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尼格玛密码机,有没有好看的关于海战的电影?
大力推荐:十部高分海战电影

一战二战期间,发生在德英美法日之间的海洋侵略与保卫战争异常惨烈,一艘战舰被毁,有可能就会全军覆没。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更是让曾经的中国受尽屈辱。现在,海战少了,海盗却疯狂了起来。世界何时能够和平啊!
电影十:盛夏猎户座
这部片子出自于日本,描述了在二战后期,日本陷入了战局困境,为了阻止美国军队的登陆,日本派出了最后的潜水舰队进行防卫和拦截。日本拍出的二战电影,可能大家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点看法的,不过此片并没有宣传他们的军国主义和武士的赴死精神。相反,人物情感的戏份很足,也有对于战争的反思。
电影九:超级战舰
这是一部剧情不咋地,特效却牛逼轰轰的海战电影,如果你想看海战科幻大片,追求刺激的视觉享受的话,这部还是值得一看的。简单介绍一下,男主是个吊儿郎当的海军,一次海军的联合训练,突然遭受外星人的入侵……
电影八:怒海争锋
19世纪初,英国为了保护自己的海域,派出处事果断,意志屈强的杰克船长去远征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船队。该片获得04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声效,杰克船长带领的197名船员,他们不仅要对抗法国强悍的战舰,还要面对大海的狂风暴雨。
电影七:菲利普斯船长
该片根据一本名为《一个船长的责任》的文学作品改编,来自真人真事。当年,菲利普斯船长运输一批海货出海,途中遭遇索马里海盗的劫持。在船上,船长带领大家与海盗斗智斗勇,后面虽然船员奋力保住了船只,但是菲利普斯却不幸被抓去做了人质。海盗要几百万美元的赎金,海军部队协调不来,最后美国派出了海豹突击队,准备特攻,救下被劫持的菲利普斯船长。
电影六:完美风暴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与海洋的狂风巨浪抗争的电影。他们怀着家庭的希望和爱的信念而向海洋出发。离开近港后,他们去到一个比较遥远的海域捕鱼,收获不少的同时,一个威力无比的强大风暴也在慢慢形成,他们要及时返航卖掉鱼的话,就必须经过那里。他们被困在了风暴之中,强劲的海风和巨浪,几乎要毁了他们的船只,他们不得不与海洋这个大自然猛兽对抗。
电影五:猎杀U-571
二战时期,德军因为优秀的密码通讯能力,U型潜艇常常神出鬼没,击败英美海军。为了夺取他们的密码机,美军派出S-33潜艇,将它伪装成德国的补给U型艇,打算巧夺德军的密码机和消灭他们。而此时,德军的潜艇和战舰也闻讯赶来,一场惊心动魄,考验胆量和智商的潜艇大战打响。
电影四:潜龙轰天
好了,下面这部与任何的历史都无关,影片讲述一艘军舰被恐怖分子劫持后,军舰上的一位厨师-雷白,其实他是特种部队的人,他挺身而出,用其过人的好身手和智商与恐怖分子对抗。
电影三:从海底出击
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是非常出名的,可谓是‘丰功伟绩’。该片虽然是以二战时期的德国海军和U型潜艇为主题,实际上,其实是表达了对二战的反思讽刺和对和平的向往,一群无知而亢奋的热血青年,应征跟随艇长远赴太平洋攻击英国船只。
电影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这部片子来自俄国, 本片借以一战的背景,讲述俄国著名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故事,他卓越的指挥战舰能力屡建战功,但是爱情却捉弄了他和另外一位女人,一段婚外爱恋忽然进入两人的世界,国家的命运危在旦夕,两人的痴情绝恋也备受考验。这是俄国的史诗钜作,如果你看腻了好莱坞英雄式的救世主义,请务必看下这部宏伟又浪漫的影片。
电影一:甲午大海战
这部号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海战片,由冯小宁担任导演,对,你没听错,是冯小宁,不是冯小刚。作为中国人,大家应该要知道那段被外强侵略的历史,当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入侵中国,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段历史,它都是事实,因为软弱和落后,我们备受欺凌,即使从英国购进的两艘军舰,再加邓世昌的忠义,在当时清朝的腐败统治下,根本就难有胜算!希望大家可以看看这部记录了一段沉重历史的电影,要爱国更要发愤图强啊。
英军为什么避免与德军战斗机交战?
