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印记,分子实验有哪些?
包含了生物大分子制备和分析常用技术、蛋白质与核酸的提取与分离、PCR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外源基因转移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改造技术、测序及人工合成技术、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RNA研究技术等.

人睡觉的时候身体都在做什么?
在日本筑波市的国际综合睡眠医学研究所(简称IIIS)崭新的实验室里,一支由国际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正试图弄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睡觉。
生物为什么要睡觉?当你向研究人员提出这个问题时,屡试不爽的是,你会从他们的声音中听出一丝畏怯和沮丧。
从某种程度上说,生物睡眠现象的普遍程度着实令人吃惊:在挣扎求生的匆忙中,在无尽的杀戮、死亡和迁徙中,不计其数的生物都会躺下来,享受一段美妙的长时间睡眠。这看上去实在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这很疯狂,但事情就是这样。”赫尔辛基大学著名的睡眠生物学家塔里娅·波尔卡-海斯卡宁(Tarja Porkka-Heiskanen)说道。如此高风险的习性却是如此普遍和如此持续不懈,这个事实表明,无论睡眠当中发生了什么,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样说,睡眠带来的好处值得让睡眠者一次又一次地甘冒死亡风险,并持续终身。
不过,睡眠究竟能带来何种确切的好处,这个问题仍然充满着神秘,而对很多生物学家来说,这些未知事物让他们痴迷不已。
即使是构造简单的水母,它在被迫保持清醒之后,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休息。
睡眠不足的时候需要补觉,这种需求不仅见于水母和人类,在整个动物界都很普遍。而在试图解开有关睡眠的更大谜题时,这种需求也成为了研究人员的切入点。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想睡觉,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理解睡眠对我们所起作用的关键。
生物学家把这种需求称为“睡眠压力”:熬夜会加重睡眠压力。到了夜晚就感到昏昏欲睡?你当然会如此——保持清醒一整天,你一直在产生睡眠压力!但就像“暗物质”这个词语一样,睡眠压力是我们给某种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所起的名字。你越是想去了解它,它越像是一道谜题:
什么东西会在你清醒时累积,又会在睡觉时消散?是计时器?还是一种每天都会累积并需要被清理掉的微粒?这种藏在大脑某个腔室、等待每晚被清理干净的“时间印记”到底是什么?
“是什么如此重要,让你冒着被天敌吃掉、自己饿肚子和牺牲繁殖机会的风险……你放弃了所有一切,就为了这个?”在IIIS那间阳光充足的办公室里,柳泽正史用另一种说法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睡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针对睡眠压力的生物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
在一些最著名的实验中,一位法国科学家让狗在十多天里一直保持清醒。然后,他从这些狗的大脑中抽取脑液,将其注入得到过充分休息的正常狗的脑部,结果,后者迅速入睡。脑液中也许存在某种成分,它会在睡眠剥夺的过程中累积下来,使得后面那些狗迅速入睡。它就像“睡梦之神”摩尔普斯的帮手,就像按在电灯开关上的手指。研究人员开始了对它的探寻。毫无疑问,这种被上述法国科学家称为“催眠激素”的东西,其特性将揭示为什么动物会睡觉。
20世纪上半叶,其他研究人员开始把电极贴到人类的头皮上,试图窥视睡眠状态下大脑的活动。他们通过脑电图发现,大脑在夜间睡眠时会执行明确的例行程序,而不是停止运行。
