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朗读,史记司马迁传朗读划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中华经典资源库:司马迁《鸿门宴》(上)
中华经典资源库:司马迁《鸿门宴》(下)
《鸿门宴》司马迁
《高中必背古诗文》 33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
任志宏朗诵《报任安书》(节选)
徐涛朗诵现代版《报任安书》全文
《管鲍之交》司马迁
《史记》02 晏子轶事
《老子送孔子》司马迁
《司马穰苴治军》司马迁
《孙子练女兵》司马迁
《商君先见》司马迁
《甘茂取宜阳》司马迁
《孟尝君年少有才》司马迁
《毛遂自荐》司马迁
《魏公子迎侯嬴》司马迁
《完璧归赵》司马迁
《将相和》司马迁
《赵奢破秦阏与》司马迁
《李牧大破匈奴》司马迁
《田单火牛阵破燕》司马迁
《屈原与离骚》司马迁
《韩信拜将》司马迁
《韩信破陈余井陉》司马迁
《陆贾出使南越》司马迁
《齐桓侯不信医致死》司马迁
《石奢李离执法》司马迁
《游侠列传序》司马迁
《滑稽故事三则》司马迁
《陈涉起义》司马迁
《张良受书》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项王末路》司马迁
《刘邦论三杰》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有多少人能背诵道德经?
道德经反复研习过几遍,越学习越觉得深奥,老子的智慧集合了先人的结晶,真的是给了后人以参照,假如可以的话,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从道德经里找到答案。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中国人的精神,体现在在《易经》中,在《道德经》中,在《论语》和《春秋》中,那是一种对现实生活深沉的热爱,和关于对民族永续生存的卓越智慧。
英国一个墓碑上写到: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可当我成熟以后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就像坚持运动一样,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时隔整整两年,再次看到这段话, 再次触碰心境!希言自然,和光同尘! 人生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天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弯路走了一回又一回,后悔说了一次又一次,还不是因为心存善念,心存幻想。想法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打脸的,一些人一些事不亲身经历就无法看透,看透不重要,看清也不重要,看轻才是和光同尘。
至于会不会背诵道德经全文,个人觉得重点在于能理解多少,吸收多少,运用多少……
是如何开展田野调查的?
感谢小秘书邀请。
司马迁写《史记》,不仅饱览天下典籍,还花很多时间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堪称治史和治学的典范,写就了全世界为之赞叹的史学和文学巨著。
一,司马迁祖上的重黎氏,曾为颛顼帝的史官,世代相袭。至周初,因有先祖官至司马,赐司马为姓。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朝任太史令。渊源的家学,使司马迁从小得以深受熏陶;他本人从小聪慧,且得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耳提面命的指点,加之读遍皇家馆藏的“石室金匮之书”,使之对文献典籍了然于胸。但是,司马迁仍然游历天下,做了大量“田野调查”,把了解到的实情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使《史记》的真实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上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了以地下材料印证传世文献的“二重证据法”,后来被学界奉为圭臬;上世纪末,饶宗颐等又提出加上民俗、民族调查资料的“三重证据法”,亦得到广泛赞成。其实,这两种方法,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已早已运用了。司马迁的“田野调查”,大规模的有三次——青年时期对江南的考察;入仕任郎中至太史令期间,多次随从汉武帝巡行天下过程中的考察;奉使出行,对巴蜀、云贵等西南地区的考察。除此之外,司马迁还有不少零星短期的考察。 (司马迁“田野调查”路线图)
三,关于这些考察,用现在的语言描述,就是司马迁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他在《报任安书》里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就是更多地了解实情,以便能够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所以,他年刚“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后来又周游河洛,东游泰山,西登崆峒,北出萧关,放马秦中。出使西南,使他对少数民族历史有了直接了解,这是《史记》能有《西南夷列传》的重要条件。 四,司马迁自己说到了“田野调查”对他写《史记》的重大帮助。《五帝本纪》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周本纪》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孟尝君列传赞》曰:“吾尝过薛, 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魏世家赞》言:“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孔子世家赞》载:“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淮阴侯列传赞》云:“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在“田野调查”中,既印证了不少文献记载,也更正了许多不实之传。