大不列颠空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空中格斗。证明了战略性轰炸对战役进程的影响,诠释了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尽管英、德双方并没有因为空战而将对方彻底制服,但空军的发展模式对后期军事变革的作用很大。
尤其是英国皇家空军,在战机绝对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居然抵住德军猛烈的狂轰滥炸,并将对手拖入致命的持久战。除了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外,英国凭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保卫战的胜利?他们有哪些好的做法?
在战略上“未雨绸缪”,加强本土防御。作为四面环海的英国,十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也清楚自己的劣势,对周边的局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管是国家间的争斗,还是武器的升级换代,这些事关国家安全的事情,英国人一定会积极参与,他们要做到在战略上保持较高位势。
首先,远离欧洲大陆的英国,对欧洲的战略原则是,没有主导欧洲的野心,但也不许欧洲大陆出现独裁的霸主。面对崛起的德国,实施“绥靖政策”是他们的权宜之计,坚决抵抗更是其战略上的要求。所以,对德国的戒备更是一刻不敢松懈。
当德国提出与其和谈,并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一系列诱降活动时,英国人已经对德国的战略有了基本的研判,德军不会轻易登陆英国本土。这让他们利用这点,通过加强军备、全民参战,以及向美国靠拢寻求支援,在战略上做好了迎战准备。
其次,凭借战略上的敏感,英国很早就关注了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一战中飞机在战场上带来的震撼,他们早就预见关乎生死存亡的,不仅要有制海权,更要有制空权,并准确判断出英、德双方一定是围绕着争夺制空权开始的。
因此,英国很早就注重空军的建设,不仅注重飞机的研发,而且努力建立一个由高炮部队、战斗机与雷达组成的防空体系,既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又将雷达首次用于实战。也就是说,从双方战略重视程度看,英国明显高出一筹。
重要的是,英国在收集情报方面成果更大,有可靠的情报就犹如“打开别人家的一扇窗户”。军情六处从很早就从事德军“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德军的一切行动都被英国掌握。在战略上,英国完全掌握主动权。
战术上“取长补短”,成为有效的防御手段。1940年,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德国入侵四面环海的英国,尽管其陆军所向披靡,但海军却不是德军的强项。于是,双方只能将争夺制空权,作为战役胜利的关键。英国空军实力不到德军的一半,有效战术是防御的最好手段。
一是,英国战斗机飞行员的整体战斗素养比不上德军飞行员,但他们十分清醒自己的短板。于是,在格斗中尽量避免与德军战斗机交锋,遇到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群,也先用一部分兵力将其引开,剩下的战斗机猎杀“软弱可欺”的轰炸机。
同时,德国战斗机的航程短,只能在英国上空停留20分钟,而英军飞行员利用本土防御的优势,留空时间长,只是与对方战斗机进行纠缠,并不面对面的厮杀。一旦德军战斗机因油料告罄,不得不返回时,他们则全力对付轰炸机。
二是,建立防空指挥部,不仅指挥全国的空军部队,而且统一使用所有的高炮部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英国集中了2000多门轻、重高射炮,以及4000多具探照灯,尽管战果有限,但严重干扰了德国轰炸机不能低飞,影响其投弹的准确度。
到了战役后期,为了给对手以大量的杀伤,英国更是集合了几百架战斗机,与德国轰炸机群进行“决战式”的交锋,给其以沉重打击。例如,在最关键的9月15日他们打下了180多架德军战机,而且还造成英国空军越打越多的“假象”。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迫使德军改变战术。丘吉尔抓住德军误炸伦敦大做文章,坚决报复性轰炸柏林,激起德国人的愤怒,将德军针对争夺制空权转为轰炸伦敦,给“山穷水尽”的皇家空军以喘息之机,并围绕伦敦建立多条防御地带。
不过,在战役前期,英国在战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以“小而散”的战斗机群,对德国轰炸机群进行骚扰式的阻击,使得英军常常面对10倍,甚至是20倍的德机,形成实力悬殊的劣势,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人物怎样在中途岛改变了二战历史?
