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祸图,为什么一些欧洲人始终不承认俄罗斯是欧洲人?
欧洲人不承认俄罗斯人,一直认为他们是蒙古人的后代,这是西欧国家骨髓里对俄罗斯人的恐惧和偏见。在这里说的欧洲,是政治概念上“欧洲”,不是地理概念方面的欧洲。由于俄罗斯是横跨欧洲与亚洲两大洲的国家,所以地理上的欧洲也包括俄罗斯。政治上的“欧洲”,就是指西欧地区,也就是所谓“西方国家”范畴之内。欧洲媒体经常把俄罗斯与欧洲分离开来,就是看不起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人一直都是蒙古人的后代。其实,这也是欧洲人对俄罗斯人的恐惧,也是口舌之快。俄罗斯是与蒙古人是有关系,却不能说俄罗斯人就是欧洲人。在地理和人种上来说,俄罗斯人肯定属于欧洲人。现在小编一一道解欧洲人认为俄罗斯人是蒙古人后代的原因:
俄罗斯人是欧洲的东斯拉夫人,与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波兰)、东斯拉夫人(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一样,都属于斯拉夫民族的一个亚种,属于欧洲人。但是,俄罗斯人与西欧国家的人种,如德国的日耳曼人、英国的英格兰人、法国的法兰克人是不同。在历史上,俄罗斯人有着两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与混血。
第一次民族融合是在中世纪北欧海盗维京人入侵中东欧平原,征服了东斯拉夫人,这也是俄罗斯历史的初级阶段。当维京海盗和东斯拉夫人的混血与融合,就有了基辅罗斯公国。现在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祖先都是基辅罗斯人。之后,基辅罗斯公国经过内部分裂,分化了一些小邦国。在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基辅罗斯时候,这些小邦国也彻底灭亡了。在战争中,一支罗斯人东移成为今天的俄罗斯人,其他两支罗斯人成为今天的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
之后,十三世纪初蒙古人入侵东欧,征服了罗斯人居住的国土。现在俄罗斯人居住的东欧平原,在历史上属于蒙古帝国之下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所统治。当时,蒙古人虽然武力强大,在人数比例上还是胜不过罗斯人。于是,蒙古人就采取扶持傀儡政权的方式间接统治俄罗斯人的祖先——罗斯人。
所以,第二次民族融合,就是从1240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人祖先——罗斯人开始,统治俄罗斯将近250年。当时,俄罗斯王公贵族为了讨好蒙古统治者,纷纷与蒙古人通婚。俄罗斯人都以娶了蒙古女人,或者嫁给蒙古男子为有身份,或者进入上流社会的标志。在两百多年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尤其是俄罗斯上层贵族和蒙古人都是通婚混血,有一位沙皇一家先后一共娶了六位蒙古公主,在俄罗斯人中下层的苦力和农奴却没能享受这个机会。在两百五十多年时间内,俄罗斯人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人种方面,都深深受着蒙古人的影响。
现在的俄罗斯人虽然金发碧眼,是典型欧洲白种人模样。但是,细心注意看,也有着蒙古东方人的脸型。虽然俄罗斯人和蒙古人大规模通婚和混血,是没有改变俄罗斯人的整体外貌,偶然也会发现长相也与蒙古人有相似之处。在欧洲人看来,俄罗斯人的人种与蒙古是严重混血了。
而且,蒙古统治俄罗斯人有两个多世纪,对俄罗斯的国家文化习俗和制度也有深刻地影响。换句话来说,俄罗斯人如果当年没有蒙古人的帮助,很难形成统一的公国。俄罗斯人从蒙古人的管理中,学会了行政管理和军事制度,尤其是蒙古人比较彪悍的尚武精神,是俄罗斯“战斗的民族”精神的来源。蒙古人这一种扩张侵略的野心和嗜土如命的掠夺理念,也被俄罗斯人所继承。所以说,欧洲人认为俄罗斯是蒙古人的后代有一些夸张,却是有些道理的。
俄罗斯人的侵略本性,欧洲人也很厌恶在欧洲人看来,俄罗斯人是一种异类。俄罗斯低处在欧洲的边缘,经济和文化上都落后于发达的西欧国家。俄罗斯在欧洲历史存在感是非常低,对欧洲文明几乎没什么贡献。欧洲人一直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四处喜欢征战和掠夺他国领土的蛮族,与当年好战的蒙古人一样。
实际上,在历史上除了俄罗斯的领国,其余国家都受到俄罗斯的侵略,自然也激起欧洲其他国家对俄罗斯人的厌恶。俄罗斯从小小的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对领国一步步进行领土侵略,多次深入欧洲的腹地,侵吞了超过原来领土面积几百倍以上的土地,才成为今天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如沙俄一度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家,一起瓜分欧洲大陆的强国波兰。当拿破仑征伐俄国失败之后,沙俄就在巴黎直接与欧洲反法同盟会师。欧洲国家在沙俄战斗的铁蹄下都是颤抖不已,由此沙俄也获得“欧洲宪兵”的称号。
当沙俄变为苏联之后,也是流露扩张侵略的本性,这样欧洲国家也是担忧不已。所以,欧洲人对俄罗斯人又恨又怕,一直认为俄罗斯人就像好战野蛮的蒙古人。再加上美国人很多都是欧洲人的移民,继承都是欧洲文化,自然对俄罗斯的看法与欧洲人一致,这也是俄罗斯被美国和欧洲国家制裁和围堵的原因所在。
因此,欧洲人对俄罗斯人就是蒙古人的话语中,有一句话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撕开一个俄罗斯人的皮,你就发现一个鞑靼人(蒙古人)”。欧洲人就认为俄罗斯人应该与中亚是一片的,骄傲的欧洲人不值得与野蛮的俄罗斯人做朋友!欧洲人也认为只有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抵抗俄罗斯这个霸主。
