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文:数学不再是以前的数学,数理不再是以前的数理

由于非欧几何与以往的欧氏几何不同,近代又产生了类似非欧几何一样原理的通过改变基础定义方法的代数、函数的数学系统方法,那么近代的数学不仅仅包含传统的代数和欧氏几何,同时还包括这些新东西。因此说,数学不再是以前的数学。
而数理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开始兼容这些新的数学方法,那么数理的方法也不再仅仅是古代的数理方法。例如古代的“方外”,古代数理仅仅是基于或对或错的逻辑构想的解读,并不是基于当时欧氏意义的数学推理,而如今的数学,已经能够把“方外”可视化的给你看。因此说数理不再是以前的数理。
鉴于读者留言对昨日标题的困惑,特此解释一下。并无否定现代数学发展的意思。
非欧数学带来的解读上的问题
相对论以前的代数、几何结果,基于产生数学的决定性基础,基本上是所见即所得,看见的东西用数学可以表达,数学表达出来的东西我们能找到、看到或者现实中证明出来。这造就了传统数学与物理(当时称为自然知识)的良好关系。古代数理中的这部分数学、自然知识,被发展为现代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
至于古代看不见的、找不到的、极端的数理思考结果,例如甲骨文的无,术士的方外等,这部分通常是由古代的数理玄学和神学来解决。例如宇宙的起源之类的问题。道家说无,佛家说空,神学说盘古等等。而现代物理开始攻关这类问题,虽然至今并没有最终结果,但是已经涉足这个范畴,搞了一堆基于非欧数学的假说,把原来的神仙都搞迷糊了。
待虚数产生、非欧几何产生,数学与物理的这种良好关系出现了裂痕。数学干的事情越发”古怪乖张“,物理不清楚自己是赶不上趟了,还是数学在发疯。
传统的物理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基于物理现象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再进行数学拟合、再数学简化来表达物理规律,也就是先有现象,后有规律。这个规律是可证实、可重复使用、对于决定性系统进而可以用于预测结果。
而基于数学模型的现代物理,一些是在没有证实、没有测量数据的前提下产生的数学模型,之后再物理验证。相对论采用了这种数学到物理的模式,百年来被证实很成功。结果,这种思路被引申扩散开来,各种理论物理假说基于数学应运而生。
物理都翻脸了,这些东西无论是要证实还是证伪都得到猴年马月去了。更何况,有些数学模型连证实的方法都想不出来,例如弦,如何证实至今想不出办法来,也别说如何证伪了。这成了现代物理证实的瓶颈。是数学的所谓超前造成了这种瓶颈,而这也是非欧几何高速发展带来的物理问题。
数学与物理的良好关系已经被打破。
这种数学的超前对于物理意味着什么?
数学与物理的良好关系已经被打破。数学的所见即所得功能已经由于改变定义、改变公理这种数理文化一样的方式而部分甚至全部丧失。这才导致近代西方文化提出来可视化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学方法将数学不可见表达为可见。而这种可视化发展方向并不是解决了物理与数学之间的问题,而是加剧了这个矛盾。尽管可视化方法让数学又进一步发展。
不可见利用数学方法变为可见后,该如何物理性的解读?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成了一个物理的问题。即便存在的,存在的是物质还是影响效果呢?就如引力波带来的引力子的思考问题;小朋友总是问时空曲线在哪的问题。没有这个“网兜”,地球不得掉下去吗;黑洞内部什么样?等等,乱!
鉴于此,所有的基于非欧几何方式的数学模型,在物理使用中,必须经过物理的验证,才能确认这个数学模型的真正实际物理应用中的意义。是否是数学的真命题,却是物理的伪命题;是否是现实可能未知、未探索的情况的解读,还是仅仅是数学的臆想;是否是一种间接影响效果,还是一种物质(分子、原子意义的),还是一种粒子(能量、电磁意义的)?