当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视、电脑和网络这些生活必需品了。但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电脑资料被人窃取,个人账号和隐私被人知道。在懊恼的同时,越来越也感受到通信保密的重要性。
可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一条“看不见”的隐蔽战线,密码战、信息战早早就给我们上了一堂信息保密课。尤其是珊瑚海海战前夕,一场破译日方密码的工作开始了,它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山本五十六的复仇计划。山本策划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原本可以为日军“南进”争取一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万没有想到,仅过4个月尼米兹就轰炸了东京,这简直就是打脸的节奏,让山本的小宇宙顿时爆发。
于是,他提出了联合舰队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太平洋上主动出击,东进进攻中途岛,伺机诱出并歼灭尼米兹的航空母舰,扫除最后的障碍。但是海军部和陆军部各有各的主意,三方各执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最终,还是军令部站出来打圆场,决定一方面支持山本的“复仇”计划,派南云忠一东进去中途岛,诱歼美国航母;另一方面联合舰队分兵协助陆军进攻。这个结果,虽然山本有很大的不情愿,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勉强同意了。
此时的他,只希望陆军可以尽快完成作战任务,这样他就有理由将分兵的舰队也派往中途岛,以加强南云忠一的力量。然而,让日本人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绝密计划刚刚出炉,就被美国人知道了。
手段很简单:破译密码。珍珠港事件最大的教训就是不掌握日军的动向,导致损失惨重。为此,美国海军开始大力发展对日情报工作,尤其是破译日本海军号称“天书”的密码系统——JN-25b。
说到破译日军密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约瑟夫.罗彻福特。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歪才”,从小对数学十分痴迷,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后,闲暇之余就是喜欢玩拼字游戏。他的上司也是一个拼字高手,但在罗彻福特面前,就是一个“小儿科”,经常输的“丢盔卸甲”。
他的上司后来调任海军部,也把他推荐到情报部门担任密码译电员,后来又推荐他到加州大学数学系进修。这可是圆了罗彻福特的数学梦,通过三年的学习,他愈发对破译密码感兴趣,并很快成为一名破译专家。
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有接触过日本密码的经历。原来,日本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美国的主意,为了全面了解这个国家,派他前往东京担任大使馆翻译。当然,翻译只是掩人耳目,真正的任务是研究日本密码的破译。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尼米兹深知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特邀罗彻福特出任夏威夷情报站站长,并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海军一路绿灯。这样的境遇,让他十分感动,并一再保证海军再也不是以前的“睁眼瞎”了。
然而,说着轻巧,做着不易。他搜罗了一批语言天才和数学奇才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每周的工作时间高达90小时,比马云的“996”有过之而不及。成果很明显,日本海军90%的电讯往来都被他们截获。可遗憾的是,JN-25b始终无法被破译。
其实,这个密码系统不难破解,难就难在狡猾的日本人经常升级。就像电脑升级一样,软件一升级,硬件就会淘汰。于是,之前辛辛苦苦的工作便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人居然升级12次,可谓变态至极了。
因此,最省事、最能一劳永逸的事情,就是找到他们的原始密码本。这种事他也就是想想而已,没敢奢望太多,继续埋头工作。
然而,峰回路转。他们从一艘被击沉的日军潜艇上获得了密码本。很快,罗彻福特从截获的密电中发现,日本海军正在谋划一个惊天大阴谋,他们准备同时攻打莫尔兹比港和中途岛。
密码的破译,让尼米兹如虎添翼。当得知日军的动向后,他很快将仅剩的“列克星顿”和“约克城”两艘航母组成第17特混编队,由弗莱彻少将指挥,取得了珊瑚海海战的胜利。致使日本陆军推迟了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也使得日军南下占领澳大利亚的计划化为泡影。
罗彻福特功不可没。更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还是因为他破解了“中途岛”这三个字。
不是已经破解了90%的JN-25b密码了吗?这三个字应该难度不大啊。
错,文字部分没有问题,但地名,日本人只用字母代替,没有规律,只能靠猜。
打仗怎能靠猜?敏锐的罗彻福特注意到,在最近一个时期,联合舰队异常频繁的电报中反复出现“AF”两个字母。而且他很快排除了澳大利亚的可能性,坚持认为这个符号只是代表太平洋的某个地方。
可太平洋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成千上万,要找到它,可以说是大海捞针。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想到前不久,日军偷袭珍珠港时,密电中曾用到过“AF”。于是,全处室的人忙活起来,寻找那份电文。
果然,在一份电文中找到了答案。而尼米兹要做的就是在中途岛海域设下埋伏,打败山本的联合舰队,夺得太平洋主动权。可以说,是破译密码帮助美国赢得太平洋战争。
那么现在的密码学发展到哪一步了?作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掌握对方的信息,谁就赢得胜利。因此,如今各国十分重视隐秘战线上的较量。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保障,密码、数据的传输如何保密?如何实现无障碍长距离传送?是当今各国科学界角逐的高峰。
在这里,我要好好的夸夸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他是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在业界用“薛定谔猫”来解释这种现象:
在一个盒子里,放了一只猫和一把毒药,而后把盖子盖上,问你这个猫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的?答案是:它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打开一看不就知道了吗?,错,一旦盒子打开,就不是原现的状态了。
说的再直白点,用量子通信技术发送123三个数字,如果传输过程中,一旦被人截获,这三个随即发送变化,变成356、890、673等等数字,而真实的123不会被人截获。
这项技术是我国科学家潘建伟带领团队研究突破的,它被誉为“不可破解的密码”技术,是通信领域里程碑式的技术。它保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应用,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当下,这个团队正在研究如何破解这项技术。
真是科学无止境,探索永不停。为我国科学家点个赞!
