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百鬼夜行,清明上坟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一度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虽然是个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但很多人都希望避而远之,毕竟它是传统三大鬼节之一!
理所当然,这个日子的禁忌也是分外要讲究的,如果不注意,可能全年都会走霉运;如果用对了开运方法,说不定很快就会柳暗花明。
清明节,是“鬼门关”开启的一天,在民俗的说法中,这是“阴间开放探视日”,所以大家都会选择这个日子给先人祭祀扫墓。
正因为涉及到故去的人,所以禁忌甚多,不可忽视。
墓园里逝者坟头众多,请在走路时注意不要踩到,或者碰到人家摆好的供品。
如果遇到无人看顾的孤坟,千万不能说出贬损或嘲讽的话语,安静离开就好。
同时,万万不可对他人墓碑上的照片评头论足,或者乱开玩笑,比如逝者生前遗照的美丑等等。
还有一些人,或是被墓地所在环境吸引,或是想表达对故去的长辈思念,会在墓园中拍照留念,这样其实是对死者大大的不敬,也容易影响当事人的运势。
上面提到的几件事,是清明时节的最大忌讳,触犯了就可能会引起灵界众生的愤怒甚至报复,一定要有所警觉。
这类民俗禁忌大家可以不信,但也请不要去挑衅。
作为三大鬼节之一,清明节从老黄历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年中开墓的日子,也就是传统民俗中所说的鬼门关大开。
但不同于中元节的百鬼夜行,清明节的亡魂是会到自己亲人住的地方游荡。
所以清明前后五天,也就是今年的3月31日到4月10日,请不要搬家,以免先人找不到地方。
清明时节上坟又叫做拜山,最好的时间是正午时分祭拜。
如果当天错过了白天的时间,日落后就不要再进去墓园了,这是一大禁忌——清明日落不拜山。
很多喜欢玩招魂游戏的人,都喜欢选择在荒郊野外进行,而作为土属性的孤庙、孤坟,是最容易在清明节前后招惹“阴气”的,千万别去打扰。
说灵异一点就是——清明是一年中最容易招鬼的日子之一,所以尽量不要去荒凉的地方,如果路过了也请尽快离开。
四大鬼节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鬼节是哪四个: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公历4月4-6日交节)、中元节(盂兰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上巳节
上巳(sì)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为修整、净身。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在春秋初期,重耳因晋国内乱而在列国流亡,一次重耳饿昏过去,而忠心耿耿的介子推,直接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然后烤熟后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功回国,并成为晋文公。
但是,在大赏群臣的时候,重耳却忘记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他的时候,介子推却坚决不愿意和重耳见面,并和母亲藏到了绵山上。这个时候,有人出馊主意,想通过防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但是,大火三天三夜之后,介子推和母亲却在大火中遇难。痛苦悔恨的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决定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要求晋国百姓在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后来,晋文公在祭拜介子推的时候,将一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中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中元节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圣诞日,道教将于此日进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谓:天官赐福,地官释罪,水官解厄。
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元鬼节为何有入夜不出门之说?
中元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北城为七月半,因为它就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释义: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有烧衣包、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
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道教传说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佛教传说
中元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中元节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禁忌
1:不要穿红色的内衣裤,因为该月有很多做法事的,内衣裤是人体的第二层皮肤,红色与灵界相通,免鬼邪缠身,夜晚少穿红衣;
2:另外探病问丧可免则免,医院、坟场等阴气重的地方不要去;
3:最好避免到江河、海中游泳;避免一人独行僻静地,要多人结伴;及晚上尽量不要出去;
4:绿色植物属阴,恋人夜间不要到下面多停留,夜晚请不要带帽及墨镜遮眼;
5:绝不可玩牒仙、笔仙这类东西,在本月会非常危险;
6:有缘人也可以佩带开光了的法器、念念佛号、经文,一串佛珠在手可以挡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家中有玉佛或玉观音的也请随身佩戴;
7:晚上不要直呼姓名,也不要拍别人肩膀,也不要胡乱吹口哨之类;
8:室内不要挂风铃,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对故去的人要有恭敬之心。
而外国人在万圣节要化妆成妖魔鬼怪?
这与中外文化差异离不开关系。
中国人对于鬼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善鬼,即死去的祖先或亲人,对于他们更多是悼念与祈求庇佑;另一种则是恶鬼,即非正常死亡的鬼魂,辟邪主要就是来源于对恶鬼的恐惧,其实也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来的。正因为是害怕,所以中国人在鬼节,这个百鬼夜行的节日,都会选择不出门,或者其他仪式来辟邪,防止恶灵附身或降灾等等。
而万圣节,虽然也是百鬼夜行的节日,但西方人与其选择躲避不如勇敢地直面邪恶,驱散恶灵。在最开始的万圣节,人们会选择戴上面具来吓走邪恶的灵魂,后来则逐渐演变成化妆打扮,着上奇装异服,游行驱鬼。正所谓面对邪恶越要勇敢。在南美洲更有生死无界的观念。
久而久之,外国人已经忘记了装扮成妖魔鬼怪是一个宗教仪式,反而变成了一种节日习俗,用以狂欢。装扮也是一门艺术,朋友之间还能互相比较变装技能孰优孰胜,乃至于后来直接发展成了电影角色cosplay的娱乐活动,这与他们娱乐至死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
但尽管如此,基督教则对万圣节的狂欢行为不予置否,认为人们是在欢庆死亡、荣耀魔鬼鱼邪灵,是不对的,所以基督教并不鼓励人们进行万圣节的娱乐活动,所以也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对万圣节的狂欢都持肯定的态度的。
七月十五为什么叫鬼节?
今天是“中元节”,是“鬼节”,怕鬼的晚上就不要外出了!今年的中元节很巧,农历和阳历恰好错开一个月,今天是农历七十五阳历八月十五。
其实,把七月十五传为“鬼节”,实在是千古冤案!准确来讲,应该是七月十五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也就是说,七月十五这一天这是“三界”的节日,各过各的节,后来认识纠缠不清,混到一块去了!并且在节日都是祈祷、喜庆色彩,无恐怖之忧。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古有四时祭祖:春礿、夏禘、秋尝、冬烝,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故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所以“七月半”在民间称为“祭祖节”。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道教认为,地府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那些无主孤魂则无处可去,所以民间要设道场,置放斋食.馒头给孤魂野鬼吃食。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施食济孤,内容是为死者送上供养,诵经帮助地狱众生超度。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是孝道、仁爱。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有些地方普渡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所以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佛教盂兰盆会:传入中国,发展于中国,融入中国。佛教中,农历七月是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莲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
七月十五祭祖习俗,与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皆以孝敬为根基,以供养、忏罪、普度为主题内容。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这一天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位一体、三教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谢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儒、释、道思想,融合得天衣无缝。
当然,这一天除了祭祀、法会,还是有许多禁忌的,尤其是到晚上,这也是民间称为“鬼节”的重要原因。禁忌有烧纸禁忌和生活禁忌。
中元节烧纸禁忌:
一、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一摞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应对他们。
二、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三、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四、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五、要天黑透才去烧,天没有黑谁敢出来取钱?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六、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七、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八、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九、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XXXX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十、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中元节生活禁忌:
一、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要早点回家呆着。
二、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那个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
三、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四、不可捡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五、不可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那个。
六、不要熬夜,人阳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阴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七、不要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那个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八、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还有其它的禁忌很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