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u是什么意思,普通话里为什么没有tiuboushongfaifao这些音节?
虽然语言丢失部分音节是社会集体的选择,但语言学将尝试解释产生机制。此问题可以表述成音节为何有羡余现象。

语言的功能主要在传递信息,而使用人群对语言规范了解得参差不齐,因此语言的形态并非十分精确。在语境中,一些语言成分本应避免但仍被使用的现象,就叫羡余现象。
羡余现象广泛存在于音节、词汇、句群等语言结构。我们以简单的例子说明。
譬如“凯旋归来”、“共同协商”两个词组,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因为“凯旋”、“协商”本来就分别具备胜利归来、一起商量的含义,这时“归来”、“共同”两个词就多余了:这是词汇的羡余。又如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类似滚秃噜皮的“废话文学”,在正式文体中非被批为病句、句式冗余不可,这是句群的羡余。
而在音节中,羡余现象也非常有趣。因为比起词汇、句群而言,音节产生羡余的动机通常不是个人创造,而是社会的集体选择,且一般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定型。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普通话里常见的羡余音节及其成因。
分析羡余现象所需的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节请读者先了解少许接下来将要使用的音韵学概念。
下文注音系统若无特殊说明,使用汉语拼音;双斜杠中间是国际音标。粤语使用粤拼,吴语使用吴协拼音,闽南语使用改良国语字,中古汉语拟音使用polyhydron式拼音。
声母、韵母、声调: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概念相似。
韵母可进一步划分为韵头(介音)、韵腹及韵尾。普通话音节可能具有或不具有声母、介音或韵尾,但一定要有韵腹。
•韵腹是音节中最响亮的元音,普通话有a、o、e、ê(ie、üe中的“e”)、i、u、ü、i(zhi、ci等中的“i”)等八个韵腹。
•介音是响元音和声母间的部分,也叫韵头。普通话有-i-、-u-、-ü-三种介音。为了简便,我们借用音韵学中的术语,即把无介音、带介音-i-、-u-及-ü-的音节分别归类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呼”)。
注:韵母i、u、ü作为响元音时,认为音节没有介音,但音节仍分别视为齐齿、合口和撮口呼。拼音中y、w是用来为零声母占位的字母,这两个字母开头的音节没有声母,同时需要按响元音认定音节的介音和四呼。
•韵尾是响元音后面的部分,普通话有-i、-u、-n、-ng及-r五种韵尾。
注:ao的实际音值为/au/,iong的实际音值为撮口呼/yŋ/。另ui、iu、un、ün、ing、ong分别是uei、iou、uen、üen、ieng及ueng的简写式。
图1:《新华字典》的韵母表,第1到4列分别是开、齐、合和撮四呼。请读者分析各韵母的介音、韵腹和韵尾。
我们看一些例字:阿a1、二er4、我wo3、要yao4、在zai4、家jia1、喜xi3、欢huan1、吃chi1、霜shuang1等字,其(声母-介音/呼口-韵腹-韵尾)分别是(无-无/开-a-无)、(无-无/开-e-r)、(无-u/合-o-无)、(无-i/齐-a-u)、(z-无/开-a-i)、(j-i/齐-a-无)、(x-无/齐-i-无)、(h-u/合-a-n)、(ch-无/开-i-无)、(sh-u/合-a-ng)。
普通话的音节羡余现象分析言归正传,普通话音节的羡余现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音韵搭配方式决定的特定发声形态,导致的系统性羡余;另一种则在音韵学没有明确原因,属于随机羡余。
1、系统性羡余
语言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特定的语音地位。当使用人群认为某些搭配方式不协调或难发音时,就会整体将类似搭配全部丢弃。普通话主要的系统羡余音韵搭配如下,这些音节的发音是可行的,但使用人群并不采纳它们。
•唇音声母的合口呼
声母b/p/、p/p’/、m/m/及f/f/不允许搭配-u-介音。这个现象在音韵学上叫做近代唇音声母的合口音问题。
历史上,*pua、*buan、*pui等音节有极大概率是存在的,因为吴、粤、闽语中有大量的唇音合口字。官话的近代汉语阶段,唇音声母后面的介音全部脱落,令唇音声母的合口呼羡余。
例:搬,官话ban1,粤bun1,吴poe,闽南poan(文)/poâ(白);中古汉语*puan;
培,官pei2,粤pui4/bau6,吴be,闽poé;中古*buai/bux;
破,官po4,粤po3,吴phu,闽phò(文)/phoà(白);中古*phuah;
