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怎么死的,为何却被诸葛亮和刘备赐死?
刘备投靠刘表之后,奉命攻打地处樊城的曹仁,刘备用计击败曹仁,曹仁弃城逃走。
见到曹仁被击败樊城县令刘泌开门纳降并设宴劳军。刘备欣然前往,酒席宴间刘备见刘泌身边有一个少年气宇轩昂颇为不凡,于是相询。刘泌说这是自己的外甥名叫“寇封”。
得知了少年的名姓之后刘备每多留意这个少年的一举一动,席间有朴役上前布置菜肴却不慎遗落一块肉。朴役见状大惊,忙伏地扣头称罪。
“寇封”立即走上前将朴役扶起,并将地上的那块肉捡起并吞入口中。
刘备见状颇为不解问之,“寇封”说:“这些朴役平时非常劳累,之前将军(代指刘备)连夜攻打曹军,城中人心惶惶我等皆不能寐,这些朴役就可想而知。他们担惊受怕的一天一夜,此刻必是劳累异常出错在所难免,我能明白这些又安忍责怪。”
刘备又问“寇封”为何将落在地上的肉捡起来吃掉,“寇封”答曰:“今天下离乱日久,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常有易子而食之闻,安能弃之?”
“寇封”的这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大致如下:“当今天下战乱已经很久了,各行各业都很艰难,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甚至经常传出交换孩子吃人肉的传言,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能把一块还能食用的肉丢弃那?”
刘备闻言大喜,于是收“寇封”为义子,并改名为“刘封”。
以上这些就是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的过程,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件事情并没有记载在《三国志》、《魏略》、《晋书》等靠谱的史料上,而是记载在《汉末见闻录》的一本书籍之上,该书目前收藏在洛阳文博馆,但是作者已不可考。
毛宗岗在批注《三国志》的时候曾以此为注,显然是打算采用这个说法,鉴于毛宗岗是一位负责任的史学家,那么我们有理由采信这个说法。
《三国志》中对于刘封的评价比较粗放:“有武艺,性刚猛,气力过人”
有武艺是说刘封洗练过武艺,至于有多强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
《三国演义》记载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和曹操形成了对峙之势,有一天刘封在曹操营寨前挑战。
曹操大骂:“刘备你这个织席贩履的小子,居然派你的假儿子来挑战你太公我,快让我的黄须儿去收拾他。”
黄须儿说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彰,刘封和曹彰战三合后大败。
如果这么这么看的话再结合魏延十合击败曹彰的战绩来看,刘封即便不能算是战五渣,只怕也不能算作一流武将。
但是,这只是演绎,正史中其实是这样的。
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之间发生了著名的“汉中争夺战”,在战役的后期双方形成了对持,期间刘封连日在曹操的营寨前挑战,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曹操方面有没有派人应战,但是记载:“太祖因大怒……”
省略号省略的就是和《三国演义》中大致相同的话,但是不同的是此刻的曹彰在宛城而不是在汉中,更具记载曹操的确是调曹彰来抵御刘封,但是遗憾的是曹彰还没有抵达汉中前线,“汉中争夺战”就已经以曹操撤军而提前结束了。
我们不清楚曹彰和刘封究竟谁厉害,但是我们这里有个疑问,刘封在曹操的营寨前连日挑战的多次,曹操为何不应战而是千里迢迢的要调自己的儿子曹彰来战?