俄罗斯文化不同于欧洲人文化俄罗斯人文化与欧洲人文化是不同的,这也是欧洲人对俄罗斯人很难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如欧洲人信仰是基督教,俄罗斯人信仰是东正教,宗教信仰的差别也导致文化上差异。
俄罗斯人主体部分都是北斯拉夫民族,地缘上在欧洲大陆的最东边,在传统欧洲人看来,那里也是蛮荒的地方。蛮荒地带来的民族也就是野蛮民族,欧洲国家自然也无法接受野蛮民族进入骄傲的欧洲文化圈中。再加上历史上两次杀戮欧洲人的“上帝之鞭”都是从东方来的,蒙古人和匈奴人都是在占领这个地方之后,又继续向西出发的,这些因素使欧洲人更无法接受自己在历史上被野蛮民族征服的历史,更无法把俄国人当做是欧洲文化圈的一份子。因此,近现代历史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以入侵俄罗斯洗清雪耻为目标。
实质上,俄罗斯文化是一种大国沙文主义,没有改变中世纪之前的“蛮族”文化传统。一旦强大起来,必然野心勃勃,侵犯其他欧洲国家,并且做武力上威慑。所以,欧洲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俄国人的防范。除了古代时期,近代的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欧洲人与俄罗斯人的关系也并不友好,这些观念也造成了欧洲人对俄罗斯人有偏见。
综上所述,欧洲人虽然不承认俄罗斯人,认为是蒙古人,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造成的歧视和偏见。俄罗斯民族虽然与外族人通婚和混血严重,但主体都是欧洲人的,只不过沿袭了蒙古人的文化生活风俗。欧洲人对俄罗斯人偏见深层次原因,在于俄罗斯的侵略扩张本性。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历史上中国哪个朝代在整个世界的威严最大?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闲话少说直接上答案,我认为:古代的大唐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最大、也最深远、地位也最高。
一个朝代或者国家,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从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的。我们不能片面的考虑一个方面的影响,古代的大唐就符合这些条件。
为什么我选择盛世大唐,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空前繁荣唐朝开局就很厉害,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之下达到了古代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农业,唐朝的农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另外还研究出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唐朝时有记载的水利工程达到了160多项,耕地面积也达到了八百多万公顷,存粮也很多。
手工业,唐朝的手工业也空前繁荣,主要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业。唐朝后期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都有较大发展和进步,可谓是古代历史的高峰。
人口,隋朝末年的时候全国只有200万户,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候,全国达到了304万户人口,最高峰值达到过6300万人。
赋税,唐朝大部分时间赋税较低,人民生活比较幸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治理时期。
小结:唐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时代。
文化包容、万国来贺唐朝是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时代,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第一个高中三元的人都出现在唐朝。
唐诗。唐诗风格多元化,有对美好生活的描写、有激昂壮阔的边塞诗、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还有批判现实的诗。这些诗歌风格迥异、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也是文化包容的产物。
统治开明、吏治清明,唐朝的统治者们比较开放、容忍度也较高。大家知道的敢于提不同意见的魏征就是个例子。如果放在明朝、清朝,早就不知所踪了。
社会包容,唐朝也许是历史上对女性最为开明的时代。唐朝女性可以做官,婚姻也相对自由,武则天当皇帝就是例证。后世再也没有出现名正言顺的女皇帝了。
万国来贺,唐朝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达到了300多个。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各族称之为“天可汗”,真是万国来贺、天下归一。
小结:唐朝文化包容、统治开明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唐朝的强大也成就了万国来贺的伟大局面。
军事强大、疆域广阔军事实力强大是唐朝的一个典型特点。唐朝一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攻灭东西突厥、高苟丽、百济等国将他们并为州县。唐朝的军事实力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有任何觊觎之心。
