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飞象,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在《淮阴侯列传》对井陉之战的记述中,司马迁写过非常简单的一句话“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透过这21个字,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惊心动魄却又毫无头绪的情报大战。

公元前204年,刘邦集团为了打击倒向项羽的北方诸侯并解除他们对自己的军事威胁,由韩信和张耳率兵北上讨伐诸国。
这年十月,韩信举兵从井陉一线穿越太行山东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率领赵国20万大军在井陉口安营扎寨,从正面抵住绵蔓水,准备和韩信打一场以逸待劳、以多胜少的歼灭战。
图|太行八陉
按照常规的打法,陈馀的排兵布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战争是有生命的,是会改变的。
陈馀部下有个重要的谋士李左车给陈馀提了一条建议,趁韩信穿越井陉之时,自己率领一支部队从小路包抄韩信并打击他的运输部队,中军部队则堵住井陉口不与韩信交战。赵军前后夹击,韩信由于失去粮草又不能和赵军决战,最后一定会自己溃败。
但是,陈馀没有采用这个建议,而是把韩信放出了井陉道。韩信观望之后,背靠绵蔓水扎营,又在赵军眼皮子底下埋伏了两千骑兵。战斗的最后,汉军以一当十大败赵军,20万赵军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损失殆尽,陈馀被杀,赵王被俘虏。
图|井陉之战示意图
韩信这一仗打出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也打出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成语,更是打出了“背水一战”只有兵仙韩信才玩的转的奇异局面。两千年来,以少胜多的战斗有很多,但是背水一战打赢的战斗却寥寥无几。
井陉疑云背水一战打的非常精彩,两千年来都让我们津津乐道,但是这场战斗却有几个令人非常困惑的地方:
一:韩信是如何得到了赵军统帅级别召开的军事会议的机密内容?
二:这个人是谁?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这个机密的消息精准地传达给了行军途中的韩信?
三:韩信派遣两千骑兵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伏到了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图|韩信
历史故事往往就是这样,不想则矣,细思极恐。我们来梳理一下时间线和其他一些细节,就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形有多么恐怖。
汉军集团方面:汉元年,也就是公园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兵败,韩信与刘邦在荥阳会师共同抵抗项羽,依附于刘邦的诸侯倒向项羽;
同年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北上攻击魏国,到闰九月,韩信灭魏破代;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兵穿越井陉,经过井陉之战消灭赵国。
赵国方面:赵歇、陈馀、张耳原本是一起搭班子的君臣,项羽打巨鹿之战就是去救援他们。
不过,当时赵歇被围困在巨鹿城,陈馀率领大军却没有救援赵歇,从此赵歇、张耳和陈馀就不一条心了。在项羽自封楚王以后,分封赵歇为代王、分封张耳为常山王,陈馀不服这样的结果,率军攻破张耳,张耳投奔刘邦。
然后陈馀又封赵歇为赵王,自己顶替赵歇自封代王,但是赵歇被封赵王以后陈馀并没有去代国,而是以赵国国相的身份留在赵国辅助赵歇,换句话说,赵歇只是一个傀儡,赵国的实际掌权人依然是陈馀。
信息整理以后我们不难知道,韩信和陈馀的较量很早就开始了,最起码在公元前205年,也就是韩信出兵灭亡代国的时候就开始了。至于韩信是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对陈馀集团做了大量的渗透,司马迁没有明文记载。但是,韩信东出井陉灭亡赵国的时候,是对陈馀集团做了渗透的。
回到井陉之战当时,有关细节司马迁只写下了“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这短短21个字。
这21个字足以说明两个问题:
韩信经过一年的渗透,已经在陈馀集团内部铺开了一张组织严密、行动高效、隐藏很深的情报网络。但这个情报网络是否已经渗透到陈馀集团高层依然存疑。韩信极有可能拉拢过陈馀集团高层的某些人,当韩信军队以势不可挡之势开出井陉的时候,使得这类人对战争胜负的预判产生了重大变化,最后导致这类人临阵倒戈最终倒向韩信。赵军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会被哪些人得知?我们需要知道赵国实际控制人——陈馀和赵国重要谋士的军事谋略会被哪些人得知,这样的消息又如何能从防守严密的军事前线传到了敌对军营的长官耳中。
按照常理来说,李左车找陈馀商讨一套还未确定的作战方案,能够掌握详细内情的人必然是不多的,不过是陈馀、李左车、赵王歇以及侍卫等几个人,如果发生泄密也必然是出在这几个人身上。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左车的提议被否定以后,这个不能执行的作战方案被扩散了出去,经其他人再被韩信的间谍获得,然后传回了太行山。
不过这种猜测有一个漏洞,那就是韩信的间谍人员是如何躲过赵军的布防接触到了赵军士兵?去掉不太可靠的猜测,就剩下了一种可能性,赵军内部的间谍主动把这个情报送了出去,经由韩信派出的情报员又传回了韩信大营。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消灭了多少赵军?根据史书记载,赵军在溃败以后被韩信的军队一路追击,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军内部被俘虏的重要人物只有赵王歇和广武君李左车两个人,陈馀被斩首,其他赵军将领几乎全部战死。
如果是韩信发展的高级情报人员,韩信不会在战斗中杀害他。如果是战前突然倒戈主动投靠韩信的敌方高级官员,在他向韩信提供了作战方案这种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以后,必然会寻求韩信的交换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很可能就是在战斗中得到活命的机会。
图|李左车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还写下了另外18个字——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谁能快速、隐蔽地接触赵军内部人员?这也是个关键的问题,韩信不可能唐突的派个情报员就去策反赵军将士,这种鲁莽的举动只会暴露自己的情报计划,甚至是暴露自己的情报网络。韩信不好出面,另一个人就好出面了,那就是张耳。张耳原本就是赵国集团投靠刘邦集团的时候,他在赵军内部人际关系复杂,赵军的高层人员基本都与他有旧交。如果由张耳出面策反赵军将士,那就容易多了。
一个大胆的推测公元前204年,韩信与张耳带领大军东出井陉准备灭亡赵国。在正式的战斗打响以前,张耳利用自己原属赵国将领的身份开始策反赵军将士。但是由于汉赵两军兵力悬殊过大,赵军方面被策反的人一开始并没有把宝压在韩信身上。
后来,李左车给陈馀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方案,但是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为了避免在军队溃败中被汉军杀害,于是他在战前倒向了韩信。他派人以某种合理的名义出了赵军大营,顺着井陉深入太行山找到了韩信,并将赵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案透漏给韩信,以此换取在这场战争中活命的机会。
对于这位来客,韩信并不是特别相信,他率领部队行进到距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也就是绵蔓水西边安营扎寨,进一步刺探赵军的情报。
最终,韩信确定李左车的情报是可靠的,于是,他派遣骑兵从小路包抄到赵军大营北部的山上,自己则带领一万军队渡过绵蔓水和赵军作战,由张耳带领一支军队作为后备支援。
两军开战,已经知道赵军作战计划的韩信带领汉军殊死抵抗,并佯装打不过赵军来引诱赵军倾巢出动,两千骑兵恰到好处的攻占赵军大营。
此时,赵王歇和陈馀已经被汉军生擒的消息在赵军内部不胫而走,这个口号是谁喊的,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赵军士兵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几乎顿时失去了作战能力,然后四散溃逃。20万赵军被数万汉军追击和屠杀,几乎损失殆尽。
而此时,韩信有恰到好处的传下军令,不得杀害李左车,谁把李左车带来就赏赐千金。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就变成了没有作案人员、没有作案动机、没有作案时间、没有作案条件的历史悬案。
你认为迪士尼能讲好花木兰这个故事吗?