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恩尼格玛机工作的?
恩尼格玛密码机(德语:Enigma,又译哑谜机,或谜)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确切地说,恩尼格玛是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转子机械加解密机器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型号。
恩尼格玛密码机在1920年代早期开始被用于商业,一些国家的军队与政府也曾使用过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
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使用的军用版本。尽管此机器的安全性较高,但盟军的密码学家们还是成功地破译了大量由这种机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根据恩尼格玛机的原理破译了它。1939年中期,波兰政府将此破译方法告知了英国和法国,但要等到1941年英国海军捕获德国U-110潜艇才得到密码机和密码本并加以破解成功,使纳粹海军对英美商船补给船的大量攻击失效。盟军的情报部门将破译出来的密码称为ULTRA,这极大地帮助了西欧的盟军部队。ULTRA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在争论中,但是人们都普遍认为盟军在西欧的胜利能够提前两年,完全是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被成功破译。尽管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加密方面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经它加密的文件还是很难破解,盟军能够破译它的密码完全是因为德国还犯了其它一些大错误(如加密员的失误、使用步骤错误、机器或密码本被缴获等等
与其它转子机械相同的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也结合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包括了一个包含了字母与数字的键盘,相邻地排列在一个轴上的一系列名为“转子”的旋转圆盘,还有一个在每次按键后就使一个或几个转子旋转的装置。各种恩尼格玛密码机上的机械系统都各为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每次按键后最右边的转子都会旋转,并且有些时候与它相邻的一些转子也会旋转。转子持续的旋转会造成每次按键后得到的加密字母都会不一样。
机械系统这样运行的原因是要产生不同的电流通路,字母的加密由机器自动完成。当一个键被按下后,电流就会流过各种线路,最终点亮其中一个灯,这个灯显示的就是加密后的字母。举例来说,如果想要发送一条以ANX开头的信息,操作员会先按下A键,这时灯Z就可能变亮,Z就是加密后的信息的第一个字母。操作员之后会按同样的步骤继续输入信息。转子的转动造成的电流路径的持续变化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当时)具有了高度的保密性。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转子组成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核心部分。每个转子的直径大约为10厘米,形状为圆盘形,由硬质橡胶或电木制成,一系列由弹簧承载的黄铜管脚呈环形排列于其中一面,而另一面相对应的则是圆形的金属触点。管脚与触点代表的是字母表上的全部字母,典型的排列就是A-Z(以下的介绍全部假设转子为这种排列方式)。当两个转子的位置相邻时,其中一个的管脚就会接触另外一个的金属触点,这就形成了一个通路。在转子内部,有26条金属线将一面的管脚与另一面的触点连接起来,这些金属线的排列方式在每个转子内都有所不同。单一的一个转子的加密方式是很简单的,它只使用了一种初级的替换式密码。比如说,E键对应的管脚可能会连到同一个转子另一面的T触点。使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加密变得复杂的是多个转子的同时使用,一般在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内有3个或4个转子,在输入信息的同时转子还会转动,这就产生了一种安全得多的加密方式。
当被放进恩尼格玛密码机后,一个转子可以有26种排列方法。它可以通过操作员来转动,如图2所示。为了使操作员知道转子的转动情况,每个转子在转盘外部都有一个刻着字母或数字的环;其中一个字母可以通过一个小窗看见,同时将转子的转动情况显示给操作员。在早期的型号中,这个字母环是固定于转子上的,但在后来的型号当中,操作员可以通过调整字母环的位置而调整转子内的线路。每个转子上都有一个V形刻痕(有时有多个),这些刻痕是用来控制转子的转动的。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这些刻痕位于字母环上。陆军和空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在一开始只拥有3个转子,1938年12月15日开始使用5个转子。这些转子使用罗马数字来辨识:I、II、III、IV、V,每个转子都有一个V形刻痕,这些刻痕在每个转子上的字母环中的位置都有所不同。这本来是作为一种安全措施的,但是它最终成为了波兰时钟解码法和英国Banburismus解码法的突破口。
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比其它军种的拥有更多转子 (调节器):一开始为6个,后来变成7个,最终增加到8个。这三个新加的转子被命名为VI、VII和VIII,内部线路互不相同,并且具有两个V形刻痕,它们分别位于N触点与A触点,这使转子的转动更为频繁。