唐朝的疆域广阔,包括朝鲜半岛、西达到中亚咸海、背包贝加尔湖。国土面积一度达到了1000多万平方公里。
小结:无论从军事实力、国土面积来看,唐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
唐朝带给世界的影响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很多国家派使者来学习,对周边的日本、朝鲜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至今还自称是唐朝的徒弟,国内还有好多模仿唐朝时期的建筑。
唐朝的衣服、美食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国家来唐学习以后就传遍了当时的世界。
唐朝的包容的文化和便利的交通,为世界文化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朝在当时世界上声望最高,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政治、经济、文化,这也说明唐朝当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小结:今天的唐人街、唐装等等的流行和出现,也说明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问答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历史上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唐朝。唐朝不光有军事上的影响,还有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是当时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什么贡献?
在《丝绸之路》一书中,作者彼得·弗兰科潘博士把草原民族蒙古族视为世界上四大力量之一,可见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之大。
分裂后的蒙古帝国在中国建立了元朝,而对于元朝的历史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提甚少,也许是因为野蛮文化对汉文化的冲击,也有可能因为是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统治,让我们从小到大没怎么接触到关于蒙古帝国的历史。
为了详细的了解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建立的帝国,特意找来了这本《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这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的产生过程。
作者梅天穆,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
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蒙古人和蒙古帝国。
首先蒙古人并不像历史中传言的那样滥杀无辜,每一次出征都是机缘巧合的被迫应对行为,比如攻打当时最繁荣最高科技之地---花剌子模,就是因为蒙古派去与之通商的商队被洗劫,且人员受到迫害才引发铁木真的出征。当然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蒙古人会屠城,并且鼓励各方人员去传播关于蒙古人凶猛和残忍,这是在心理上就要给敌人恐惧。
其次蒙古人推崇信仰自由,在那个以宗教作为统治工具的时代前无仅有,同时严禁拷打,减少死刑。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蒙古族的人口和版图:
蒙古人有100万,蒙古大军只有10万,而当时的金国有5千万人,南宋6千万人,100万人的蒙古先后灭掉了5千万人的金国和6千万人的南宋。
蒙古帝国的最大版图是3108万平方公里,地跨欧亚非,相当于统治了30个国家和30亿人口。
蒙古帝国分裂之后,成吉思汗子孙把几个小斯拉夫国家合并为一国,成为统治中的钦察汗国,也就是现在俄罗斯的版图,俄罗斯酗酒的风气就从蒙古人统治时期遗传下来的;其子孙在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700多年,直到“日不落”帝国,英吉利的入侵;其子孙在伊朗和伊拉克建立伊利汗国;其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
忽必烈1260年,分裂后的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区域:元帝国、察合台汗国(大致中亚)、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或术赤汗国)、伊利汗国(波斯)。四大帝国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征战,并逐渐与当地民族同化、消失,到17世纪,只有2个正真的继承国:准葛尔汗国和大清,当然后来大清灭了准葛尔。现在,独立的蒙古国将成吉思汗称为国父。
考察蒙古帝国的历史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过程,首先在于帝国的面积:蒙古帝国在历史上疆域最广达到3300万平方千米,大约等同于非洲的面积。在地理范围上,蒙古帝国可以作为欧洲、中东、东亚、中亚、甚至南亚的一部分来加以考察。
其次在于蒙古帝国所使用的多种语言,最重要的是中文和波斯文,但也包括蒙古文、俄文、古斯拉夫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古法文、日文、意大利文、亚美尼亚文、格鲁吉亚文、回鹘文和藏文。由于语言的限制,这无疑为研究蒙古帝国的历史又增加了一重障碍。
