法,书迹有《篆书目录偏旁字源》、《千字文》、《十八体》等,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齐名,号为“潇湘四僧”。
符翕,清末湖南清泉县鸡笼街(今衡南县鸡笼镇)人,精金石鉴赏,工诗书画,摩崖题壁甚多,书震沪广两湖,“吾湘继道州(何绍基)而起者,首树一帜”。
彭述,生于清泉县城东郊彭家园(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解放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担任光绪皇帝的书法侍讲,兼教皇族诸子弟。
魏华存,西晋建兴五年(318)夏来南岳衡山修道,凡16年,为湖南最早的传播道教者。她所疏义的《黄庭经》,为道教修持内丹的重要经典之一,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促成了中国道教上清派的产生。
慧思,南北朝时代的高僧,陈光大元年(567)率门徒40余人入居南岳衡山,创建了大小般若禅林(即今之福严寺和藏经殿),被称为“南岳佛门第一尊者”。
怀让,佛教中国本土化后产生出来的高僧。他身居承先启后的地位,开启了禅法在中国普传的先河,不仅促成了日后禅宗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宗派之一,也促进了整个佛教的兴盛,更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李泌,唐代奇相,曾在南岳衡山隐居修道12年(757——768),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奉敕所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
陈田夫,宋高道,隐居南岳30余年,于南岳史事极为熟悉,最早提出了南岳七十二峰的说法。所著《南岳总胜集》,居宋代以前南岳方志之首,也是我国古代方志的上乘之作。
敬安,清末民初爱国爱教的名僧,与衡岳渊源极深。有诗作1900余首行世,收入《八指头陀诗文集》,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思想性、艺术性,均超越了中国历代任何一位诗僧。
通判与知州的区别?
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又名同判(避讳)。官制始于宋朝时期,明朝期间为各府的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管辖地为厅,此官职配置于地方建制的京府或府,功能为辅助知府政务,分掌粮盐都辅,品等为正六品。通判多半设立在边陲的地方,以弥补知府管辖不足之处。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知州:是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