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key,如果需要对歌曲降调演唱?
弹唱时唱的调和钢琴伴奏的调是需要相同的。
如果自己不会移调的话也可以去某宝找人帮忙移一下调,或者也可以自己在网上下载一个移调的软件就可以了。
如果弹的是简谱的话移调就会比五线谱方便的多了,不过前提是你需要熟悉各个调的升降和音阶。比如说简谱的左上角会写着1=C,1=G等等指的就是谱上的1是从C或者从G开始的(音名do,re,mi,fa,sol,la,si对应的字母就是CDEFGAB)。
一个key是几个八度?
高一个八度
一个八度等于12个key,升一个调相当于升1个key,降一个调相当于降1个key。
从前一组基本音级的第一个音到下一组基本音级的第一个音即为一个八度,习惯上就把这七个基本音级称为一个八度。在钢琴上一组有七个基本音,这七个基本音又可以细分为十二个半音。歌曲首调的主音可以是任意一个半音,所以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key。
如何评价周杰伦的夜的第七章?
华语流行音乐天花板,一曲三调,黄俊郎、钟兴民、周杰伦三人共同生涯最佳
《夜的第七章》这是我个人最喜欢周杰伦的歌曲,也是我个人认为周杰伦所有音乐之中:内容最丰富,音乐完成度最高、生命力最强的作品。
从作曲角度讲,《夜的第七章》周杰伦在旋律曲子上用了三个调,调式结构的内容度远远大于普通歌曲的一个调。从最初起调F调,升到#G调旋律说唱变奏,最终从G#升到Bb调的副歌,层层递进,在一首曲子升调,代表着情绪色彩的紧张上行,到最终的爆发男声升调演唱。旋律本身极为优秀,为巅峰时期作曲。
从作词角度讲,《夜的第七章》是黄俊郎生涯最好的作品,他以碎片化文学意向的文学性语言去构造歌词,完成了以短篇悬疑小说的形式推动剧情,整体堪称作词鬼才。大部分的音乐歌词是抽象的是修饰性的,是缺乏剧情丰富度,而黄俊郎的歌词,却是完美塑造了剧情、情景和悬疑主题。这一种做法在华语音乐之中都很罕见,要求极高。基于作词完美的文学性,由此《夜的第七章》的生命力高于任何其他一首歌曲。
从编曲角度讲,《夜的第七章》是第一编曲人钟兴民生涯最好的作品,确定了弦乐在华语音乐审美的地位和基调,同时让钟兴民个人喜欢的多重音色的宫廷式恢弘配器思路,让华语音乐具有了自身的文化编曲方向,展现深度魅力。又加上了林迈可在节奏上的把握,弥补了钟兴民在节奏上缺乏职业歌手的自然性,让主体为说唱部分节奏分明,动听。其中钟兴民对于暗黑风格的编曲营造,是这首歌核心亮点所在,女歌手Demo部分没有,应该也是和钟兴民等人商量的结果。
从演唱角度讲,《夜的第七章》是周杰伦少有的男女合唱部分,在歌曲的F调部分,副歌旋律由女歌手潘儿演唱。这样的在声乐上,利用了女歌手生理性高五度的音区效果,使得副歌听感自然、舒适。如果是周杰伦演唱前段副歌,会导致声线过紧,喉位过高,情感偏向紧张,无法具有那种神秘感的女生舒适听觉。在最终降B调时,周杰伦的演唱恰恰将自身的高音紧张音色,和歌曲的最终高潮的紧张度匹配,这个就很灵性,将高喉位的紧张缺点作为情绪化亮点。
从音区审美角度讲,《夜的第七章》的音区选择调式是非常完美的存在,整首歌的最高音在B4,A4和B4的咬字在每以次副歌之中都有体现,符合世界流行音乐黄金音区的A4-D5。
其中F调说唱,有照顾华语听众的意思,确定低音的黑暗基调。升G调,就进入了欧美常用的说唱调式,说唱也有调式,《以父之名》的调式就过低了,导致音高审美有点不足。最终的降B调,递进为周杰伦演唱的B4咬字,类比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和《Thriller》音高。
整体而言,不论从声乐演唱上、还是作曲、作词、编曲,以及音区审美上,《夜的第七章》都是综合性最强的华语流行音乐作品,而且越听后劲越大。相比于很多人夸上天的《以父之名》,以父之名应该是仅编曲惊艳120%,但是作曲和作词压不住、配不齐编曲。《也夜的第七章》整体统一度最好。
简单详情解析一下:
1:作曲-周杰伦;在作曲,最精彩的部分是三次调式转换的部分,旋律部分属于周杰伦的能力,这没法分析。简单说一下周杰伦是如何完成一首歌三个调,而且统一如此之高,从听感上并没有丝毫感觉到调式的割裂。
整个的起调是一个F调,在前奏中走势为六级、二级、三级、六级,然后持续重复六级,搭配不同的小五度、小六度根音制造悬疑感。从周杰伦的说唱开始,整个和弦就是一个高挂的六级和弦。
但是到了“贝克街旁的圆形广场”这一句,进入第一个变调,从F调变为了升G调,原本的六级从F调六级和弦Dm,变为了升G调/降A调的Fm,这变调确定了一个三Key的调式递进。在听感上,是一个小调的小三度数度数递进,整体的阴暗效果和氛围更加突出。
然后说唱的二段和女生的副歌都是一个基于升G调的演唱,到最后的周杰伦爆发之中,从副歌的升G调再度上升到降B调,也就是提升一个二度调式,2Key。不论是二度还是小三度,他的升调效果都是一个紧张的上行加持。
那周杰伦为什么转调呢?转调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从前到后一个调不好吗?
