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与神对话是一本什么书?
《与神对话》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5月出版发行,作者是(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提出了各种关于生活的真知灼见,以及教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的理念。

本书以“我”和虚构的“神”展开对话的形式出现,沃尔什很巧妙地安排“我”提出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并通过“神”来予以回答。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各种关于生活的真知灼见,以及教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的理念,比如爱和恐惧是所有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痛苦是错误思想的结果,是你自己创造了这经验等等。在本书中,沃尔什以不容辩驳的逻辑和通俗易懂的文笔讲述了他所理解的神学、哲学和心理学,对读者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为什么要沟通?
一般沟通有四大目标:被接收、被理解、被接受、使对方采取行动。这四个方面全部达到了才算一个成功的沟通。
我们经常讲,三思而后行,永远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慢3秒。烦恼别人也是“说话不过大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然要实地躬行才能达到目标。
沟通之前先考虑5个方面:原因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语气风格。
要想让沟通完美,就得改变以前的随意而为、冥行妄作。步骤一:写下目的;步骤二:收集信息;步骤三:把信息分类;步骤四:决定顺序;步骤五:制作大纲;步骤六:撰写初稿;步骤七:编辑初稿和完稿。
要知道,新东方每位老师讲课都是要完成逐字稿的,每分钟你能说150个字,一节课50分钟就是7500字。连着两节课就是15000字。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
每个人在面对沟通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很迷茫,甚至胆怯。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意识到沟通的问题,小时候疑惑“妈妈为什么不理我?”,开始注意妈妈生气时的语气和表情,长大了开始为朋友恋人之间的沟通烦恼,工作了之后又开始为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头疼。
但是我们还必须要意识到一点的就是没有天生的沟通天才!《吐槽大会》大火的时候,李诞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有记者问“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剧本?”他的回答很简单:“练啊!”
《沟通圣经》就是这样一本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方位提高沟通能力的一本书。
作者尼基·斯坦顿,沟通专家,研究的范围主要是领导管理、非语言沟通、团队沟通、演讲、写作等方面,一直在做的是沟通技巧提高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不光是“纸上谈兵”,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在“沟通技巧”、“商务沟通”方面造诣颇深,毕业生和想要在沟通方面提高的普通人都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提高。
《沟通圣经》很详细,详细到打商务电话这样的小事,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要注意的细节,而且都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前四章主要是从宏观方面谈到沟通要素,听、说的技巧,还有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接下来细分到很多方面,比如打电话、面对面谈话、面试求职、团队沟通、主持会议、演讲、撰写英文书信和报告等具体的情境之下的问题,基本达到了包打天下的地步。甚至还细心地讲到了沟通中不可避免的视觉辅助工具和视觉沟通这两个方面。更有读了豁然开朗大有裨益的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方面的技巧指南。
《沟通圣经》最大的特色是不光告诉你在不同的情境下,该怎么做合适,更重要的是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更经常对你的思维有建议,很多问题不单单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你并不孤单”这句话经常能够看到。更有自我检查、练习和作业几个模块,更好地督促学习。
讲电话的时候要简短、清晰、缓慢、礼貌、随机应变和留下好印象六个原则,打电话、接电话都是要准备好纸和笔的,还有行事历。而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如果是要通过打电话来收集信息,越详细越好,不要说:“你们那边有没有人刚好对结婚有所了解······”最好说:“我想要江苏省过去六个月的结婚统计数字,你能帮上忙吗?”注意语气要礼貌。如果对方可以帮忙,再把问题问详细一点。比如“能不能告诉我,女性25岁之前结婚的人数大概是多少呢?”
还有面谈。如果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很多面谈有时候我们聊着聊着都忘了刚开始到底是为了什么开始的,或者说了太多没用的东西,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说明面谈真的是需要认真对待了,不然太浪费时间精力了。所以就需要我们在面谈之前做好准备,记住面谈的原因和目的、分析面谈的对象和场合、决定如何开场、内容如何表露、如何问问题、处理后续结果、评估此次面谈以激励下次。谋定而后动。而且书中有一套非常详细的“找出事实”流程,按着流程走一遍,就明白面谈技巧的重要性了。如果想知道自己真实的表现,书中还提供了一套面谈技巧评估表,认真找一个人来帮你做一次,激励自己。
这本书最为称赞的就是关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方面,绝对堪称专业!而且实用性非常强!