末,官mo4,粤mut6,吴meh,闽boa̍t(文)/boa̍h(白);中古*muat;
碰,官peng4,粤pung3,吴ban6,闽phòng/pọng(俗);中古*phungh;
凤,官feng4,粤fung6,吴von/bon,闽họng;中古*biungh。
当代北京官话又出现如波buo1、佛fuo2、棚pong2、风fong1等读音,但在拼音书写中未体现-u-介音。这是由于唇音声母接有圆唇倾向的元音(o、eng)时产生-u-介音的趋势,是在50年代拼音方案推广后新生的(音变链为pʷ、p’ʷ、mʷ、fʷ>pu、p’u、mu、fu),目前还未完全定型;甚至其它的官话里,该趋势也参差不齐。
•舌根音声母的齐齿、撮口呼
声母g/k/、k/k’/、h/x/不允许接续-i-、-ü-介音,这个现象在音韵学上叫见组细音颚化。
图2:中古汉语声母系统。
在中古汉语阶段,见组(即舌根音)声母是允许和齐齿、撮口呼的韵母搭配的。在近代汉语时期,见组声母在齐齿、撮口呼韵母前颚化为龈颚声母j/ʨ/、q/ʨ’/、x/ɕ/(即kʲ、k’ʲ、xʲ>ʨ、ʨ’、ɕ),导致诸如gi、kian、hün等音韵搭配羡余。
粤、闽语中的见组声母不颚化,吴语存在部分颚化现象。如角,官jiao3/jue2,粤gok3/luk6,吴koh,闽kak;中古*kruk/luk;
金,官jin1,粤gam1,吴cin,闽kim;中古*kim;
歉,官qian4,粤hip3/him3,吴chi,闽khiảm/khiam(俗);中古*khemx/khremh;
群,官qun2,粤kwan4,吴jun/jion,闽kún;中古*gyon;
许,官xu3,粤heoi2/fu2,吴shu,闽hử(文)/khỏ(白);中古*hiox。
•轻唇音的齐齿呼
普通话中,声母f、w不能接续-i-介音,这一现象叫做轻唇音的齐齿呼问题。
轻唇音指中古汉语的非组声母pf、pf’、bv及ɱ。这组声母在近代汉语中,pf、pf’、bv演变为声母f(即pf、pf’、bv>f),ɱ演变为零声母w(即ɱ>v>w)。因为轻唇音本身即是由带-i-介音的重唇音(中古汉语的帮组声母p、p’、b及m)分化而出,所以在演变过程中-i-介音失去了辨字的意义,于是被省略了。
现代官话已经没有轻唇音的齐齿呼了,但吴语中仍然大量存在。粤语中轻唇音的齐齿呼通常转换韵母形式,而闽南语没有轻唇音。如非,官fei1,粤fei1/fei2,吴fi,闽hui;中古*pyoi;
肥,官fei2,粤fei4/fai6,吴vi/bi,闽huí(文)/puí(白);中古*byoi;
覅,官fiao4(从吴语借音),粤mat6,吴viau,闽bu̍t;中古*myot;
味,官wei4,粤mei6,吴vi/mi,闽bị;中古*myoih。
注:粤语也存在自发形成的轻唇音齐齿呼,如揈,官hong1,粤gwang1/fing6(俗),吴hon,闽hong;中古*hrueng。
此外还有些音韵地位较不重要的系统性羡余,如唇音声母的撮口呼、齿龈声母续-iong等。因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了。
2、随机羡余
一些音韵搭配在同类声、韵母中存在,但没有对应的汉字导致成为无效音节,就属于原因不明的随机羡余。
•历史上自然产生的随机羡余
指在不受外在力量影响下,随机丢失的音节,音韵学并无办法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如声母p、m、f均可续韵母ou,但音节bou不存在;zh、ch、sh可接韵母ai,但没有念rai音节的字;zh、ch、r能与ong拼合,但sh却不可以,等等。
这仅是在普通话范畴内讨论,其他方言仍可能将普通话羡余音节作为有效音节使用。如tiu/t’iu/在粤语中辖(tiu)挑条跳调等字,在闽南语辖(thiu)抽丑等字;bou/pou/在粤语辖(bou)保报补布等字;fao/fau~fɐu/在粤语辖(fau)否剖浮缶等字。
这种随机丢失的音节无法用理论语言学解释,只能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理解成广大人群的集体选择。
•组织性的“随机”羡余
另有极少量特殊情况,是由人为规范读音的过程导致。这一产生羡余的途径通常由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触发,同样无法用语言学解释。如馁nui3>nei3,菌jun3>jun1等,旧读音节(含声调)就产生羡余。
总之,语言的羡余现象无处不在,同语言不同时期或同时期不同语言之间,羡余现象也可能不同。在关注这类现象时,我们可以进行思考,了解语言发展趋势和原理;但更重要的是用规范、科学的思路对待语言,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Ref.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彭心怡《汉语方言声母的脱落与新生》
复韵母加声调顺口溜?