这里的秘密在于,音乐制作的思想和维度。当一首歌曲仅有一个调式时,他的统一度很高,而统一度高,也可以换做另一个词语:内容单一。变调的歌曲,相比于一个调式歌曲在内容的维度上,就考虑了多一层,展示了更深处的音乐制作工艺。
变调意味着,基于音乐审美的经验和把握。当一个调式上升了之后,会有新的色彩,而当他继续上升,那么这种色彩会更加强烈。这里我们直接使用经验:
当音高不断升高(上行),调式不断上行,会造成一种单向的强烈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正是周杰伦作曲定下的基调——暗黑悬疑风格。这才是为什么升调的原因,因为周杰伦在调式上完成了艺术性的色彩统一,可以精准地把握升调造成的情感,将他和音乐想表达的情感统一。
如此,三个调式的上行方向确定,就基本形成一个非常暗黑风格和最终爆发和递进音域的爆发效果。
2:23种配器编曲,钟兴民、林迈可。在编曲上,钟兴民的工作最重要。这可以很简单去听Demo和完成品,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的点:
1:前奏。
氛围营造上,钟兴民利用以钢片琴为第一入耳音,以大提琴的沧桑音色,完成前奏的核心旋律Solo,更改掉了周杰伦的钢琴版。一下子维多利亚时期的英伦味道就出来了。同时利用特雷门琴的电音、电报、打字机、干扰噪音打底,增加氛围感。
主歌部分,钟兴民保留了钢琴的节奏打底,同样是维持维多利亚的乐器音色。钢琴贯穿了整个歌曲的主体中音部分。还有电贝斯的低音、女生咏叹调和音。管风琴等音色。
2:节奏:林迈可。
在节奏上,就属于林迈可的发挥空间,在节奏配器上,林迈可主要使用808鼓机作为原声节奏音色,在808鼓机音色的选择上,林迈可使用叠音色的方式。
将808鼓机的电音采样音色,通过多个音组的叠加形成更加接近原声音色采样的效果,在节奏上,四四拍下非常适合一些迈克尔杰克逊时期就存在的常用节奏,加上沙锤的摇摆节奏作为坠体。
3:弦乐:钟兴民。
这首《夜的第七章》最核心的部分是钟兴民的弦乐部分和钢琴部分,首先是前奏的大提琴选择,和最终降B调的弦乐组推出形成的恢弘感,以及每一个变奏是的弦乐组营造。
这里选择弦乐并非是钟兴酷爱弦乐,而是因为弦乐本身非常贴切《夜的第七章》的主题,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本质上是当年的文艺复兴的产物,弦乐作为当时古典乐更早于钢琴的产物,是天生具有复古效果。
同时在钟兴民在美国进修是,他对于十二泛音区的研究也表明,弦乐组是所有乐器之中泛音分布作为均衡的乐器组,这才导致了弦乐作为这首歌的核心。
整体这首歌的配器,分为四种:环境音、弦乐组、底鼓音、钢琴。其中这四大部分配器的工作足足做了半年,花了钟兴民、林迈可和周杰伦足足半年,才最终完成。
编曲他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艺术性思维工作,如何使用正确的配器实际上并不比作曲简单多少,尤其是当《夜的第七章》这种是以说唱的方式作为主歌的歌曲,在配器上就显得格外关键。
初略估算一下,《夜的第七章》配器的种类应该在23种左右:
钢片琴、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两倍大提琴、808鼓机的:电底鼓、电军鼓、电爵士鼓、电镲、电拍手、特雷门琴、打字机、电报、环境噪音、电影水琴、贝斯、电贝司、电钢琴、歌剧女声、管风琴、定音鼓。
3:作词部分详情见问答:黄俊郎的作词水平如何?综上,《夜的第七章》说一句华语天花板,并不过誉。
蔡琴评价齐秦唱功?
齐秦早年时候唱功还不错的,咬字松弛,下巴放松,头腔共鸣有效的润色,高音关闭也很到位,加上天生嗓音偏薄,音色清澈透亮,细腻柔软,不过因为时代限制,没有明确的声乐原理支撑,加上上了年纪机能消退,现在经常气短,几乎每首歌都要降key了,不过齐秦的地位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齐秦在演唱时习惯加入混声,并使用小颤音,早期以清亮为主,后期以柔情为主!他的嗓音非常特别,是介于柔和刚之间,刚中带柔!作品格调有一点偏向孤傲,而且经常运用迂回婉转的假声演唱!
谁会伴奏升降调吗?
不用怀疑;是伴奏的升降调;这是常识哦;朋友!举个例吧;
一般稍有乐感的人;对音乐的升调或者降调都是非常敏感的;比如一首音调很高的歌;知道旋律但就是唱不上去;这时如果把音乐降一到两个调就可以了;当然!!!唱歌“不听伴奏”的人除外;因为什么调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不知说到这里你明白没啊;最简单的例子;如“啊”字;你用中文拼音中的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分别读一下;一声的音调是最高的;这就是一个大至的道理了。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