因此,两千年来的绝大部分学者才会认为,“《史记》 一书的历史真实可靠性实非一般坐拥书城而成的史书所能比拟”。 五,司马迁的《史记》不是没有不足,后人公认的有两个——一是秦始皇焚书,大量的古代典籍被烧掉了,特别是三代的资料极其匮乏,使司马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他受到老师董仲舒的影响,过于看重“六经”,“正统”观点对《史记》成书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白璧微瑕”并不影响这部著作的伟大。要知道,司马迁并非受命撰史,而是出于祖上史官独立立场写《史记》,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正因为这部煌煌巨著的影响力,东汉即已逐渐形成“史记学”。在国外,《史记》影响同样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史记记载3000多年历史,“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也包括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及社会经济生活;表,则通络史事。《史记》写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及史学上都有很高地位。历代考订《史记)的著作繁多”。与司马迁时代差不多的,西方,主要是古希腊和罗马,也有一些伟大的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波利比奥斯、萨卢斯特、李维、塔西陀等等,他们的著作,记载的历史多则百多年少则几十年,或者是宫廷史或者是战争史,确实是无法与《史记》相媲美的。 令人不解的是,个别国人,说起司马迁一副不屑的口气。这不仅可笑,也很可悲。书没看几本,字不识几个,竟还口出狂言,不大好吧。比如,说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难道不知道《史记》里的《五帝纪》及武帝天汉以后史事缺佚,都是由汉代褚少孙所补的吗?《史记》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世界上尚且如此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点尊崇先贤的敬畏之心也没有,这好么?
历史上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关于司马迁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提到李陵事件,说得非常好。我想补充一下,李陵事件,只是司马迁受刑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是司马迁父子坚持的王道理想和太史职责,与汉武帝的个人欲望及所作所为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死时就注定了,不过是何时爆发、在哪件事上爆发的问题。这里说的矛盾,并不是司马迁父子对个人利益的追逐,而是他们在理想层面的坚守。
触怒汉武帝之后,司马迁极可能被媚上的酷吏判以死刑。他能选择的,要么就是死,要么花钱50万金赎命,要么受宫刑。因为司马迁没钱,《史记》对他而言又那么重要,所以他触怒汉武帝后受宫刑的结局也就注定了,这不是偶然。
这一切,都可以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找到答案。司马谈父子和汉武帝的矛盾,以及《史记》对他们的意义,其实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这里作出剖析。
我们从重大事件司马谈之死说起。思想倾向于道家的司马谈,本该恬淡洒脱,为什么因为汉武帝封禅不带他忧愤而死呢?封禅意味着什么?司马谈忧愤的什么?水有点深,司马迁又说得隐晦,所以我们就从《太史公自序》入手,一一揭示。
封禅是祭祀天神地祇的仪式,意义是王者和天地的神圣沟通,可以追溯到颛顼“绝地天通”后。
九黎乱德之前,“民神不杂”。沟通天地神明的是专职的神职人员,即巫觋。九黎乱德后,人人都可以像巫觋一样通天。那局面大约就是人人跳大神出马仙,个个假托天意,装神弄鬼,乌烟瘴气。颛顼“绝地天通”,禁绝了群体出仙的乱象,将沟通天地的权力收归王家,委派天官重黎掌管天地,负责天地和人间的沟通与记录,天官是史官的源头。 重黎就是司马氏的先祖。天官之职在家族代代相传,到周代成为史官。之后礼崩乐坏,史官传统断绝了。到汉武帝时,恢复太史之职,司马谈担任的就是太史令。
汉代太史令的主要职责,相当于皇家天文台台长,负责观测天象颁布历法,是天官沟通天人的职责的一部分。
汉武帝这个人很虚伪,表里不一。他表面崇儒,内心私欲膨胀,并无仁心。老臣汲黯曾当面批评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和秦始皇一样,妄想长生不老,永远享受权力与财富。 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告诉汉武帝,黄帝封禅,遇到神仙蓬莱士后长生不死。汉武帝一听,就非封禅不可了。
于是汉武帝请来太史和儒生们,策划封禅的事。泰山封禅是假,蓬莱寻仙是真,儒生们负责帮他把仪式和说法整好看点,别那么赤裸裸的迷信难看。可是儒生们都是书呆子,不懂得怎么从经典和六艺中编出“接仙人蓬莱士”的戏码,搞了好几年也搞不定。汉武帝一怒之下,决定撇下儒生和天官,带着方士去封禅了。
被撇下的太史司马谈,“发愤而卒”。司马谈为什么这么忧愤呢?从《太史公自序》司马谈的遗言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司马谈坚持,太史的职责是协助帝王完成沟通天地人的神圣祭祀;汉武帝抱着成仙的迷信执念,只把太史当做可有可无巫祝弄臣,完全是对史官职责的侮辱。
第二,司马谈期待的是,继承史官“ 动辄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的史官传统,匡正帝王行为,他希望通过道家思想,纠武帝虚伪多欲之偏;汉武帝私欲膨胀,不愿受任何约束,太史要么配合自己玩,要么当个空摆设,监督纠正?想也别想!