你可以说这两个人身份对等啊,但是也不能排除是这之前曹操应该是派遣过手下其他将领迎战过刘封,而且很大可能是没有击败过刘封。
虽然这种推测合情合理,但是史料上却无法印证,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刘封在作战方面还是颇有两下的。
至于“性刚猛”则是说刘封性格刚强勇猛,而刘封最终被赐死却与这个判词有关。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命孟达和刘封攻打上庸三郡,孟达和刘封打的非常顺利当年酒拿下了上庸三郡并各有封赏。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派人向上庸的孟达和刘封求救,然而,刘封和孟达借口上庸刚刚拿下局势不稳定拒不出兵,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死。
这里我有必要说一下,关于孟达和刘封拒不出兵援救关羽之事史学届颇有争论,众说纷纭。
我个人倾向于陈寅恪老先生的观点,关羽兵败已经不可避免,上庸刚刚拿下如果孟达和刘封出兵援救也无法挽回败局,并会让曹操乘虚而入复夺上庸三郡。
事实上刘备也并没有因此就立即怪罪孟达和刘封而是命他们两人继续防御上庸三郡。
但是接下来刘封和孟达之间却闹了内讧,孟达搞了一支军乐队来为自己助兴,却被刘封夺走了。正好曹操命徐晃来攻打上庸三郡,孟达气恼刘封对自己不敬并担心刘备日后责怪自己不援救关羽,居然就直接投降了徐晃,徐晃转而围攻刘封,期间孟达给刘封写了封劝降的信,可是被刘封拒绝了。
徐晃得知刘封不肯降于是全力攻打刘封,刘封兵败逃回成都。
回到成都之后刘备立即命令将其抓捕入狱,不过刘备并没有立即处置刘封。
时隔一个月后刘备就此事和已经被认命为太子刘禅为太傅的诸葛亮商议如何处置刘封,诸葛亮说:“封性刚猛,易世之后恐难制御。”
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封这个人性格爆烈,等到少主登基之后一旦反叛很难制约和抵御他的攻击。”
刘备遂赐死刘封,刘封得知后大哭说到:“后悔不该不听孟达的话。”
刘封死后刘备非常伤心痛哭不已。
刘封看上去似乎是死在诸葛亮的谏言之上,但是实际上真正要处死他的是刘备。否则刘备有这么多谋士为啥要和诸葛亮商议怎么处置刘封?你要知道诸葛亮此刻已经是太子刘禅的老师,刘备问诸葛亮其实就是在问自己死后诸葛亮有没有把握压制刘封。
诸葛亮这个人一辈子谨慎惯了,他会怎么说刘备会不清楚?只不过就是为了让别人说出杀刘封的借口罢了。
曹操的儿子曹彰和曹操的大将张郃徐晃相比是不是曹彰的武功最高?
在三国时代的后辈中,论军事才能和上阵厮杀的武艺,曹彰无疑是最优秀的年轻人。在曹魏阵营的将二代中,曹彰更是独领风骚。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对年轻一辈的培养就能看出各方诸侯战将们的眼界和胸怀。
袁绍的儿子袁谭武艺拿不出手,被曹洪在混战中乱刀砍死;袁熙没有厮杀纪录;袁尚曾经射死过徐晃的部将史涣,但在张辽马前,“不三合”就败下阵去。
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琦体弱,刘琮性懦,都拿不出手。东吴的二代中也就是凌统、孙桓的武艺还算得上比较出色。
蜀汉二代中,刘备义子刘封的武艺勉强可以上阵一搏。关羽的几个儿子都挺厉害,关平有将才,关兴也屡立战功,关索也曾为国效力,张飞的儿子张苞也很能打,其他的年轻人就不行了。
曹操的儿子很了不起,曹昂为国捐躯;曹冲聪明绝顶,可惜早夭;曹丕政治头脑高超;曹植天下才俊;曹彰则是出色的猛将。曹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比其他诸侯都强得太多。
曹彰自小就不爱读书,却喜欢舞刀弄剑,骑射练武,他的武器是一柄方天画戟,“少善骑射,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他的偶像是卫青和霍去病。曹彰打起仗来非常勇猛,“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被曹操爱称为“黄须儿”。
曹彰奉命率兵到代郡去打击北方的乌桓,“身先战阵,直杀至桑干,北方皆平”,立下了大功。
曹彰有过两次阵前厮杀,都是在斜谷界之战中。曹彰平定代郡的乌桓之叛后,率兵增援在汉中与刘备作战的曹操。刘封向刘备请命去迎战曹彰,两军阵前,两位王子交锋,“只三合,封大败而回”。
马超和副将吴兰率兵左右包抄,掩杀过来,吴兰在乱军中正遇到曹彰,“两个交锋,不数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