随着睡眠者的眼睛闭合、呼吸变得绵长,那种在清醒时紧张、激烈的脑电波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变成浅睡时平缓的长波。大约35-40分钟后,睡眠者的新陈代谢变慢了,呼吸变得均匀,不再轻易醒来。接着,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大脑似乎拨动了一个开关,睡眠者的脑电波再次变得短促:这就是所谓的快速眼动睡眠,我们做梦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在最早研究快速眼动睡眠的人当中,有一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观察眼睑之下眼球的运动,他可以预测婴儿会何时醒来,这个小窍门总能让婴儿的母亲们惊叹不已。)睡眠者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循环,最后,在一轮快速眼动睡眠结束时醒来,头脑里还残留着各种梦中的意象,比如长着翅膀的鱼,或是记不起调子的旋律。
睡眠压力会让这些脑电波发生改变。受试者越是缺觉,其脑电波在慢波睡眠阶段中(即快速眼动睡眠之前的阶段)的波动幅度就越大。在鸟、海豹、猫、仓鼠、海豚等多种动物身上,研究人员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睡眠具有独特的多层次结构,并喜欢在我们的头脑中塞入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你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睡眠并不是某种以节省能量为目的的被动状态,那不妨看看研究人员观察到的这样一种现象:金仓鼠在冬眠过程中会不时醒来,目的就是为了打个盹儿。不管它们从睡眠中得到了什么,那都是冬眠无法给予的。尽管金仓鼠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都在冬眠时放慢了速度,但它们的睡眠压力仍在不断累积。
“我想知道,是什么让这种大脑活动如此重要?”IIIS研究人员卡斯帕·沃格特(Kasper Vogt)说。他指着自己的电脑屏幕,上面展示了小鼠在睡眠状态下的神经元放电数据。“是什么如此重要,让你冒着被天敌吃掉、自己饿肚子和牺牲繁殖机会的风险……你放弃了所有一切,就为了这个?”
寻找催眠激素的过程,并非劳而无功。有一些物质清楚地表明,它们能够引发睡意——包括一种名为腺苷的分子,它似乎会在清醒小鼠大脑的特定区域累积,然后在小鼠睡眠时消散。
研究人员对腺苷兴趣十足,因为让咖啡因发挥作用的,似乎正是腺苷受体。当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时,腺苷就失去了结合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咖啡能帮我们抵抗睡意的原因。不过,针对催眠激素的研究并没有完全解释人体是如何记录睡眠压力的。
举例来说,如果是腺苷让我们从清醒过渡到睡眠,那它又是从何而来?
“没有人知道。”IIIS的腺苷研究人员迈克尔·拉扎勒斯(Michael Lazarus)说。有人说腺苷来自神经元,也有人说它是另一种类型的脑细胞,但学界并未取得共识。无论如何,“它不是为了存储什么”,柳泽正史说。换言之,这些物质似乎并不存储关于睡眠压力的信息,它们只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
诱发睡眠的物质可能源自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威斯康星大学睡眠研究人员奇亚拉·西雷利(Chiara Cirelli)和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认为,既然建立这些连接(或称“突触”)是大脑在我们清醒时所做的事,那么我们睡眠时,大脑也许是在缩减那些不重要的连接,移除某些跟其他记忆并不契合、或者无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记忆或画面。
托诺尼推测说,“睡眠是一种消除记忆的方式,而这种消除对大脑是有益的。”另一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它可以进入很少被用到的突触、并使其遭到破坏,而它发挥这种作用的时机之一就是腺苷水平较高的时候。也许,睡眠就是大脑进行这种清理的生理阶段。
至于其中的原理,尚有很多未解之谜,研究人员正在从其他多个角度,探究睡眠压力和睡眠的奥秘。在IIIS,一支研究团队正在破坏小鼠大脑中一组特定的脑细胞,这个手术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小鼠快要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通过反复摇晃把它们唤醒(这有点像父母被哭闹的婴儿吵醒),这种专门针对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剥夺会导致小鼠产生严重的快速眼动睡眠压力,小鼠需要在下一轮睡眠中把它补回来。但在缺乏这组特定脑细胞的情况下,小鼠即使错过了快速眼动睡眠,也不需要在之后补更长时间的觉。至于小鼠是否会受到影响,这是另一个问题——该团队正在研究快速眼动睡眠会如何影响小鼠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但这个实验表明,就快速眼动睡眠来说,这些细胞或者它们所属的神经回路,也许就是负责记录睡眠压力的主体。