复韵母标声调口诀复韵母标声调口诀:有a先找a,没a找oe,i、u并排标在后。意思就是在复韵母组合内,如果有a的话就给a标声调。如果没有a,那就再找oe,如果还是没有就找i,u。标声调优先级为:a>o>e>i>u。复韵母标声调,都是标在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上。先找a,o,e后找i,u,ü。3、遇到iou,uei往后推。4、如果调号标在i上,i上一点可以省去,标在ü上,则加在两点之上。所有的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ei ue。六安市叫六安还是六安?
六安的由来
六安的“六”最早是指今六安市一带的一个古国六国。《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gāo yáo)之后于英、六,或在许。”《汉语大词典》中“六”的词条中也有收录“(lù)古国名。偃姓,皋陶之后。今在安徽六安市。公元前622年为楚国灭。”
“六安”作为地名直接记载在《史记·五宗世家》中:“(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贤为胶东王奉康王嗣,而封庆于故衡山地,为六安王。”这里的“故衡山地”是指秦朝时设立的衡山郡,以境内的衡山(今潜山县天柱山)得名。
东汉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薨,遗诏徙封六安王刘恭为彭城王,六安国除,并入庐江郡。北宋时期,始设六安县,六安作为地名延续至今。
六(lù)是方言,还是古音
六安话属于江淮官话方言,字词发音与标准普通话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有人认为lù安的读音是六安当地的方言读音,既对也不对。与福建人读hu建不一样,六安的lù,实际上是古音读法,只是到了现代成了方言。
“六”字在古代的韵书中,如东汉的《说文解字》,隋朝的《切韵》,宋朝的《广韵》、《集韵》中全都是“立竹切”,即取“立”的声母“l”,取“竹”的韵母“u”,读作“lu”。同时,古音又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上去三声演变为现在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而入声则已经在普通话中消失了,但在包括江淮官话的南方汉语方言中仍有保留,六安的“六”在古音中就是入声。
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汉字大写数字“陆”和“六”的关系。
“六”字自古就有,本义是草庐,后另造“庐”字代替六的本义,六则被用来专门作数字使用。武周时期,武则天制造了许多汉字,以彰显自己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的特殊性,除了日月当空的“瞾”字,还有汉字大写数字。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中写道:“凡数字作壹、贰、叁、肆、陆、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朱元璋后来将“漆”改为“柒”,“仟佰”改为“仟佰”,大写数字最终确定。
今官府文书,凡记其数,皆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本无义理可以与之相更也。——程大昌[宋]
陆在古代韵书中同样是立竹切,与六的古音是一样的,都读作lu。在普通话中,陆还保留着lù的读音,而六的古音为何消失了呢?