蒙古帝国的征服对世界地图产生了变化:消失的国家超过20个,包括夏、金、宋、哈喇契丹、花剌子模帝国、亦思马因王国、阿拔斯王朝等等。
蒙古士兵蒙古治世与贸易
蒙古帝国对于促进贸易有很大的兴趣,据说,一名处女拿着装满珠宝的金瓮,能够从帝国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而不受骚扰,从这可以看出欧亚诸多商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安全,新的商路繁荣起来,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建立史上最辽阔的帝国,当然有助于商路的安全,然而是什么将商人们从主要的商路上吸引到蒙古汗庭呢?丝绸之路横穿中亚,而蒙古草原不仅离开了主路,甚至比偏僻的小路更远。
这主要是因为蒙古帝国统治者的政策:为了促进贸易,吸引商人来草原,成吉思汗消灭了很多试图控制商路的政权,并且统一商路费用,通行费有了规范,运输成本就可以估计,排除了各种各样的保护费,同时在商路上设置卫士,在商路上保护商人和审查商人,发现成吉思汗感兴趣的商品就督促商人去蒙古草原,蒙古人会为商品支付合理的价钱,包括成吉思汗,蒙古人还会为商人的回程投资。
到继承者窝阔台统治时期,为了促进草原商业发展,在戈壁沙漠建立有砖墙的水井,这样动物就不会掉进水井而污染水源;同时创建了驿站,可供商人休息住宿;扩大巡逻队,并且为到来的商人支付高额的金钱,当商人们知道无论他们带来的是什么,都会在确定运输费用后被支付2倍的价钱时,哪个商人能不心动?因此,草原上的哈喇和林成为贸易的焦点。即使在他死后,支付的金钱变得合理时,商人依旧不断的聚集到这座城市中。
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充足。
蒙古帝国的管理方式
蒙古帝国版图庞大,如何治理成为一大难题。相传契丹人耶律楚材归附成吉思汗后告诉他:“天下得之马上,不可马上治之。”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都是证明,要征服一个国家容易,而统治一个国家太难。而蒙古人数十年间巧妙的利用当地人管当地事物,允许地方统治者保有其地位和领地,原因有二。一是给予了域外统治者加入帝国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军事行动。二是因为蒙古人缺乏管理经验,他们想任用有这方面能力的人。
蒙古人从未试图在地方上强加一个新的管理体系,而是创造了一种合并式的政府,将自己蒙古人设为一个新的阶层,同时保留那些熟悉当地环境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地区都更加稳固的与帝国联系在一起,统治变得更加同质化。
蒙古式管理固有的灵活性使之能够适应文化与地域的差异。
蒙古帝国与宗教
蒙古人信萨满教,但却没有一部教义和典籍来传授训诫,对于死后的世界,萨满教认为人死后只是一种精灵,不必担心受到诅咒,所以蒙古人屠城而从不怕遭到报应或下地狱。
这也导致了横跨欧亚非的蒙古帝国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在帝国内,你可以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而且为了维持这三个教派之间的平衡,蒙古人还为此做了努力,当然这主要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保持教派间的和平,自然能让帝国更加的和平稳定。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三个教派之间为了能够让蒙古人皈依也做出了各种尝试和措施。他们都是试图打入贵族阶层,希望收服上层阶级,把各自的宗教定为国教,然而,很遗憾,在帝国时期,没有统一的宗教。帝国分裂为四大板块之后,元信奉佛教,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大部分信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则少部分人信奉。
基督教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文化传统问题:基督教有禁酒的观念,而蒙古人认为有酒性才是蒙古人;基督教提倡安贫乐道,教会对商人持藐视的态度,而蒙古人喜欢贸易。
伊斯兰教和佛教比基督教更具有包容性,可以融合教外的其他文化因素,它们都支持商业活动,虽然都有禁酒的观念,但并不严苛。所以,最终伊斯兰教和佛教赢得了胜利。
佛教蒙古人与瘟疫
在蒙古帝国统治时期,爆发了一场大灾难:黑死病(也可称为瘟疫)。这是蒙古帝国在东西方交流的一个致命结果。这种瘟疫来自于草原上的动物,后来寄居在蒙古人身上,蒙古人又通过商路把它传像了世界各地(欧亚非),据统计,瘟疫在欧洲杀死了33%--50%的人口,在埃及杀死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这也导致了帝国分裂后的元朝、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的动乱,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元朝红巾军起义,瘟疫爆发的14年后元朝就走向了灭亡。
因为黑死病,导致蒙古人如潮水般从欧亚大陆撤退,就此慢慢退出世界争霸的舞台。
得了瘟疫的人在祷告纵观《世界上的蒙古征服》,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帝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史,蒙古人也并不是野蛮的弑杀民族,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了崭新的欧亚文化,一个新的欧亚世界开始产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过去被视为毁灭文明世界的蛮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匈奴人和匈牙利有什么关系吗?