柳泽正史一直对大规模的研究项目很感兴趣,比如对大量蛋白质和细胞受体进行筛查,以观察它们的作用。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个研究项目在20年前让他踏入了睡眠科学领域。他和同事们发现了一种神经递质,将其命名为“食欲素”。之后,他们发现,体内缺乏食欲素的小鼠之所以总是猝倒,是因为它们睡着了。事实证明,嗜睡病患者身上也缺乏食欲素,他们的身体无法产生这种神经递质。这个发现促使科学家对这一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IIIS的一组化学家正在与一家制药公司合作,以探索利用食欲素仿制剂来治疗嗜睡症的可能性。
“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确信,SIK3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如今,柳泽正史与合作者正在开展一项大规模的筛查研究项目,希望找出与睡眠有关的基因。在研究中,每只小鼠都被暴露于一种能够引起基因突变的环境中,并各自配有脑电波传感器。它们蜷缩在木屑堆起的小窝中,在睡眠压力下酣然入睡,同时由仪器记录下脑电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8,000多只小鼠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观察。
当某只小鼠的睡眠行为出现异常时——经常醒来,或是睡得太久——研究人员就会深入研究它的基因组。如果造成异常的潜在原因是基因突变,他们就会对携带突变的小鼠进行生物工程处理,然后研究为什么是这个突变干扰了睡眠。多年来,很多成绩斐然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果蝇等生物身上进行此类研究,并取得了巨大进展。不过,在小鼠身上做实验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像人类一样连接到脑电波扫描仪上(坏处则是,与果蝇相比,小鼠的维护成本非常高)。
几年前,该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只看上去无法摆脱睡眠压力的小鼠。脑电波显示,它过着疲惫不堪的日子,而经过生物工程处理、被赋予其突变基因的其他小鼠也表现出了相同的症状。“与正常小鼠相比,这个突变体在睡眠状态下的高振幅脑电波数量要多一些,它始终处于睡眠剥夺的状态。”柳泽正史说。这个突变发生在一种名为SIK3的基因中,突变体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SIK3蛋白质累积的化学标记就越多。2016年,研究人员把他们关于SIK3突变体以及另一种睡眠突变体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尽管尚不完全清楚SIK3与睡眠之间的关系,但发现化学标记在这种酶上面累积,已经让研究人员兴奋不已。“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确信,SIK3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柳泽正史说。
随着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睡眠的神秘世界,这些研究发现犹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为他们照亮了道路。但这些发现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如何能拼凑出一幅更大的图景,目前还不清楚。
研究人员相信终有拨云见日的一天,也许不是明年,也不是后年,但终会有那么一天,而且可能比你想象得更早。在IIIS办公楼里,小鼠在一排排的塑料箱中做着自己的事,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它们的大脑中藏着一个关于睡眠的秘密,这个秘密也藏在所有生物身上。
翻译:何无鱼
来源:The Atlantic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孟德尔遗传母性影响与表观遗传有何不同?