“就像一开始学脚踏车的时候往往很痛苦,但是现在你一点也不记得骑脚踏车是什么感觉了。有效率地阅读也一样,一开始很难,但是最后结果是值得的。”求职面试是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问题。紧张也是被“审问”当中不可避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我们做了充分了准备,重复面试流程,就会发现紧张度会有非常大的缓解。孙武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要应聘的公司有清晰的了解,这个大多数人能做到,但是能否对自己有清晰的了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嘛。面对自己的缺点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不承认也就无法取得进步。诚实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有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们都喜欢给自己身上贴各种各样的美好的标签,但是面试官恐怕对这一套已经心生厌恶了,所以具体的例子是对塑造自己的形象作用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我以前对自己的时间不重视,现在我会把自己的时间以半个小时为维度,督促自己更好地使用时间。这样的生活不光是让我觉得很充实,更是有组织性、纪律感。”对于求职,“把对方需要的信息以对方想要的形式交给对方,也把你想包含进去的个人相关资料写进去。尽可能把信息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最重要的就是,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不管是《沟通的艺术》还是《沟通圣经》,这两本书都十分默契地把自我认知放在第一位。
工作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而要工作当然要求职。每次面对求职我们要面临的都是庞杂的信息,迷乱的广告,自然会有点晕菜。“这个过程虽然辛苦,其实也可以很有趣,因为这时你要像侦探一样,通过线索找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对方想要什么样的人。”
求职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去找雇主想要什么样的人、缺什么样的职位,而是先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怎样的工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这个顺序搞反了,总是迫切地看见工作就想上,但是那些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在给毕业生年轻人经验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越早做好职业规划越好,不要一毕业就迷茫然后随便找一份工作。现在网上太多呼声在说“先就业再择业”,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第一份工作太过重要,它往往决定了你以后的工作发展方向。20岁到30岁我们的每一步都会改变以后的人生轨迹,必须得慎之又慎。
5个问题先问自己
1. 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2、你有哪些特别的喜好和厌恶?
3、什么样的事情让你担心?
4、你喜欢在哪里工作?
5、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更重要的是,不要给自己人生设限!没有人规定读工科的不能去做媒体的工作,没有人规定你毕业之后只能从事本专业方面的工作。
接下来就是关于工作的一系列问题,是喜欢户外还是室内,是喜欢担责任还是只喜欢做事情,是喜欢创意还是实际,是喜欢有人监督还是灵活,是喜欢跟人交谈打交道还是做独行侠,在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你更关注哪个?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千万不要逃避!这个时候必须自己独立思考,结合自己以前的经验,听从内心,不要迷茫。你的未来必须自己做主。
但同时也要注意,思考自己手中的筹码,有多大本事揽多大的活。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更不要妄自菲薄,唯唯诺诺,自然不会有人欣赏你。
接下来自然就是查找职缺。网络自然是我们现在最先考虑的方式,不过还是不要小瞧朋友圈的重要性,这不是“走后门”,而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招聘广告传达出来的招聘信息完全不一样,必须要有敏锐的触角感觉到广告的“言外之意”。这个其实很简单,去从网上查找两份完全不同的公司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然后挑选适合自己的公司。
一页履历表往往是大部分求职者的最先选择,总是觉得这样干练能给雇主留下深刻的印象。《沟通圣经》鼓励最好用两张纸,一张是简历,另一张则是履历标题页,履历标题页上面包括想要应聘的职位,论述简历上的信息,阐明应聘的原因,“为什么觉得自己有资格和能力担任该职务”。而且我们大都知道应聘的时候不会给自己只是单单一个机会,我们都知道多应聘几个找到最合适的,这样的话只需要改变相应的应聘公司的履历标题页就行了。
在求职应聘表的“其他相关信息”这一栏我们大多数人一般都觉得不重要,都会去选择不填或者“无”。但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举动。一方面空白会给雇主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如果最后到达雇主手里的就是两张表格,其中一个写了一些哪怕是简短的东西,但另一张一点都没写。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雇主,你会选择哪个人呢?