公元前1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刘彻和罗马的凯撒大帝,他们都对开疆拓土具有浓厚的兴趣——汉武帝派兵远征匈奴,遣张骞出使西域;凯撒则征服了高卢和不列颠。这两次开疆拓土的远征分别被记载在《史记》和《高卢战记》中,与此同时这两部著作都记载了作为对手的匈奴人和日耳曼人的剽悍善战。在人类文明的古典时代像匈奴和日耳曼这种游牧渔猎部族出于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往往会以劫掠相对富庶的农耕民族维持生计,当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处于全盛时期自然有实力应对偶发性的劫掠行为。但在公元3世纪之后东西方两大帝国同时出现中衰的迹象,之后两大帝国都不同程度受到蛮族的侵袭——在中国这被称之为“五胡乱华”,在罗马被称之为“蛮族入侵”。
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国舅窦宪率大军征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后所刻摩崖勒石。经过认真辩识,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篇铭文所记载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同时也是一场深刻影响力整个亚欧历史的重大事件:永元二年(90年)汉将窦宪、耿秉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北匈奴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此后北匈奴就从中国的史籍中失去了踪影,关于北匈奴的去向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直到随着近代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以及新的考古发现才逐渐勾画出北匈奴西迁的大致路径: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迁的序幕。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不过这批迁徙到康居故地的北匈奴后裔很快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公元290年左右一支名为匈人的部族灭掉了顿河东岸的阿兰国,当地人只知道只是一支来自亚洲的黄种游牧民族。不过关于迁徙到欧洲的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后裔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事实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称是突厥后裔,可实际上土耳其是西突厥乌古斯部族同小亚细亚当地的安纳托利亚人的混血后裔,在血缘上同以阿史那部族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国其实并不密切——甚至都不是同一人种。同样所谓的匈奴其实是一个囊括了草原上众多部族的联盟,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证据只能大略推断出欧洲匈人应该是来自北亚草原的一支游牧民族,至于其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缘究竟多近多远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至少目前史学界对此是没统一的说法的。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简单将欧洲匈人视为匈奴人的后裔——正如今天土耳其把匈奴、突厥等古代亚洲游牧民族认作祖先的行为引起全世界哗然一样:匈奴本来就不是单一民族,而是草原游牧民族形成的共同体,在西迁过程中早已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与各种不同的民族均存在融合迹象。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欧洲匈人的祖先的确是来自北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但其与匈奴嫡系的血缘远近是无法确定的。我们能确定的另一件事就是:无论欧洲匈人与匈奴嫡系有何关系,但匈人西迁的确深刻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进程:当匈人刚一踏上欧洲的土地就灭掉了顿河东岸的阿兰国。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发起进攻,受到匈人威胁的东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盘并和西哥特人组成联军。东、西哥特联军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哥特人的军阵背后。被匈人击败的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定居于罗马帝国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蛮族纷纷在匈人的战略压力下逃到罗马帝国境内躲避。公元400年的秋天匈人在喀尔巴阡山以东休整了25年之后开始了新的西征。这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日耳曼蛮族,而是罗马帝国,不过他们和罗马的第一次接触还是彬彬有礼、一团和气的:这一年有一个叫盖尼亚的东罗马将官在谋反失败之后逃过多瑙河下游,一头扎进匈人的地盘。匈人将这名叛将的首级送到君士坦丁堡,献给了东罗马皇帝。公元405年匈人袭击了哥特人,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帝国的腹心——意大利。结果在一个叫法哀苏里的地方遭遇西罗马军队的袭击以及背后匈人的追杀,最终全军覆没。
