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8491,5167851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13ZJQN018YB);201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002);浙江大学建工学院2015年重点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改项目资助。

今日之匹茨堡尖端带
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茨堡市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被誉为“世界钢都”,其命运与美国产业发展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时期“钢都”因产业而兴,在第二次工业化(以重工业发展为特征)浪潮下又抓住契机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20世纪时这座城市亦因产业而衰,在美国重工业产业因第三产业的兴起而衰落的大趋势下,也变成美国中西部“铁锈带”或“冰雪带”上的一员。到了后工业时代,匹茨堡凭借自身的教育、研发优势,借助新兴产业如IT、医疗保健等高新技术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世界上工业城市成功转型和复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匹茨堡
创城匹茨堡的起源地是河流交汇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在这里阿勒格尼河与莫农格黑拉河交汇后形成了俄亥俄河。18世纪中叶英法两国曾在这一颇具战略价值的两河交汇处交战以争夺这里的归属权。最终,英国人夺取了该地的控制权,并在两河交汇的尖端带(Pittsburg points)兴建了以当时英国首相威廉·匹特(William Pitt)之名命名的平面为五角星状的匹特堡。自此以后尖端带就一直是匹茨堡的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直至今日。美国独立战争后,匹特堡的军事属性被大大削弱,乃至逐渐消失。但俄亥俄河向西奔流2000公里后汇入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在美国19世纪西部大开发时期,许多欧洲移民都是自匹茨堡出发沿俄亥俄河向西行进以抵达中西部,这使得匹茨堡成为重要的西部门户。由于具备优越的交通位置,城市很快便汇聚了大量人口,并于1816年被列为市。
1795年的匹茨堡棋盘状路网平面 图︱ https://upload.wikimedia.org/
为了适应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匹特堡的堡垒本身被保留,但是周围军事要塞的城墙被拆除。自五角星状堡垒向东拓展建起的匹茨堡市区,其路网结构遵循了美国殖民地时期典型的棋盘状路网,两种道路走向,分别平行于阿勒格尼河和莫农格黑拉河。
1795年五角星状的匹特堡 图︱ https://upload.wikimedia.org/
工业城市匹茨堡具有成为工业城市的先决条件:在工业原料上,匹兹堡附近的阿巴拉契亚煤田是当时美国最大的煤田,附近还有焦炭、石灰石和铁矿石矿藏;在交通上,匹茨堡拥有航运之便。因此,19世纪初时城市就初步成为铁、黄铜、锡、玻璃等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的重要制造基地。这座典型的“煤铁复合式”工业城市,由此迈向了美国核心工业城市的行列。工业化给予城市发展源动力,随后宾夕法尼亚运河的通航以及铁路的兴建使城市成为区域级水路交通枢纽。在这些因素作用下,至19世纪中叶匹茨堡已经发展成为美国东北地区的大城市之一。
此时城市在空间上不仅进一步向东发展,城区也跨越了阿勒格尼河而向北拓展。河北岸的新区依然延续了道路走向平行于河岸线的棋盘路网模式。为了连接两岸的交通,在阿勒格尼河上新建了数座桥梁。除此之外,城市也开始向南跨越莫农格黑拉河发展,但是势头不如北向的发展强烈。核心区,也即尖端带的路网仍然延续了棋盘模式,沿河一带仍然依循地势与河岸线平行。
匹茨堡两河交汇起源地演变历程
19世纪下半叶,匹茨堡又搭上了美国内战对军火(钢铁)的大量需求以及美国钢铁、石油和电力发展浪潮的顺风车,凭借已有的工业基础、适于发展重工业的矿藏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发达的水路交通系统,很快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这里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几位最有名的工业大鳄以及财阀起家的温床,其中包括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银行家安德鲁·梅隆等。卡内基的钢铁王国打造得如此成功,以至于超越了其他位于匹茨堡并且同样辉煌的企业,使得匹茨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名副其实的钢铁王国。此时在空间上,匹茨堡已经跨越了阿勒格尼河与莫农格黑拉河,全面向东、北、南三向发展。
1854年城市地图 图︱http://www.mapsofpa.com/pitts/1854_367
1899年的匹茨堡全图图︱http://www.mapsofpa.com/pitts/1899bae
世界钢都至20世纪初,匹茨堡的钢产量已占全美的半数,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对军火乃至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也推动了这座“世界钢都”步入自己的黄金期。但伴随着鼎盛的钢铁、焦炭等重型工业生产的是环境的污染与恶化。
1902年的世界钢都匹茨堡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1941年匹茨堡通过了《烟雾控制法令》,紧接着又搭建了公司伙伴关系的制度平台。这一制度平台是由大财阀梅隆推动建立的由政府领导人、知名学者、大公司总裁等组成的阿勒格尼社区发展联盟(Allegheny Conferenc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ACCD),是日后多次为匹茨堡发展提供重大策略的“智囊团”。这个平台调查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提出规划和提案,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促使议会立法,最后通过新组建的城市再开发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URA)实施规划。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公私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以及办公楼宇建设。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困扰了匹茨堡一个多世纪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建设了机场、火车站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园、广场、市民中心、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从而推动了匹茨堡地区从1946年至1970年的第一次复兴。
20世纪初,匹茨堡市与阿勒格尼市合并,进一步扩大了市区面积。同时,匹茨堡跨越莫农格黑拉河的南向发展也日益加速,大批的钢铁厂被设置在这一沿河区域。从当时的影像图上可以看出“世界钢都”的景象。此时匹茨堡已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作为应对,相应的交通管制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市中心区设置单行道,以及限制路边停车时间等。
1918年的匹茨堡中心区交通管制图则 图︱http://www.mapsofpa.com/pitts
