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谈到游戏中的即刻反馈,都感慨现实生活中我们获得的反馈要复杂的多,因为人性的不确定性。调侃点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游戏你是可以退出不玩的。现实的江湖,你就没辙了,没办法退出中来。

前阵子,Elon Musk说我们有可能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就像在玩一个游戏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就像《黑客帝国》里面多数人一样,并知道如何退出。
其实进来也有不少电影在开发这一块虚拟场地,比如《饥饿游戏》中的游戏场景。但是更大的场景是,整个个电影里构建出来的世界。可能,那个才是一个更大的饥饿游戏。可能就像《盗梦空间》里说的那样,一个梦套着一个梦,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或者可能到后来你都觉着这个并不重要了。可能吗?
电子游戏现在被称为第九艺术。相信在VR和AR的推动下,又会有更加深刻的沉浸式体验。可能以后更多人工智能介入后,你都不清楚游戏和现实的边界。
不过,目前来说,游戏还是有一个“上帝之眼”存在的。作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商业化开发是难免的。为了让更多人玩,可玩性和平衡性都要不断的调优,为的是让玩家更多的待在里面,花时间花钱。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讨好玩家的。
在这种背景下,玩家要获或什么反馈,都是要被计算过的。这个就是刚才说的“上帝之眼”。设计者在做上帝安排。因为整个游戏都在电子化的场景中进行,所以数据是比较完全的,比现实世界要有很大优势。
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很大虚构概念和程序。甚至于就是这些概念和程序才推动了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而在这所有虚构出来的概念和程序中,一个最主要的就是货币。货币最大的作用当然是推动了交易,从而形成了更精细的分工和协作。不过,就像游戏中的金币宝石等资源一样,货币同样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反馈系统。是一个帮助获得资源来完成任务的系统。
我们经常会说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来都很难有客观的认识,因为一旦这个认识结果经过我们脑海,我们的意识就附加到了上面。我们会希望这种结果会有利于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这个过程可能是自觉,也可能是不自觉的。这两个过程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认知。
首先,构建在对世界的观察,形成了我们的认知。这个会相对客观。接着,人参与其中发表各种认知意见。这个时候其实是带有参与其中的目的的,或者直白点带有操纵性的。为什么说才有操纵性呢?因为,认识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得到结果。为了得到结果,我们必然会权衡。甚至于,我们的身体都自觉地参与了其中。比如,有人朝你抡拳头,你会自然的躲闪。
以前,我们声讨CNN无耻,使用了照片局部来混淆黑白。现实中,其实这种情况有没法避免。毕竟,我们没有上帝之眼,可以观看到全部。所以,我们的认知一开始就有缺陷。然后,当我们互相验证自己看到的事实时,我们其实根本就已经看不到所谓的事实。但是,我们又必须要做出回应,因为我们希望能够一个结果。
所以想一下给,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的反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
答案也很简单,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如果我们觉得活得是一个肯定,我们会加强我们之前的认知并且采取进一步动作。反之,我们会修正自己的看法。当然,我说的反馈,并不单是别人给的意见,更多还在于我们形成认知后采取行动获得反馈。
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有很可能成了追随者,并且最终还是选择的某个方向。不管那个方向,最终可能都会被打破。因为,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获得了更高纬度的视角,从而否定了我们此前认知的基础。这个是一种进步。但是也有一些认知,其实反反复复周期性的盘转。比如,股市。反反复复的牛市熊市,其背后可能未必室友更高纬度的视角出现。也就是说不是新的认知革命,而是操纵者弄潮。没有起落,就没有利润。
其实认知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就像没有差异就没有势能一样,从社会到个人可能都没有动力去奔跑了。这个倒是一个有趣的解释。
既然,认知都有偏差而且不可避免,我们给予偏差获得反馈,又进一步强化。并且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追随者等着破灭,周而复始。这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呢?
你们怎么想我不知道,反正我才算是比较清楚什么叫做:只有利弊,没有对错。以为即使你执念对错,或者说你心中的对错,你能够做出响应并且影响的办法,就是权衡利弊,顺势而为。
整部人类历史,其实就是最好的解释。你看到的很多不公平设定,结果可能都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公平是对的,出发点就在于是否有利于整个人类群体的发展。虽然基于我们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很难分清楚什么是有利什么有弊,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过,我们还是会坚持。
世界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获得反馈也就要比我们设计的游戏要复杂得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