曹彰两次上阵,一次“只三合”打跑刘封,一次是“不数合”刺死吴兰,战斗效率还是非常高的。曹魏猛将徐晃也曾与刘封进行过两次厮杀:一次是五界山之战,刘封与徐晃阵前交锋,“封敌晃不住,拨马便走”;另一次是阳平关之战,刘备又派刘封出战,曹操大骂,“令徐晃来迎,封诈败而走”。
以曹彰和徐晃两人分别对战刘封的对比来看,曹彰的武艺当不在徐晃之下,效果还要更好。刘封与徐晃交锋,一次是“敌不住”,一次是“诈败而走”;而刘封与曹彰交锋,则是只三合“大败而回”,比与徐晃对战要狼狈得多。
当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两位猛将的战斗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曹彰是为了争夺在兄弟中的地位,要在父亲曹操面前努力表现自己,上了战场就奋力拼杀,刘封看到他眼珠子血红,咬牙切齿的样子,吓都吓死了,哪敢用力抵抗;而徐晃是曹魏老将,立下的功劳太多了,没有必要在曹操面前证明自己,打起仗来自然是从容作战。所以说,曹彰表现更好一些,是因为他性格一向勇悍,又迫切地想表现自已。曹彰与徐晃差距并不大,都属于较强的一流猛将,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
而张郃这个人武艺不错,但一向自珍自惜,遇到强敌首先想的是保存自己,从不拼命死战,见势不妙便拔马就走,绝不恋战,所以看起来战斗表现不尽如人意。米仓山之战,赵云单骑突阵,连斩曹军二将,救走黄忠,对徐晃和张郃的士气影响很大。
所以说,如果以汉中之战为准,此时的曹彰如虎初下山,无论胆气还武力值都确实优于徐晃和张郃。
谁知道都是什么时间收的?
作为三国枭雄,曹操除了是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之外,他的“人妻”癖好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一生妻妾成群,除了正妻丁夫人之外,仅是知道姓氏的妾室便有十四位。不过,由于彼时史书并不为女性单独列传,因此对于这些女子的姓名、生卒年份等相关信息记载相对较少,因此关于这些妾室是什么时候嫁给的曹操,除了少数有准确记载的,大部分只能靠推测。
1、卞夫人:光和三年(180年)。按照《魏书》记载,卞夫人应当生于延熹三年十二月(161年1月),而《三国志》中则有“(卞夫人)年二十,太祖於谯纳后为妾,后随太祖至洛”的记载,结合曹操的生活轨迹(178年曹操因堂妹夫被宦官所杀受牵连被罢免,返回谯县闲居,但于180年再度被朝廷征召为官),可知卞夫人应该是在光和三年(180年)嫁给曹操的。
歌舞伎出身的卞夫人,嫁给曹操后先后生下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四子,后因曹操正妻丁夫人于建安初年与曹操离异,卞夫人遂被扶正为妻,曹操被封魏王之后,卞夫人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立为王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卞夫人被尊为皇太后,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四年(230年),卞夫人去世,终年七十岁。
2、刘夫人:不晚于光和三年(180年)。史料中关于刘夫人的记载较少,《魏略》中载“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从此记载来看,刘夫人嫁给曹操相对较早,甚至可能早于正妻丁夫人,其先后为曹操生下了两子一女,但很早便去世了。鉴于刘夫人长子曹昂于建安二年(197年)因随曹操征讨张绣而死,即使古人早熟,我想此时的曹昂应当不小于十六岁,因此刘夫人嫁给曹操应该是在光和三年(180年)以前。
3、环夫人:初平四年(193年)左右。史料关于环夫人的记载同样很少,只知其生下了曹冲、曹据和曹宇三子。因其长子曹冲生于建安元年(196年),因此环夫人嫁给曹操应该不晚于兴平二年(195年)。而环夫人乃是徐州彭城人,曹操则曾于初平四年(193年)攻打徐州陶谦,攻克十余城,因此个人认为环夫人极可能是这一时期随了曹操的。
4、杜夫人:建安三年(198年)。杜夫人本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秦宜禄被吕布派去出使袁术,袁术对其极为欣赏,便以汉宗室女嫁于其为妻,而前妻杜氏便被留在了下邳。建安三年(198年)九月,曹操征讨徐州,战前原本已经答应将杜氏许配关羽,然而等到城破之后,曹操却将杜氏留在了自己身边。
5、秦夫人:不可考。秦夫人为曹操生育了济阳怀王曹玹和陈留恭王曹峻两个儿子,但由于其本人生卒年分和儿子的生卒年分皆不可考,因此不知何时嫁于曹操。