434年匈人首领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为了匈人帝国唯一的单于。阿提拉独掌大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伦三岛,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于匈人。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人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阿提拉的帝国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将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意志、波兰、匈牙利等地尽数收入囊中。然而阿提拉并不满足于此——他将进一步扩张的目光锁定在了西罗马帝国。450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西罗马方面自然无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于是双方随即爆发了战争:阿提拉集结了匈人骑兵以及臣服于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军队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统治下的高卢地区(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阿提拉的大军兵临奥尔良城下。在这里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克星埃提乌斯。埃提乌斯是罗马人与汪达尔人的混血,他于公元418年作为罗马方面的质子来到了匈人的王庭,与此同时当时的匈人王庭也向罗马方面派出了质子——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匈人单于阿提拉。埃提乌斯在作为人质生活期间近距离接触观察了匈人的一切情况——他不仅熟知匈人的内部情况,而且和匈人内部的实权派人物打得火热。卢加单于执政时期埃提乌斯曾两次借得匈奴军,用以平定西罗马的内乱。后来阿提拉在位时埃提乌斯又三借匈奴军,用以征讨西哥特人、勃艮底人等蛮族。
朋友间的争斗往往没有胜利可言,他们彼此熟悉,常常在对方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之前就预先做好准备,每一次的较量都是真正的较量,几无意外可言。而埃提乌斯和阿提拉这对昔日的密友,各自麾下的军队都是由当世最强大的士兵组成:罗马人和匈人。与此同时双方也都各自拉拢了部分日耳曼蛮族。此次会战双方损失惨重: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一世战死,结果是匈人被赶到莱茵河以东。但阿提拉并没有因此接受教训,而是于次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也许是对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记忆犹新,欧洲人给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称号。匈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人议和。恰在此时匈人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给自己送过来,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就在阿提拉撤军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对手埃提乌斯也在罗马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被充满猜忌的皇帝杀死。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人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匈人帝国崩溃不久的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蛮族出身的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即在其废墟之上诞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国家,欧洲历史由此进入中世纪。
阿提拉的匈人帝国的确活跃于如今匈牙利的潘诺尼亚草原,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在匈奴人、欧洲匈人、匈牙利人三个概念之间划等号,然而这样的划分却并不一定科学:严格意义上游牧民族之间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亲缘关系,因为他们不像定居民族——今天可能在蒙古草原生活,一旦遭遇天灾或战争就可能转移到中亚生活,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又跑到东欧南俄草原上生活。实际上匈奴作为一个庞杂的族群,分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正如今天的我们无法用某单一人种来指代全体美国人一样,匈奴人内部也同样存在不同的血缘,很难一言蔽之。总体而言:南匈奴更接近黄种,而北匈奴更接近白种。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欧洲匈人与匈奴在人种、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匈奴人和欧洲匈人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尚未得出统一结论,如果我们直接在两者之间划等号,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将今天的土耳其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等突厥语族的民族全部划等号呢?既然匈奴人和欧洲匈人之间不能划等号,那么欧洲匈人和匈牙利人之间呢?如今匈牙利的主体民族是马扎尔人。马扎尔人的命名方式是先姓后名,这和周围的印欧语系的民族正好相反,倒是和深受华夏文明影响的东亚各国一样。关于马扎尔人的起源一直众所纷纭:有人认为他们是匈人统治下的部族之一,有人认为他们来自突厥语系的民族,另外美籍华裔学者朱学渊认为马扎尔人是从中国东北出走的靺鞨。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马扎尔人最初是生活在亚洲北部的游牧民族,这点匈牙利官方和人民也都承认。从公元800年开始马扎尔人和众多游牧民族一样,沿着横贯亚欧的大草原逐渐向西迁徙,同时期波斯的历史地理学家勾勒出他们迁徙的路线:离开乌拉尔山,先迁到亚速海北面,后来又迁第聂伯河下游,接着喀尔巴阡山脉,借此越过多瑙河进入了欧洲的腹地。马扎尔人进入欧洲后便四处烧杀抢掠,大半个欧洲都成为马扎尔骑兵的劫掠对象,德意志、意大利、法国都深受其害。当时,北欧的维京海盗也在四处洗略,马扎尔人与维京人一陆一海,并称“海陆双雄”,他们在欧洲各地如入无人之境般横冲直撞。然而此时阿提拉所构建的匈人帝国早已灭亡,换句话说马扎尔人和匈人其实也是两个民族,彼此之间的交集就是都是以今天的匈牙利草原为统治核心,所以不排除部分(甚至相当部分)匈人融入了马扎尔人,但这依然不能改变这是两个民族的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