“六”读音的演变与确定
汉语有一种叫文白异读的特殊现象,在一些汉语方言区,为方便学习,人们会用标准语进行教学活动,这种读书识字时所使用的读音称为文读,而在平时的交流中,又会使用当地的方言,称为白读。例如现代教育中,我们以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同理,六在古代也有他的文白读音,而六在北方方言中的白读就是liu。
元朝的《中原音韵》就真实记录了元大都(今北京)的真实语音。与《广韵》这类以文读音为描写对象的韵书不同,《中原音韵》是历史上第一部以民间口语为描写对象的韵书。在《中原音韵》中,去掉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再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形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与现代普通话的声调相同,可以理解为北京方言即普通话的雏形。
《中原音韵》舍弃了反切,改用韵谱表示读音,六的声母为“来(l)”,韵母为“尤侯(iou)”,入声作去。明朝以江淮方言为官话作《洪武正韵》时,虽然恢复了反切和平上去入四声,但同时保留了lu(卢谷切,入声)和liu(立救切,去声;立求切,平声)的读音。
明清时期,随着北京方言影响力的扩大,六(liù)的读音开始占据优势,在这一过程中,lu的读音逐渐被废弃,只存在于南方少数地区,比如安徽六安和江苏六合。到新中国成立时,语委和权威字词典顺应实际,确定六的主流读音为liù,lù只用于地名。再到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版时,删除了lù的读音,所以央视作为官方权威机构,将六安读作liù安,并没有任何问题。
六安的读音是否应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
在地名、人名的使用过程中,对多音字的取舍或翻译,应当遵循“名从主人”原则即名称拥有者的习惯。在地名这一领域,通常是当地人怎么读,就这么读,但是六安的情况似乎不太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六最开始就是读lu,后来白读音liù取代文读音lu成为目前确定的唯一的读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六严格来说不是多音字,不论是读liù还是读lù,都是同一个意思,与多音字不同音表不同意有区别,所以六安读lù安,并不是六的特殊用法或专有读音。
表现在当地方言中,无论是六安的“六”还是数字“六”都是读入声的lu,如果我们认可在普通话中六用作数字时读liù,那么用作六安这个地名的时候,读作liù也并无问题。如果一定要名从主人,那么粤语、吴语、闽语中的地名是否也要一并采用当地的读法?
此外,名从主人的原则只适用于多音字的情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字词典中六的词条一直有liù和lù两个读音,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六安的“六”在80后90后在读书时一直读lù。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第五版《汉语大词典》出版后,去掉了lù的读音,《新华字典》也随后做出调整,liù安也就成了唯一正确的读音。
其他的异读地名
其实除了六安,中国还有很多特殊读音的地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古音保留,方言音变和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三大类,六安的就属于古音保留。
古音保留:山东单县,山西解县,河南召陵,广东番禺,安徽蚌埠,河北蔚县等
方言音变:浙江台州,广东东莞,山西并州,山西繁峙,江西铅山,山东莘县等
音译地名:大宛,大月氏,龟兹,吐蕃,吐谷浑,瓦剌等
(随堂小测试,拼音就不注了)
一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六安当地人坚持读lu安,我表示理解。因为这不是因为当地人普通话不标准而导致的,而是lu安这个发音自古有之,在过去也是官方认可的标准发音,这次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标准变了,而不是当地人矫情,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其次,对于语委将读音改为liù安,我表示尊重。毕竟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正如繁体字简体字之争,改成大家更熟悉的liù安,确实可以减少很多误会和尴尬,是符合现代的汉语环境的。
最后,分享一个案例。甘肃陇南市有一个宕昌县,宕昌的“宕”字在过去只有dàng这一个读音,但是在宕昌及周边地区,人们代代相传的读音一直是tàn昌,后经过宕昌当地政府及人民的长期努力和呼吁,终于在2014年,民政部、教育部、语委联合发文,正式将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读音定为“tàn chāng”,专门为宕昌县给“宕”字加了一个读音,解决了当地人民有字无音的尴尬局面。
上穷下丑是什么字?
“糗”。为网友造文字,字典无法查询。
2018年12月1日晚,“2018 年度汉字 qiou”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qiǒu被称为2018年度汉字qiu+qiong的简称,拼音是qiong+chou=qiǒu结合出来的,中文意为“穷+丑”,该词为网友所造,字典里并无此拼音。
qiǒu读音应该是韵母iu和you是同音,y和i同音,所以iu就和you也就是iou同音,此拼音为网友所造,更多的意思指穷、丑。
名词释义
穷到吃土;
不但丑还穷到吃土;
穷丑土。
三个六字读什么?
三个六字读liu liu liu,读顺嘴了就是666,一般都是读四声。
根据音韵学标准,“六”的古音符合通摄合口三等入声韵,与“陆”“绿”“录”的古音同音或近音。简单来说,在古代,“六”只能读作入声“lu”
“六”的古音符合通摄入声的条件,其韵母演变为鱼模韵“u”和尤侯韵“iou”。至此,“六”的读音正式分为文言音“lù”和白话音“li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