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应用题100道,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混合看图列式怎样讲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马上要面临年终期末统测了。很多老师在紧锣密鼓的复习,家长也在家里督促孩子在最后的阶段查漏补缺。一年级里有一种必考得题型就是题主所问的看图列式计算。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所以这种题老师和家长把这部分内容看的很重。现在我把我总结的关于列式计算的各种类型分享给大家。

看图列式分为:加法(单一的加法和连加)、减法(单一的减法和连减)加减混合这么三大种形式,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加法1.有明显标识的。对就是那个大括号,并且在大括号那里有个“?”。这样的题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那么合起来就是用加法。
大括号那个部位有“?”,表示这两部分合起来,那么写成加法算式就是:2+6=8(只)或者6+2=8(只)
这个道题题和上面的思路一样,也是大括号那里有“?”,不过这是三部分合起来,写成连加形式即可。2+4+3=9(人)
看到这种题了没有,大括号没有下面,有的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这时要强调不管大括号在哪里,画在上或者下,或者左或者右,只要大括号那里有“?”那么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呢?也就是求和用加法就对了。
2.这种题型就是没有大括号,没有虚线或者斜线呀,啥都没有。也是用加法。如果一个空就写4+6=10或者6+4=10任意一个。像上面一个就把两个算式都写上。
像这样的除了写两加法,还必须写相应的加减法:10_6=4和10_4=6
减法1.也是有明显标识的。对,就是那个大括号,大括号那里有数字,这次“?”在图中某一部分那里。这是知道总数是多少,知道其中一部分是多少,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妥妥的用减法。总数减去一部分等于所求的那部分。看上图,大括号表示总数,总数是10,其中一部分是5,另一部分画着“?”就是所求的部分。10_5=5
2.题目中有虚线或者斜线,或者实物图中有“拿走”“飞走”“吃掉”等等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的看图列式计算。提示学生是从总数里去掉,很多孩子容易写成剩下的部分减去拿走的部分。上图所示,总数是10只,走了4只,又走个了3只,这时还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
10_3_4=3(只)都是这样的方法。
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分析的过程同上同上面的,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下。这是两幅图。一图飞走了两只天鹅,注意提示是在总数8里飞走了2只,所以是8_2而不是学生们写的6_2。第二图又飞来3只,在加上3。所以列式为8_2+3=9(只)。提示孩子们看清题。数对人数。原来有9人,下车4人,上车5人。列式为:9_4+5=10(人)
其实这个题有点难度。会有人写错。正确的应该是10_2+5=13。
下面在发一些看图列式的计算题分享给大家。
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留言。
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
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是在学了加减法以后的实际应用,并且已经懂得求和和求差的方法,所以为了提高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就必须熟练掌握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知道什么,还缺少什么,经过多次训练以后,就能可以提高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的能力了.
孩子一年级学习也不错?