孟德尔遗传只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是细胞核遗传.母性影响是指卵细胞中有线粒体,线粒体中有DNA,是细胞质遗传,也叫线粒体遗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基因组印记,母体效应,基因沉默(gesilencin,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等
印迹法Southernblot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具体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形成双链,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的。由于核酸分子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综合凝胶电泳和核酸内切限制酶分析的结果,便可绘制出DNA分子的限制图谱。但为了进一步构建出DNA分子的遗传图,或进行目的基因序列的测定以满足基因克隆的特殊要求,还必须掌握DNA分子中基因编码区的大小和位置。有关这类数据资料可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获得。步骤 1.琼脂糖电泳 (1)取一定量的待测DNA样品,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的量根据样品的种类及实验目的的不同而异,对于克隆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取0.1-0.5μg即可;而对于鉴定基因组DNA中的单拷贝基因序列,则需要10~20μg;当采用寡核苷酸探针或探针的比放射性活性较低时,则需要30~50μg。 (2)酶切完毕,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3)电泳结束后,EB染色,长波紫外线下观察电泳结果及照相。 2.印迹转移 (1)切胶并作标记(左下角切除),以便于定位,然后将凝胶置于一容器中。 (2)将凝胶浸泡于适量的变性液中,室温下放置1h使之变性,不间断地轻轻摇动。 (3)将凝胶用去离子水漂洗1次,然后浸泡于适量的中和液中30min,不间断地轻轻摇动。更换中和液,继续浸泡15min。 (4)将滤纸,硝酸纤维素膜NC膜(以下简称NC膜)剪成与胶同样大小,NC膜浸入转移buffer中平衡30min。 (5)按右图操作:逐层铺平,各层之间勿留有气泡和皱折。 (6)虹吸转移12-16h。 3.固定DNA (1)取出转移后的NC膜,用滤纸吸干NC膜,NC膜光面朝上平铺于变性液中变性5min。 (2)用相同的方法将NC膜平铺在中性液上,中和两遍,每遍5min。 (3)将膜夹在两张干燥滤纸间,80℃烘烤1-2h。 4.预杂交 (1)将膜浸入5×SSC中2min,将膜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 (2)将预杂交液事先在65℃预热,然后将10ml预杂交液加入袋中,封口。 (3)65℃预杂交1h以上,不时摇动。 5.杂交 (1)取出杂交袋,剪去一角去除杂交液后,加入5ml杂交液及5μl变性探针,排除气泡后封口。 (2)将杂交袋放入65℃水中杂交过夜。 6.按下列条件洗膜 2×SSC,0.1%SDS50ml室温5min/2次 0.1×SSC,0.1%SDS50ml65℃15min/2次 7.免疫酶联检测 (1)偶联反应 ①用中和液洗膜2min,室温。 ②用封闭液50ml洗膜30min,室温,轻摇。 ③用中和液将稀释抗体-Dig–Ap至750mU/ml,将膜封入杂交袋,加入5ml稀释抗体轻摇50min。 ④用中和液50ml洗膜,10min×2次,室温,轻摇,除去未结合的抗体。 (2)显色反应 ①用平衡液20ml平衡膜2min。 ②将膜装入杂交袋中,加入5ml显色液,避光30min左右,当出现颜色时不要晃动。 ③用TE洗膜终止反应。 ④80℃烤干。应用遗传病诊断,DNA图谱分析,检测样品中的DNA及其含量,PCR产物分析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章鱼可能不是地球的生物?
这个说法虽然尚无定论,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源于章鱼身上有着太多的出人意料的怪事,这些怪事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奇特的身体构造,惊人的“智商”,奇特的DNA进化,迷雾重重的传说。