四个转子的海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为转子预留的空间与三个转子版的一样。为了放入第4个转子,原来三个转子版的反射器需要被换成一个较薄的反射器,并且第4个转子也是一个特殊的转子。这第4个转子有两种型号,即Beta型和Gamma型。这个转子是不会旋转的,但是它可以被手动调到26个位置中的任意一个。
为了避免产生简单(并且容易破译)的加密信息,有一些转子在操作员连续按下同一个键时也会转动。这就保证了每次按键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也就会产生很难破译的复式密码。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最常见的布局就是使用一个防倒转齿和防倒转爪系统。每个转子都有26个防倒转齿,一组防倒转爪与这些齿相接。这些爪在每次按键后都会向前推,如果防倒转爪与防倒转齿相接的话,转子就会旋转一点。
在德国防卫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每个转子都有一个可调节的带缺口的外环。5个最基本的转子(I-V)各有一个缺口,而附加的转子VI、VII和VIII各有两个缺口。在转子转动到某一点时,第二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位于它的缺口之内,这就使第二个转子在下一次按键后也会转动。当防倒转爪位于缺口之外时,它就只会沿着另一个转子外环的光滑边缘滑动。在所有转子都只有一个缺口的系统中,第一个转子每转26次就会使第二个转子转动一次,同样的,第二个转子每转动26次就会使第三个转子转动一次。第三个转子转动的同时第二个转子也会转动。[6]
这种两个转子同时转动的现象使它与计程器区别开来。这个现象出现于下述情况:第一个转子转动完之后带动了第二个转子转动一点,如果这时第三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落入第二个转子外环的缺口内,那么在下一次按键时,第三个转子就会转动一点,同时它的防倒转爪也会推动第二个转子的外环,这样就使第二个转子连续两次转动。
当拥有三个转子,并且第一和第二个转子的外环各有一个缺口时,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就会拥有26 × 25 × 26 = 16,900个组合(不是26 X 26 X 26,因为第二个转子会与第三个转子一起转动,参看参考资料中的一个PDF文件,它解释了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每条信息的长度都被限制在几百个字母以内,所以在同一条信息中输入同样的字母产生同样的密码的机率是很小的。
固定接口,又称作定子,是将插销或键盘与显示灯连接起来的装置。尽管固定接口中的线路分布对于密码的安全性影响很小,但是这还是阻碍了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对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破译过程。商业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Q键代表A,W键代表B,E键代表C,依此类推,而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对应的就是键上的字母。
反射器除了早期的A型和B型之外,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最后一个转子之后都有一个反射器,反射器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与当时其它转子机械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它将最后一个转子的其中两个触点连接起来,并将电流沿一个不同的路线导回。这就使加密过程与解密过程变得一致。但是,反射器也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具有了如下性质:加密后得到的字母与输入的字母永远不会相同。这在概念上和密码学上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最终被盟军解码人员利用。
在商业用恩尼格玛密码机(C型)中,反射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在D型中它可以有26种方式。而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可以像转子一样转动。
在德国陆军和空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是固定的,并且不会旋转;他们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一共有4个版本。最初的版本被标记为A型,1937年11月1日它被B型取代。第三种型号,C型,在1940年被短暂地使用过,它最终被木屋6号破解。D型拥有一个可以重新接线的反射器,首次测试于1944年1月2日,这个版本允许操作员来调整接线方式。接线板允许操作员设置各种不同的线路。它首先在1930年被用于德国陆军,很快地,德国海军也开始使用它。接线板极大地增强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性,它的使用相当于多了不止一个转子。没有接线板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可以被很容易地用人工方法破解,但是加上接线板后,盟军的密码专家就需要使用特殊的机器了。
接线板上的每条线都会连接一对字母。这些线的作用就是在电流进入转子前改变它的方向。为了解释它的原理,我们把E插口和Q插口连接起来。当操作员按下E键时,电流就会先流到Q插口(相当于按下Q键)再流经转子。接线板上最多可以同时接13条线。
电流会从键盘流经接线板,之后进入转子。接线板上的每个插口内都有两个插孔,当将插头插入时,上插孔(连到键盘)与下插孔(连到转子)之间的连接就会被断开。另外一个插口内的上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下插孔连接起来,而下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上插孔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两个插口之间的连接。