个人感觉迪士尼可以处理好《花木兰的故事
首先这并不是迪士尼第一次讲述花木兰,1998年动画片版《花木兰》的成功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故事以《木兰辞》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蓝本加入了一定量西方眼中的东方元素,比如祖先崇拜,守护神木须,以及庭院布置上都充满东方风格。
而且故事中的木兰也并传统意义上,温良恭俭让的女孩。她活泼开朗有自信有勇气,面对军队生活、敌军来袭等情况都能够鼓起勇气应对。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没有犹豫也没有放弃。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白雪公主》的定位可以说相差甚远。
毕竟《白雪公主》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公主做为一个稚嫩需要守护的存在,在打败毒皇后的道路上一路被小矮人和王子加持,而木兰是那个自己拿起剑的姑娘。
尤此可见,1998年动画片版的《花木兰》都能把故意表述完整,2020年的真人电影版在叙事上自然不会产生太大的偏颇。
现在就只要静静的等待电影上线看“神仙姐姐”如何英姿飒爽就好啦!
你还能说出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吗?
葫芦娃
破双士角炮的十大绝招?
红方当头炮,黑方最多采用的也是最有效的防御方法还是屏风马,就是两个马都往中间跳,屏风马的体系很庞大,对攻也激烈,当然常见的还有顺炮,反宫马,列炮等,现在高手中先手选用巡河车的不多,针对性不强,主要是想通过兑兵来活马的目的,先手效率不是很高。
士角炮的阵型比较工整,联络性强,但是出车要缓,黑方就及早开出双直车抗衡。士角炮开局是特级大师李来群的绝招,他曾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运用士角炮,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查看李来群的所有对局资料,会发现有不少关于士角炮的开局。
在很多年前也曾经有《士角炮开局》一书问世。
后手方应付士角炮的布局较多,如:仙人指路,过宫炮,金钩炮,飞象局,进马局,敛炮局等等。当然,士角炮也可抗衡士角炮。应当指出:不适宜用当头炮应付士角炮,因后手反宫马可与中炮抗衡。
如用手反中炮对士角炮,对方可走成先手的反宫马布局,中炮方易处下风。关于介绍士角炮的棋谱很多,应付士角炮的方案,本人认为较好的棋谱是杨典编著的〈特级大师布局精华〉一书,内有详细的讲解。
书中最后一章有介绍了李来群五用士角炮对另几位特级象棋大师的情况,以及其它特级大师应对士角炮的方法。
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公司有哪些?
夢工廠:月亮之上的小男孩
1994年,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連同迪士尼影業主席格傑弗里•卡森伯(Jeffrey Katzenberg)和唱片公司老闆大衛•格芬(David Geffen)共同創立了夢工廠(DreamWorks SKG),DreamWorks後面的“SKG”就是三個人名字的縮寫。
史匹柏希望夢工廠的標識能使人回憶起好萊塢的黃金時期。此後用電腦繪製出了一個男人站在月亮上釣魚的圖案作為Logo,但是多次參與史匹柏電影製作的工業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的特效總監丹尼斯•慕雲(Dennis Muren)建議Logo用手畫更好看,於是慕雲請來他的設計師朋友羅伯特•亨特畫了夢工廠的標誌。亨特同時給史匹柏送去另一個可選版本的Logo,該版本則是一個小男孩坐在月牙上釣魚。沒想到史匹柏更喜歡男孩坐月牙上釣魚的版本,原設想的Logo反而成了歷史。至於坐在月牙上的那個男孩是誰?他就是亨特的兒子威廉。
你現在在電影片頭看到的夢工廠Logo是在由羅伯特•亨特在幾位工業光魔(ILM)公司的編劇、導演和監製的協助下畫出來的。
2.米高梅影业公司标识:雄狮利奥
1924年,电影公司宣传人员霍华德•迪斯为塞缪尔•高德温的高德温影业公司设计了“雄狮利奥(Leo The Lion)”标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队——雄狮队。几年之后,高德温影业公司与米特罗影业公司以及路易斯•梅耶影业公司合并,组建一家新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米高梅,并保留了雄狮利奥这个标识。
自此之后,共有5头狮子扮演“利奥”这个角色:最初的狮子名叫“斯拉特斯(Slats)”,“统领”米高梅1924年至1928年的无声影片;第2头狮子名叫“杰基(Jackie)”,是米高梅“雄狮军团”中第一个被观众听到怒吼声的成员。由于仍处在默片时代,当雄狮利奥的标识在大银幕上出现时,相关人员会用留声机播放杰基的咆哮。值得一提的是,杰基也是在1932年染印法彩色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头狮子;第3头狮子名叫“坦纳(Tanner)”,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当时杰基仍然出现在米高梅的黑白片中;第4头狮子没有名字,鬃毛非常浓密,但被使用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第5头狮子就是自1957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利奥。米高梅的座右铭是“为艺术而艺术”。