章鱼奇特的身体构造章鱼属于软体动物,章鱼科是个大家族,共有26属252种以上的软体种类。章鱼外貌奇特,身子小眼睛大,腕足长。章鱼有八个爪子(腕足),所以又被称为八爪鱼。这些爪子伸缩自如,有长有短。一般小章鱼腕足长度在十几厘米到50厘米之间,大章鱼体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50kg;世界上最大的章鱼记录,是一只周长9.1米,重达272公斤的太平洋巨型章鱼。
章鱼的奇特之处不光在其外形,而是内部构造。章鱼身体很强大,拥有3颗心脏两个记忆系统,被人们俗称“三心二意”,此“意”应为彼“忆”。三颗心脏有两颗给腮供血,1颗为全身供血;记忆系统一个在大脑,另一个与吸盘相连。章鱼被称为海洋中的最强大脑,因为其有9个大脑和高达5亿个神经元。
章鱼的1个主脑在头部,另外8个次脑在腕足上,每根腕足一个大脑。神经元主脑占40%,次脑占60%。也就是说,章鱼除了头部有一个大脑,在每条腕足上都有一个大脑,因此每条腕足都能够自主决定怎么做。
由此,人们观测到了章鱼很多奇妙的动作,如逃跑时会用两条腕足“跑”路,其余的腕足蜷缩起来,就像人倒背着手一样。有人惊异地说:这不会是学人走路吧?章鱼还有变色的本领,可以随意将身体变成环境差不多的颜色,将自己伪装起来以捕食猎物和躲避敌人,当受到攻击时,还会变成吓人的样子以吓退敌人。
具有逻辑思维的“智商”或许是章鱼这些大脑和神经的丰富作用,人们认为章鱼有很高“智商”,甚至逻辑思维。比如将章鱼装入一个玻璃瓶中,拧紧盖子,这只章鱼会摸索试探一会后,就能够用腕足吸紧瓶盖,顺着盖子螺纹将其拧松逃脱。
水族馆里的章鱼们常常逃出自己的水箱,进入别的水箱偷吃鱼虾,在被人们发现之前偷偷溜回自己的老巢;还有人发现过有的章鱼会使用“武器”,它们会将僧帽水母有毒的触手扯下放在吸盘上,挥洒自如就像挥舞着一把利剑,抵御和进攻敌人。
新西兰流传着章鱼逃亡的故事。一只在水族馆呆腻了的章鱼,有一天它想回阔别许久的大海,于是寻找出逃之路,很快它找到了排水口,穿越了50米长管,成功“越狱”返回了老家。
章鱼的隐身术也非常厉害,它们不但会随着环境变换身体颜色,还能够将自己身体模仿变成各种样子,如有一种章鱼遇到危险,会将6条腕足蜷缩抱着身子变成一个椰子样,用两只留下的腕足偷偷向后溜走。
由此,一些科学家认为,章鱼可能有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智商。法国生物学家吉姆·科斯格罗夫就曾经说过,章鱼能够表现出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很可能拥有一定抽象思考的能力。
DNA进化过程的未解之谜章鱼的基因很复杂,身子比人类还要复杂。人类基因有21000个不同的编码基因,章鱼却有33638个蛋白质编码,比人类多了13000个。这种基因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已知的所有动物。
而且章鱼在进化过程中还有一种神秘特别的机制,就是牺牲DNA的进化来换取更多的RNA编辑。何谓RNA?RNA就是核糖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RNA有三种,分别起着各种作用。即mRNA的任务就是依据DNA序列转录而成的蛋白质合成模板;tRMA是mRNA上遗传密码的识别者和氨基酸转运者;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部分,是蛋白质合成的机械。
理论有些枯燥晦涩,简单来说,DNA是一种基因指令蓝图,RNA则充当了翻译的作用,帮助DNA执行指令,所以按照常理,RNA应该会原封不动地执行DNA的指令,编译出物质活动的基础——蛋白质。这应该是基因表达的基本法则。
但章鱼的RNA却会自作主张,通常不听从DNA的指令,而是任性的自我编辑60%左右的遗传信息,这种“即兴发挥”有时候并不是DNA想要的蛋白,但却让章鱼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但有得就有失,副作用就是导致了近40%的基因隔离,DNA进化就十分缓慢,由此章鱼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它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家们还没有解开这个谜。
离奇的传说自古以来,章鱼就有着一些离奇的传说。在科幻小说先驱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里,把章鱼描述成为巨大的海怪。尼摩船长率领他的船员们在前往北极途中,“鹦鹉螺号”潜艇被巨型章鱼腕足缠住了螺旋桨,被迫浮出水面,巨大的章鱼舞动着触须袭击船员和潜艇。尼摩船长带领船员们,用斧头和刀叉与巨型章鱼展开了血战,最后用牺牲一人重伤数人的代价,打败了章鱼脱离了险境。
现实中,也流传着不少章鱼的传说。在挪威一带,就一直有“北海巨妖”的传说,这种怪物有巨大的身躯和令人恐怖的外表,当它浮上水面时,就像一个小岛。这种怪物可以缠住最大的战舰(古代),甚至可以把战舰掀翻拖沉。
1802年,法国软体动物学家埃尔·德蒙福特,在描述软体动物的百科全书《软体动物普通与特殊的自然历史》中,就描述了两种巨大章鱼的存在,他甚至提出1782年10艘英国战舰的神秘消失,就是遇到这种章鱼的袭击。