沟通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样难。重点在于能否抓住其中的规律,其实深入探究这本书,无非听说读写,无非认真思考一下沟通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多运用同理心,多多练习。“要知道,我们时时都在沟通。也就是说,不使用语言,不代表沟通就不存在。”从各个方面去磨练和塑造自己,改变自己心中对沟通的迟疑、畏惧和随意妄为,充分享受到沟通的力量,自然会更上一层楼,生活的乐趣也是自在其中。
相比英国沟通教材级书籍《沟通圣经》,美国的《沟通的艺术》更偏重的是亲密关系。上面我们也看到了,《沟通圣经》旨在我们日常沟通和商务沟通的两大方面,还额外地增加了阅读速度和效率两个板块。所以在购买的时候也要按需要购买。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两本书都应该必备的吧?而且还得经常翻看吧?
跟异性同事有没有发生过尴尬的事情?
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职场人士,对于这个问题,真的是话想要说说:
01 尴尬的事,确实是有的,而且还是巨尴尬的那种尴尬就算了,赶紧回归正常才是王道。
那是有一次打算第二天去外面做兼职,因为自身的工作单位和住址都比较远,另外一个已婚男同事晚上加夜班,晚上要回家,在市区。这位男同事知道我是自己一个人,又是刚刚来这个城市工作不久。
知道我第二天的安排后,他特意问我要不要晚上送我出去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起去做兼职。
当时考虑很多,但是第二天的兼职时间比较早,这里住得远,晚上不出去住的话,肯定赶不上第二天的兼职。
但是去的话,又怕被误会,毕竟单位没什么人知道我在外面做兼职,如果还知道我半夜坐男同事的车出去市区,那就啥也说不清楚了。
思前想后,我还是上了车,出去了。这位很绅士的男同事帮忙去问了几个准备兼职附近的酒店,但是太晚了都没有空房了,只能继续找,后面找了一个酒店,他给我开了房间付了钱。
还认认真真里里外外地细致检查了各个角角落落有没有什么问题。
就在他检查房间的几分钟里,他时不时看着我,我当时确实有些脸红了,因为一个女孩子和一个已婚男人在房间,不过门是开着的。检查完没几分钟,我说没什么问题你就赶紧回去陪家人吧,真的很感谢,耽搁你很长时间了了。
然后男同事就回去了,第二天还很关心问我睡得舒不舒服。
02 尴尬不可怕,越界才尴尬。有些事,只要双方注意好分寸就可以了,一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身正不怕影子斜。
03 尴尬时,多注意巧妙化解。
可以开开玩笑,做做什么小动作,或者转移话题都可以。别傻愣愣地干磴着就好。
与人相处,总免不了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分寸,巧妙化解尴尬,便是职场的智慧。
欢迎请关注我【壹味青年】,一位很独立爱自由的90后职场爆文作者,私信口诀:2019我要加速成长。即可免费赠送10套实战经验的自媒体写作找素材的好方法,让我们在职场一起加速成长,早点实现心中的小目标。关注我,我们一起加速成长。为什么对非QQ好友会话显示加对方为好友才可发送会话消息?
1、qq会话提示说你需要加对方为好友,才能给对方发送会话消息,这说明对方设置了“不接受任何临时会话消息”,并且设置了“添加好友的验证方式”。
2、对方不这么做,任何人都可以给他发消息,那么可能会受到骚扰。通过设置以上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被骚扰。
3、对方设置的验证方式有以下几种:3.1需要验证信息3.2需要正确回答问题3.3需要回答问题并且由对方确认4、要给对方发送消息的解决办法是:先添加对方为好友,等对方验证通过,并加你为好友之后,才可以互相发送消息。注:既然不适合,你们放在高质量的回答列表是什么意思?
庄子的秋水传递了什么信息和含义?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仅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