针对孩子的粗心马虎,大多数家长在分析原因时会出现的几点误区,请您注意:
一、父母主观认为孩子就是学习不认真: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不是他们学习不认真,可能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有些薄弱,比如视觉专注力能力、听觉专注力能力等,因为视知觉和听知觉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父母过多关注学习,忽视生活习惯:你家宝贝可能不仅仅只是学习上的粗心,平时生活中也是个丢三落四、容易半途而废、做事情缺乏条理的宝贝,因为学习上的细心习惯不只是单一出现的,往往和生活习惯分不开的。
三、父母任意使用不合适的惩罚方法:您是不是采取过这样子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比如抄10遍,每天多做100道口算题来改正孩子的粗心呢。这样子单调的重复,孩子往往都是不走心的,很可能造成孩子厌烦学习。
父母常常认为这道题你做错了,罚你抄写50遍你总该会了,其实并没有,我们就要通过“粗心”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家长知道原因后进行正确引导,就会改善孩子粗心马虎的习惯。
一、知识掌握方面
问题:针对于简单不该出错的题目或者是孩子认为自己原本会做的题目,但考试的时候还是做错了
方法: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是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程度不熟练或者孩子对多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知识点还是模糊不清楚。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做题,通过一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可以加强孩子做题的熟练度;做完题之后让孩子给你讲解题目,如果孩子题目讲的非常清楚就可以,这样子也可以让孩子更加清楚地梳理知识点和发现问题点。
二、学习能力方面
问题:你家孩子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是不是出现“b”“d”不分的情况或者是学习汉字的时候出现“浇”“烧”等形近字的错误使用情况,可能宝贝的视觉专注力和分辨能力有些薄弱,无论你怎么给他讲解总是弄混淆,这可能是孩子学习能力方面有些欠缺。
方法: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小游戏慢慢加强孩子视觉专注力和分辨能力,例如:“盯住扑克牌”、“找相同不同”、“圈字母数字”等小游戏;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能力辅导中心来进行加强训练。
三、学习习惯方面
问题1:孩子做题时把题目里的关键词看错以及丢掉,导致审题出现错误
方法:审题是个很重要的环节,一旦理解题意出现问题,这道题就会失分,所以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审题习惯,建议您使用“关键词标注法”,就是说把题目中关键词进行画横线或者圆圈进行标注,让其更显眼更容易发现。例如:“下面的答案中不正确的是哪个?”其中的“不”就是关键词,用铅笔把“不”字圈起来,回答的时候就会一眼看到题意;审题的时候需要慢慢看题,不要着急看一遍就开始回答,审题一般建议2-3遍理解题意后再答题。
问题2:做题步骤不清楚,出现跳跃式写步骤;做题过程不打草稿、不检查、不做验算
方法:孩子为了减少麻烦,做题的时候总会省去一些步骤,其实在省去步骤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错误,建议孩子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地写清楚,再去做验算的时候也会很容易发现错误;各位家长请您一定要慢慢培养孩子做题过程中演算要工整、演算打草稿、题后做验算、认真整体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子长久锻炼会很好的避免孩子粗心马虎。
四、生活习惯方面
问题:“妈妈,我的作业本子忘带了,你给我送过来”,“妈妈,我的那个带拉链的裤子放在哪里了,我找不到了”......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生活习惯上总是很乱。
方法: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孩子仅此一次这样子的情况,之后和孩子沟通并告知他:“以后再出现忘带书本的情况,妈妈不会再给你送,因为这件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没有把书包收拾好,自己要去承担这个结果,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件事情”。后期孩子的书包、房间、玩具都要让他慢慢学会去整理和归纳,慢慢地培养孩子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五、家庭环境方面
问题:在孩子学习或者做事情的时候,各位家长总是不停地说:“你快点写、你快点做,你快点......”,父母着急的时候可能还会打骂孩子。
方法:父母不停催促会导致孩子马虎的习惯,因为孩子认为尽快完成妈妈的任务就可以了,不管对与错,所以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提前沟通好完成时间(可以参考我的一篇“你家神兽作业写完了吗?一套解决方案送给您,重在培养”文章中的方法);父母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需要耐心和温和的沟通,因为打骂时的孩子根本不会认真地学习,这样子只会加重孩子粗心马虎。
应用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应用,但是如果让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了数学知识之后,拿到社会上去应用的话,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应用,或者根本就在社会上找不到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就要虚拟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来解决,这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谓的应用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方法。
首先我们看一下一年级最早出现的这些应用题,或者说计算题更确切一些,这些问题每一个题中都包含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取是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的,孩子不仅仅需要理解一些数学之间的算理关系,还应当理解一些实物和数学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最初的应用题原型。
随着孩子学习的深入,随着孩子学习汉字的深入,许多题目,孩子已经能够自己读一些题,并且接触一些汉字来完成了,这就慢慢过渡到我们解决实际应用题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仍然是需要一些注意力吸引方面的图画来帮助孩子的注意力和自己的分析理解。
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老师或者家长放弃了对孩子,让他自己去描述题目中所包含内容的话,那么孩子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很容易就把数量关系和一些实际解决的问题分离,对于孩子解决应用题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说在这一阶段的关键仍然是孩子自己表述应用题的内容,表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孩子随着自己语文汉字知识的增多,自己阅读能力的增强,自己数学知识的增加,数理关系的总结都得到相应提升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应用题已经发展到了完全由汉字来组成。
在这一个过程中,很多孩子的出错率是非常高的,主要源于有些汉字所代表的含义,离孩子的实际太远。而且还包含了一些推理,比如说上面的第二题涉及到了8月份,孩子首先应当确定的是8月有多少天。这样一系列隐含的条件,让孩子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
在第三个应用题解决阶段,孩子需要抽象的是找出应用题所存在的隐藏的条件或隐藏的问题,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它还原成线段来表示解决,来梳理他们之间的数理关系。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怎么才能学好?