而且解读过程中还需明确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解读方式。基于宗教文化、数理一统文化、基于唯物文化、基于唯心文化、基于数学,同样的数学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结果。
就如简简单单的”我们这个总时空的奇点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这本来可以说是未知的物理问题。基于宗教方式解读,那就是上帝之手,盘古的杰作,佛祖的空,道教的无;基于数理一统文化的解读,那就是一,那就是道;基于泛神论的,就成了万物皆数,决定性的数学规律主宰一切;基于唯物的解读,基于实证物理的解读,尽管相对论的数学拟合方法推导、预测出这个总时空奇点,但暂时并未证实这个奇点和其来源,物理尚在努力。总时空奇点就是基于相对论这个数学模型的结果之一;基于唯心文化,那就是我思故我在,有人存在,才有这个奇点的想法;基于数学,就可以搞出来一堆理论物理假说,提供了n种形成奇点的可能性。数学的态度很潇洒,万一有一个蒙对了呢?就中奖了。都没蒙对也没问题,数学不担责任,数学逻辑没问题。没有物理证实钳制的物理数学模型,可比孙猴子厉害多了,脑洞大开。并且直接涉足以前的数理文化、玄学、哲学、神学范畴。
虚数的物理解读
例如笔者前面提到的,虚数实数化的解读问题。虚数在数学的实数体系并不能表达,而实数化表达以后,这个解读如何理解,如何与现实情况一致,这已经成为物理解读问题。
这就是非欧几何以及虚数解析几何在物理应用以及其他一些应用中带来的现实解读问题。西方式的解读通常是泛神论基调或者宗教文化底蕴的。
非欧类数学可以基于唯心方式或者古代数理文化的方式发展,而实证物理只能基于唯物方式发展。那么理论物理假说,就成了一个新的介于数学与实证物理之间的边缘学科,并不全是物理,更多的是基于有限数据基础、基于数学的假设以及数学逻辑的猜想。数学可以成立,但是物理结果必须、需要实证物理来验证表达。
现在含糊不清的物理学科分界实际已经被理论物理假说把物理带进沟里一只脚,例如在验证表达方面出现的虚数实数化表达方式,就是一个问题。对于数学来讲,这是数学性的比喻;但是对于物理来讲,这种比喻并不能表达其物理实质,而且容易将物理带跑偏。
就如引力波的验证表达,我们到底是验证了引力波的效应的存在还是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呢?
引力波是虚数的,ict影响性质的反映,在实数域表达中,这是不可见的,不存在的数字。在虚数坐标轴上,我们可以表达出“类似”实数化的特征。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引力波的数学模型,要么是虚数实数化的表达,要么是基于虚数坐标轴的表达。
如果我们说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这实际是数学比喻性的表达。这种表达就意味着,这个虚数表达的是一种不能直观看见的物质,它是存在的。就如当年我们不了解空气的性质一样。但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基本粒子图表已经填满,现在开始打补丁了,引力子并未被发现这一事实,说明引力波是非物质的。虚数数学并没有描述物质性的功能!虚数的出现就已经代表这种数学方式与实证物理的直接描述关系产生裂痕。物理无法验证例如2i或者3+4i这种数学产物的实际物质性。
而如果我们说验证了引力波影响的存在,或者通过引力波的影响结果,间接验证了引力波的效应,这种表达是物理性的。引力波的确是基于平直系统之外的第四影响因素造成的虚数影响结果。这种影响存在,我们现在间接验证了这种影响效果。从而证明相对论方法这方面的数学结果是正确的。
仅仅是数学结果是正确的,我们依然并未搞清楚引力的物理本质。尽管爱因斯坦的表达是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象。这种表达存在的解读问题在于,时空弯曲实际是虚数带来的结果,也就是第四综合因素对于平直三维系统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一种影响结果或者说效应,并不能表达这种现象的物理本质。而是这种物理现象会产生这样的影响结果或者效应。笔者在前文中,用“鬼压身”这种古代的因果逻辑倒置的表达来说明这种物理表达中出现的解读问题。
声波存在吗?看清楚,不是问声音存在吗?