不过,他的这种说法被证实是荒谬的,因为英国人都清楚知道这些战舰是怎么回事,由此德蒙福特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后半生穷困潦倒,到死也没有恢复。这个例子告诫名人们说话不要信口开河,否则很可能成为放出话的奴隶,害人害己。
现代章鱼的传说也还有很多,如上世纪在美洲沿海一带常有怪物尸体被冲上海岸,有些人研究认为可能不是地球生物,甚至把这种生物叫做“史密斯人”。佛罗里达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约瑟夫教授撰写的一篇文章,名为《被发现的怪物》,里面声称通过认真观察“史密斯人”身上取下的样品后,得到了惊人结论,这种生物体可能是一个“吃人的怪物”。
其实当时许多研究将所谓“史密斯人”指向鲸鱼的鲸脂,但约瑟夫教授认为,海洋怪物实际上是一只巨型章鱼。当然,到现在为止,到底是鲸脂还是巨型章鱼,依然在争论着。
那么章鱼到底是外星生物吗?由于章鱼有上述各种奇葩特点,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章鱼不是地球生物,而是外星来的物种。尤其是其基因的复杂性,在地球物种中是一个奇迹。那么章鱼到底是外来生物吗?
的确有一些科学家有这么个估计,比如2018年,30多位科学家合作撰写了一篇叫《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起因》的论文,发表在《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的期刊上,里面就指出,章鱼很可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生物。
文章推测,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一颗携带着大量细胞有机体的彗星被地球引力俘获,撞击地球后引发了一轮生物大爆发,章鱼的祖先就是那个时候来到地球的。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天外来客也不会仅仅就是章鱼的祖先吧,其余的还有哪些呢?
而且我们人类和其他的亿万生物物种又是咋来的呢?是不是也是天外来客,只是与章鱼不是一路来的吗?又或者人类等物种就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生命吗?这一切都还是一个谜,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合理推测,科学界对此争议还很大,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这只是生命起源的一个猜测,与所谓外星人毫无瓜葛。因为对于地球生命到底是土生土长的演化出来,还是天外来客带来的种子,一直以来都尚无定论。但物种进化已经是全世界科学界的共识,并且得到了无数证据的支撑。
章鱼“智商”真的很高吗?人们为了弄清楚动物是不是有自我意识,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镜子实验。简单地说就是让动物照镜子,仔细观察它们知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是自己。我们通常认为很聪明的狗和猫,都没有通过镜子实验,只有为数极少的动物,如黑猩猩、倭黑猩猩、苏门答腊猩猩、海豚、喜鹊、蚂蚁、虎鲸、等动物通过了测试。
事实上,人们认为很聪明的大猩猩和章鱼都没有通过测试。没有通过镜子实验说明没有自我意识,而没有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逻辑思维,更谈不上“智商”。尽管这种方法在科学界也还有许多争议,但迄今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了解这些动物的智力。
不管这个章鱼是不是外星物种,或者说有多么高的“智商”,但请大家注意,我对这个“智商”一直打引号。因为章鱼不管如何聪明,不管怎么学人类“背着手”走路,都逃脱不了被人类主宰的命运。狗还能成为警犬,为人类破案,而章鱼只能成为人们的美食。
什么烤章鱼、油炸章鱼、醋溜章鱼、红烧章鱼、白切章鱼、葱拌章鱼、肉炖章鱼、卤水章鱼、葱姜炒章鱼等等,说也说不完。不过奉劝各位还是不要像上图那样生吞活吃,据说韩国就有一位妙龄女子这样吃章鱼窒息而亡,有人据此认为章鱼很聪明,为了自卫用腕足封住了吃它美女的气道,活活把她憋死了。
但不管怎样,不必把这种生物形容得太神秘太厉害,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是老大。
我的这些看法你同意吗?欢迎讨论。如喜欢我的文章,就请支持关注点赞吧,谢谢哈。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