3. 20世纪福克斯:探照灯Logo
1935年,20世纪影业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 )与福克斯影业(Fox Film)公司(当时主要是一家影院连锁公司)合并成一家新公司——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连字符随后被取消)。
最初的20世纪标识是1933年由著名山水画家小埃米尔·科萨创作的。合并之后,科萨用“Fox”替换“Pictures, Inc.”,便形成现在的标识。除了这个标识外,1968年影片《决战猩球》末尾处出现的坍塌的自由女神像的绘景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福克斯影片的开场序曲《20th Century Fanfare》与标识的知名度也是不分伯仲,这首序曲由阿尔弗雷德·纽曼创作,他后来成为联艺公司(United Artists)的音乐总监。
4. 派拉蒙标识:雄山
1912年,阿多夫·佐科尔与影院巨头丹尼尔·弗罗曼和查尔斯·弗罗曼兄弟联手创建了Famous Players电影公司,也就是派拉蒙影业公司的前身。派拉蒙的雄山标识最初不过是W.W.赫德金森与佐科尔会面时的涂鸦之作,雄山的原型是他小时候生活过的犹他州的本·罗蒙德山(后来的实景标识可能是秘鲁的阿特森拉杰峰)。
派拉蒙的雄山是好莱坞电影公司标识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最初的标识共有24颗星,象征派拉蒙当时的24名签约明星,现在的星数为22颗,但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减少星数。此外,最初的绘景也被电脑合成的山峰和星星所取代。
5.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标识:WB盾牌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是由波兰移民——哈里·华纳、阿尔伯特·华纳、山姆·华纳和杰克·华纳这4个犹太人兄弟创建的。实际上,他们出生时并不叫这些名字:哈里原名叫“赫斯兹”;阿尔伯特原名叫“亚伦”;山姆原名为“斯穆尔”;杰克原名叫“伊特扎克”。在改成“华纳”前,他们最初姓什么现在也已成为一个谜,一些人认为是“温萨尔”、“温斯科拉瑟尔”或者“艾克尔鲍姆”。
最初的时候,华纳兄弟在吸引优秀演艺人才方面陷入困境。1925年,在山姆的力劝下,华纳兄弟拍摄了第一批有声长片。据说,在听到山姆的建议时,哈里曾问到:“有谁愿意听演员们开口说话吗?”现在看来,哈里的顾虑显然是多余的。有声长片的推出了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大大提升了华纳兄弟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迁移,华纳兄弟的标识WB盾牌曾多次经历修改。
6. 哥伦比亚标识:手持火炬的女人
1919年,哈里·考恩、杰克·考恩两兄弟与乔·布兰迪共同创建了考恩-布兰迪-考恩电影公司,也就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前身。“考恩-布兰迪-考恩”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低成本影片,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咸牛肉加卷心菜”。1924年,考恩兄弟买下了布兰迪的全部股份,将公司更名为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用以提高自身形象。
手持火炬的女人”这个标识是1924年设计的,但这位女模特的真实身份从没有得到证实,虽然有10多名女性声称就是标识中的“火炬女郎”。在1962年的自传中,贝蒂·戴维斯称克劳迪娅·戴尔就是这位女模特;1987年,《人物》杂志又将哥伦比亚女演员阿米莉娅·巴切勒推向前台;2001年,《芝加哥太阳时报》则认为在哥伦比亚做群众演员的简·巴塞洛缪才是真正的“火炬女郎”。由于哥伦比亚的标识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所有3种说法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当前使用的“火炬女郎”标识是1993年由迈克尔·迪斯设计的,他受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委托,让“火炬女郎”的形象回归经典。虽然有人指出女星安妮特·贝宁就是当时的模特,但女模的真正身份却是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家庭主妇和壁画家詹妮·约瑟夫。迪斯并没有直接采用詹妮的面部,而是利用电脑生成的特征创造了一张“合成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