物理的非欧几何或者类似非欧几何方法的数学模型出现这种因果逻辑倒置表达的问题,从出现声波的表达就已经开始出现。出现声波这种表达百余年,却从未见对其数学本质的讨论。
声波存在吗?笔者跟一位研究噪声的博导探讨这个物理问题,他用惊异的眼神回答了我。因为,他利用声波这种方法几十年了。从没见一本书说声波不存在!我们通常已经习惯了声波的存在。
实际上,最早的非欧几何表达的数学概念是时间,仅仅是古人的时间是数理兼容欧氏直线性与非欧曲线性的表达。从时间具有了周期性这种特征开始,时间已经不再是简单一维直线性的了。那么,时间存在吗?不存在,它也仅仅是一种数学拟合方法。
基于上述数学与物理关系的分析,声波实际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拟合方法的结果,说明了声音的影响效果。利用声波这种数学方法,我们可以很好地解读声音的物理现象(效应)和计算结果。但是声波是个什么东西呢?没有沿着sin曲线运动的声波子这个粒子,我们要解释声音的物理性质,必须基于传播介质的分子特性的震动的传播方式,独立于声波这种数学系统表达之外,另外的来物理性的表达声音的实际物理性质。尽管我们依然可以使用声波这种数学拟合方式计算、拟合、表达声音,但是声音的物理性质与并不存在的数学的声波无关。(声波和相对论方法均采用的是间接数学拟合方式。)
声波是一种数学拟合方法,先有物理的声音,才有声波的数学拟合方法。笔者将这种不直接涉及研究体系物理性质的数学方法称为间接拟合数学方法。由于声波通常是用实数坐标轴表达的,这给我们造成了数学解读性的误解。而声波的实际数学拟合性质是虚数数学坐标轴意义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拟合意义的影响效果。声波这种数学拟合方法的产生,是虚数实数化表达和应用的数学历史的现代开端。而这个开端,从没有物理或者数学书介绍过。我们一直基于实数方法使用和解读声波这种数学拟合方式。
使用波这种数学方法拟合的时候,我们要留神,它即可以是基于实数系统的,也可能是基于虚数坐标轴系统的。虚、实,由此可以数学性的颠倒其所拟合体系的物理本质的表达。
声波是基于二维解析几何的数学拟合,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的表达,不会带来数学系统的数学性质改变的问题。也就是二维向三维的数学过渡,是简单的数学性质的升维表达。同时,基于二维的虚数实数化表达,除了虚实的不同,不会带来不同的数学结果。矢量定律在实数域可用,在虚数域依然可用。在这个维度,虚实是对称的数学系统,互换并不改变数学可用部分的结果。实数波、虚数波都是非欧方式的,因为它的基本定义就是基于波这种特殊曲线的表达,而非基于欧氏的直线定义。
但是,相对论却与上述情况不同。在三维向四维的数学性质升维过渡过程中,不仅仅会带来曲率的问题,改变平直的欧氏几何特征;同时,虚数的实数化转变,还是第四坐标轴数学性质的实数化使用,会带来两种不同的数学系统结果:四维时空系统与四维超体系统两个完全不同的非欧几何系统。
声波的数学解读问题并不明显,在拟合解读的时候,即便出现用虚数表达实数特征,并不会出现严重的解读问题。而相对论的四维时空就不同了,引力波这种虚数实数化的表达,是否具有物质性,直接决定物理的引力子是否存在这个命题!
如果引力波物质性存在,那么没有发现引力子是物理验证技术的问题;
如果引力波不物质性存在,仅仅代表一种影响效应,引力子不用存在,就如声波子不存在一样的情况。我们需要用另外一套物理表达系统来描述引力的物理本质,相对论并未解决引力的物理本质问题。尽管这种方法如声波一样计算的时候很好用。
虚数实数化的表达以及因果逻辑倒置的表达,直接让实证物理面对引力子是否存在的这个关键的物理问题。而实证物理暂时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基于对虚数数学本质的研究,笔者的态度是虚数的引力波仅仅是一种影响效应的表达,引力子并不存在。当然,这也是基于数学逻辑的唯心的猜想。如果哪一天验证了引力子的物质性存在,那么对于虚数的理解,我们又得从头来过。
也就是一百年来非欧数学的发展,让我们甚至开始怀疑数学逻辑的推论了,越发的不敢确认引力子不存在的这种数学推论了,而实证物理的未证实,也不能证实或证伪这个推论,万一是物理的设备或者方法的问题呢?
现在思考的问题逐渐明确起来,用虚数解读的这种物理性质,是物质还是影响效果(效应)呢?
物理努力了一个世纪,除了间接验证了产生了二个世纪的虚数这个影响因素的存在以外,在实数域或者实体的世界中,从未验证过虚数的物质性存在,这难道还不说明些问题吗?
只需物理在实数域或者实体世界中验证小小的1i的客观物质存在性,而不是间接验证影响,何须理论物理假说搞的乱七八糟,人类届时就已经进入神的阶段了!这就是数学虚数实数化、非欧数学的可视化带来的数学解读、数理解读、物理解读、臆想解读的非数学问题。
铺天盖地的所谓科幻、玄幻、穿越、架空、宏观的平行空间、平行宇宙,无非是基于1i的实数域存在、物质性存在的这种逻辑基础臆造的,基于错误的数学、错误的并无法验证(并未验证?)的物理基础而产生的基于“我以为”的臆想罢了。
非欧数学利用数理文化的方式改变基础定理的思路影响不仅在数学。对于数学来说,这种思路是促进数学的发展。但对于其他一些领域,暂时导致了新的解读性的麻烦。
下文我们继续研究拟合数学的方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