恩尼格玛对每个字母的加密过程可以以数学的角度看作为一个组合过程。假设我们有一台德国陆军/空军版3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让P表示接线板的连线,U表示反射器,L、M、R表示左、中、右转子。那么加密后的信息 E 就可以表示成
E = PRMLUL − 1M − 1R − 1P − 1E0
军的各支部队使用一些不同的通讯线路,每条线路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机都有不同的设置。为了使一条信息能够正确地被加密及解密,发送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必须相同;转子必须一模一样,而且它们的排列顺序,起始位置和接线板的连线也必须相同。所有这些设置都需要在使用之前确定下来,并且会被记录在密码本中。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转子:转子的结构及顺序。
起始位置:由操作员决定,发送每条消息时都不一样。
字母环:字母环与转子线路的相对位置。
接线板:接线板的连线。
在末期版本中还包括了反射器的线路。
恩尼格玛密码机被设计成即使在转子的线路设置被敌人知道时仍然会很安全,尽管在实际使用中德军尽了全力来防止线路设置被泄露出去。如果线路设置为未知,那么最多需要尝试10114种情况才可能推算出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当线路和其它一些设置已知时,也最多需要尝试1023次。[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使用者对它的保密性很有信心,因为敌人不可能使用穷举法来找出密码。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大部分设置都会在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天)以后被更换。但是,转子的起始位置却是每发送一条信息就要更换的,因为如果一定数量的文件都按照相同的加密设置来加密的话,密码学家就会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并且有可能利用频率分析来破解这个密码。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转子的起始位置在每次发送信息之前都会被改变。这个方法被称作“指示器步骤”。
早期的指示器步骤成为了波兰密码学家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突破口。在这个步骤中,操作员会先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来设置机器,我们假设这时的转子位置为AOH,之后他会随意打三个字母,假设为EIN,接着为了保险起见,他会将这三个字母重新打一遍。这六个字母会被转换成其它六个字母,这里假设为XHTLOA。最后,操作员会将转子重新设置为EIN,即他一开始打的三个字母,之后输入密电原文。
在接收方将信息解密时,他会使用相反的步骤。首先,他也会将转子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设置好,然后他就会打入密文中的头六个字母,即XHTLOA,如果发送方操作正确的话,显示板上就会显示EINEIN。这时接收方就会将转子设置为EIN,之后他就可将密电打入而得到原文了。
这个步骤的保密性差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操作员将转子的设置打到了密电中,这就使第三方能够得知转子设置。第二,这个步骤中出现了重复输入,而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弱点使波兰密码局早在1932年就破解了二战之前的德军恩尼格玛系统。但是从1940年开始,德国改变了这个步骤,它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
这个步骤只被用于德国陆军和空军。德国海军发送信息的步骤要复杂的多。在被恩尼格玛密码机发送之前,信息会先被Kurzsignalheft密码本进行加密。这个密码本将一个句子替换为了四个字母。它转化的句子包括了补给、位置、港湾名称、国家、武器、天气、敌人位置、日期和时间等内容。
德国陆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只有26个字母,标点符号由字母组合来代替,X相当于空格。在各军种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X都相当于句号。有一些标点符号在不同军种的密码系统中被不同的字母组合代替。陆军的系统使用ZZ来表示逗号,FRAGE或FRAQ则表示问号。但是德国海军用来表示逗号及问号的则分别为Y和UD。Acht(意为“八”)和Richtung(意为“方向”)中的字母组合CH则由Q来代替。CENTA、MILLE和MYRIA分别表示两个、三个和四个零。
德国陆军和空军将每条信息都翻译成5个字母的代码。使用四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德国海军则将信息翻译成4字母代码。经常用到的词语代码与原词语的差别越大越好。Minensuchboot(意为“扫雷艇”)这样的词语可以被表示为MINENSUCHBOOT、MINBOOT、MMMBOOT 或MMM354。比较长的信息会被分成几个部分来发送
恩格尔密码机原理?
恩尼格玛密码机原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使用者在键盘上敲打文件,转子会随机生成密文,三个轮子的旋转让每个字母加密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在经过字符交换,会有上亿亿多种变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