6、尹夫人:不早于建安元年(196年)。原为大将军何进儿子何咸之妻,两人生有一子何晏,后何咸早逝。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尹氏是在曹操担任司空时嫁给其为妾的,而曹操担任司空是在建安元年(196年)十一月,此后担任司空十二年,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出任丞相。而两人之子曹矩生卒年分又不可考,因此只能判断出尹氏嫁给曹操不早于建安元年(196年)。
7、王昭仪:不晚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史料关于王氏的记载同样很少,只知道其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后收养了曹操的幼子曹干,并在曹操被立为储君之事上曾有出力。因此,只能初步断定其嫁给曹操应该不晚于建安二十年(215年)。
8、陈姬:不可考。因其生卒年分不可考,再加上无子,因此难以断定嫁给曹操的时间。只知道其因偷听而死,当时曹操欲杀曹植的妻子,而陈氏恰好在帐后偷听,结果被曹操发现后处死。
9、孙姬:不晚于兴平元年(194年)。与曹操共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因其本人和曹上、曹勤生卒年分不可考,而曹彪生于兴平二年(195年),因此只能初步断定其嫁给曹操不晚于兴平元年(194年)。
10、李姬:不晚于建安元年(196年)。与曹操共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因其本人和曹乘、曹勤生卒年分不可考,而曹整约生于建安二年(前197年),因此只能初步断定其嫁给曹操不晚于建安元年(196年)。
11、周姬:不可考。与曹操生有一子曹均,但因曹均的出生日期不可考,因此不知周氏何时嫁于曹操。其子曹均被过继给曹彬,后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
12、刘姬:建安后期。其本为东汉宗室女,从史料记载来看,她应该是曹操晚年才娶进门的,而且并不得宠,与曹操生有一子曹棘,但儿子未成年便夭折了。
13、宋姬:不可考。与曹操生有一子曹徽,但因自己与儿子出生年份皆不可考,因此不知何时嫁于曹操。
14、赵姬:不可考。与曹操生有一子曹茂,但因自己与儿子出生年份皆不可考,因此不知何时嫁于曹操。
15、某氏:建安二年(197年)。《三国演义》中为邹夫人,本为张绣叔叔张济妻子。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攻张绣,张绣选择了投降,结果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结果此举激怒张绣,导致其发动叛乱,结果曹操大败,而为掩护曹操逃离,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全部牺牲。以上便是曹操除了丁夫人之外,史书明确提到的十五位妾室,由于记载相对较少,对于大部分妾室嫁给曹操的时间,都已经无法准确得知了。
如果曹冲没有死会怎样?
不会怎么样,估计也就曹植、曹彰那个样。
曹冲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用石头替代的方法来称一头大象的重量,确实智商很高,他也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但是在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他不一定能比曹丕强,况且他不是嫡长子,所以估计也就那样吧。
人的命运跟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
曹操已知是曹丕所为?
首先曹操对几个儿子的底细其实非常清楚,曹冲曹植善文,为小聪明,一个时代或者说曹家想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期靠这些耍耍嘴皮子写写文章几首诗的小聪明来定天下肯定是不行的,其他几个儿子如曹彰有勇无谋,曹熊体弱多病,曹操还能靠谁?而曹丕虽然在文学方面比不了其他几个兄弟,但是他有政治头脑,在这个方面曹操看到了希望,再说曹丕对曹操又是非常恭敬,曹操从这个儿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这个就是这样,下面我来解决你的误解,正史中曹冲六岁成名,智力超常人,十三岁染病而亡,不是曹丕害的,小说三国演义真害人…请采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