很多家长提到孩子语文、外语成绩不好,通常只会觉得孩子读的不够、背的不够,只要再加把劲多用点功,一定可以提升。
可一旦发现孩子数学不好,家长就很容易着急,总觉得数学比较考验方法和技巧,如果孩子不开窍,怎么努力都学不明白!还有不少家长甚至觉得,女孩子都比较擅长语文等学科,男孩子总是更擅长数学不喜欢阅读写作。实际上,学习从来不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也不完全依赖于方法和技巧,而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只要孩子的大脑能够得到锻炼和开发,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够学好数学,同理也能够学好其他知识。注意力&执行功能与算数能力的关系研究显示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的好坏,可以预测儿童早期的算数能力(Swanson, 2006)。
纵贯性研究调查小学一、三和五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和认知转换的表现,结果发现在小学一年级时,认知转换能力越好的人 ,其算数的表现也较佳 ;三年级后两者的相关性有所减弱 (Mazzocco & Kover, 2007 )。
这两个结果反映出,儿童在学龄早期的执行功能好坏对数学方面的学习存在一定影响。
另外一个研究也发现,当孩子对数学题目的理解能力都大致相同时 ,执行功能越好的人,越可能有较佳的乘法解题能力(Agostino, Johnson, & Pascual-Leone, 2010 )。
尤其针对乘法难度较高的题型,持续更新讯息的效能越佳,学生越能整合与问题相关的讯息,并更新与问题不相干的讯息,因此算数的表现也会越好。
另外,当儿童的专注力越高且工作记忆的广度越大,越能够有效统整题目中的不同线索,其乘法的解题能力也会越好。
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的强弱,和学业成绩有关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在阅读和算术技巧方面也更弱。更为具体来讲,在灵活性、速度和双手灵巧度测试中成绩较差的1-3年级学生,阅读和算术测试分数也更低。相反,在运动能力测试上得分高的孩子,阅读和算术成绩也普遍较高。而边学数学边进行全身运动,可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又一项于2016年的研究发现,对于6-8岁的男孩来说,运动量越小、坐着的时间越长,阅读和算术成绩比同龄人更差些。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01 锻炼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强大,与其它部位连接更为紧密,让大脑整体的神经元网络更为发达,孩子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自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孩子的数学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也会越发强大。锻炼大脑我们可以选择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制定不同侧重点的训练方案,多点位训练结合更是能够帮助孩子得到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提升。参与脑电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问题、能力来合理设置,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确保孩子高效执行、有效提升。02 尽量保证孩子的运动时间其实现在的孩子运动时间和以前相比大大减少了,一是学习任务变多变重,一个是社会发展的因素
不像我们小时候出门就可以呼朋引伴,随时玩耍。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运动。
运动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有助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提升注意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每天至少应该要保证30分钟左右的专属运动时间,可以下楼打篮球踢毽子,如果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参与互动,或者给孩子找一些固定的小伙伴一起运动则更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