第三,司马谈理想高远,他要学习的榜样是周公和孔子,期望的功业是《诗经》和《春秋》,记载传承美好和价值,推广教化,改善风俗,实现王道政治理想。而武帝的作为,在他看来,和战国以力取胜、秦始皇暴虐残酷是一样的,都是对王道理想的背离和摧残。
第四,司马谈并没有因为“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而妥协,他嘱司马迁一定要通过著史这件事完成这个王道理想。
从司马迁后来的行动看,他完全理解和履行了对父亲的承诺。司马迁继承了家族精神,传续了父亲的遗愿,拒绝充当配合迷信活动的巫祝弄臣,坚守史官职责,愿意在李陵事件中为正义挺身而出,匡正帝王言行之偏。
所以,这样的司马迁,触怒武帝,受宫刑只能是必然的。
史记应该怎么读?
今年,我给自己安排的阅读主题是历史,因为想提升格局,拆的第一本书是杨照先生的《史记的读法》。
这本书很厚,有500多页,但不用害怕,因为太好看,太有趣了,一读就上瘾,根本停不下来‼️读完的第一感觉是,我敢读《史记》原著了。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上学时,我们都背诵过,但对这15个字真正的含义却知之甚少。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15个字的含义,被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所震撼
1⃣究天人之际
区分开哪些是人力所为,哪些是天的意志,只有这样,我们在人事上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干扰。
项羽乌江自刎时仰天长叹:“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对此,司马迁评论“岂不谬哉!”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犯的错误是“不师古”,眼里只有霸王之业,而没有帝王之志,所以项羽的灭亡并不是“天”,而是“人”,是自己招来的。
永远不要抛弃自己的责任,把过错随便推给天和外在环境。
2⃣通古今之变
超越历史表面,探究历史背后的通则。
历史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而是解释“如何”以及“为何”,学到智慧。
历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
3⃣成一家之言
不同的人看历史会有不同的评断,史学家需“成一家之言”,挖掘出一些智慧,让读者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加以吸收。
·
这点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对历史要有质疑精神,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点也适用于读书,读书要有批判精神。
现在很多人认为《史记》写的都是真的,这恰恰违背了司马迁的本意。读《史记》要思考司马迁想说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全盘接收。
这本书除了展示司马迁的“史识”,也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
英雄项羽和无赖刘邦的对决,也是团队和个人的对决;
吕后的后宫之战,反而有利于社会的恢复;
人世间有千万种人,也有千万种生活方式。读到刺客,士为知己者死,为自己的尊严放弃生命时,不禁感动落泪
想读《史记》的朋友,建议先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44072256382745410&origin_type=&origin_id=6628057252_3544098322446964876&alkey=1306_6628057252_0_3544098322446964876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544098322446964876","product_id":"3544072256382745410","title":"史记的读法(光明日报2019年度好书)","cover":"https:\/\/lf6-cm.ecombdstatic.com\/obj\/ecom-shop-material\/v1_oKeZAHJ_70881438454178286110005_51618abe7ce2f535e5f8af22003b6cca_sx_31785_www600-600","price":5280,"market_price":5280,"cos_fee":422,"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44072256382745410&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76,"item_type":4,"cos_ratio":8,"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44072256382745410","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史记的读法年度好书"}","commodity_id":"3544098322446964876","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44072256382745410&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52.8,"price":52.8,"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44072256382745410","shop_goods_id":"3544072256382745410"}","img_url":"http://p26-item.ecombdimg.com/obj/ecom-shop-material/v1_oKeZAHJ_70881438454178286110005_51618abe7ce2f535e5f8af22003b6cca_sx_31785_www600-6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52.8,"promotion_id":"3544098322446964876","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史记的读法(光明日报2019年度好书)"}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