衰落与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逐渐转型,传统的重工业在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让位于新崛起的第三产业。从而,以重工业为生存基础的大批中西部(尤其是五大湖地区)城市出现衰退现象,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所谓的“铁锈带”或“冰雪带”。之所以被称为“冰雪带”,是因为五大湖地区是美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人们用此来比喻该地区衰败的城市的经济状况,同以第三产业、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加州“阳光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匹茨堡因工业兴也因工业衰。原本作为城市发展和经济支柱的钢铁厂大量关停、企业破产,不仅造成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同时也使得原本钢铁企业集中的莫农格黑拉河以南片区变得极度萧条,甚至成为鬼城。过度依赖钢铁产业使得城市在这批锈蚀浪潮下也一度步入衰落,出现了经济下滑、工人失业、人口外迁并减少的趋势,并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了顶峰。
但是衰败之下也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匹兹堡拥有两所世界级的大学——私立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匹茨堡大学。而这两所学校在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工程、基因治疗、神经学、肿瘤学、运动医学、老年医学等)的若干专业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通过学、研、产这样的机制,以大学的研究中心为纽带连接研究和产业,匹茨堡大学的医疗研发中心带动了城市的制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则促进城市IT业的迅猛发展。
其次,匹茨堡建立了良好的多方合作机制,政府、大学和商界三方紧密配合,推动经济转型。1985年,匹茨堡市长连同阿勒格尼县县长、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茨堡大学的校长一起向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提交了匹茨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匹茨堡/阿勒格尼步入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Pittsburgh/Alleghen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Begin the 21stCentury),简称为《战略21》(Strategy 21)。战略明确指出随着21世纪的临近,匹茨堡的经济必须转型,从其20世纪广为人知的钢铁生产巨人和企业总部,向多元性的经济结构转型。必须最大限度地抓住当前的经济发展机遇,向高新技术、国际营销和通讯系统等方向发展。多元性经济基础必须同时包括轻工业与重工业、大企业和小企业,并通过高校将研发结合起来。该战略成功促成了匹茨堡的多元化发展转型,使匹茨堡不再单纯依赖钢铁、医疗、食品等产业,而是形成了以医疗保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机器人、环保科技、特殊钢材等)、金融(PNC银行、梅隆银行)、IT业(谷歌等)及高科技工业(PPG化工、Alcoa铝业、Westinghouse核能、UXS核能、CNG天然气)为支柱产业,高等教育、餐饮食品(亨氏)等多种产业共存并进的多元化格局。
在这些动力作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匹茨堡逐渐复兴,这是匹茨堡史上第二次复兴,也促使匹茨堡成为美国后工业化城市的先锋。作为美国成功实现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的城市之一,匹茨堡荣获“美国最有希望的后工业化实验”、“最宜居城市”、“最受青年人欢迎城市”等多项头衔。与第一次复兴偏重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营建不同,第二次复兴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深层转型,从而彻底提升了城市的环境、文化和空间。
1997年,《匹茨堡下城区规划:21世纪蓝图》(The Pittsburgh Downtown Plan: A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出台,这是第二次复兴阶段对匹茨堡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份规划文件。该份文件的核心思想是城市中心区经济上的多样化、功能上的彻底去工业化、空间上的艺术化和商业化,以及时间上的24小时化。在这些总体原则指导下,将下城区分为11个区块,针对每个区块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规划导则。
《匹茨堡下城区规划》封面 图︱http://www.briem.com/files/Downtown
工业精神与企业家文化
从匹茨堡两个世纪以来的城市产业及空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座具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禀赋的城市抓住了美国产业发展的两次契机——一次是工业化、一次是后工业化——成功使自己成为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引领者,这与其工业精神和企业家文化息息相关。
匹茨堡无疑是美国工业精神的最佳物化体现,这种精神渗透到匹茨堡从物质到文化的方方面面。这里诞生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世界级的食品业巨头亨氏公司、西屋电气公司以及著名的梅隆财团等等。其中,美国的钢铁大王和工业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他是美国以工业兴的最有名的大财阀之一,其资产曾仅次于以石油起家的洛克菲勒集团。卡内基在功成名就、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之后,即将自己的资产全数回馈给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不仅在匹兹堡、在美国,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基金会,资助各种教育、艺术和慈善事业。这些全部源自他的慈善精神和对财富的认知——“富人若不能运用他聚敛财富的才能,在生前将其财富捐献出来为社会谋取福利,那么死了也是不光彩的”。自此也形成了匹茨堡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良好传统,迄今,匹茨堡的非营利性组织有近3000家,为社会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些都与匹茨堡的工业精神和卡耐基的影响有关——即通过产业积累财富、通过财富反哺社会,以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可以说卡内基在匹兹堡设立大学、创办各种研究机构、建设博物馆、推动艺术事业发展,潜在地帮助了匹茨堡从第二产业向第三、第四产业的转型,帮助了匹茨堡的复兴和再生。
卡内基艺术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
除了工业精神与企业家文化,匹茨堡的复兴有时代和外力因素的影响,从内部而言也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和博弈的结果,其中包括官方(政府)、企业和学术界。这些要素和特征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匹茨堡市。其转型方式以及在后工业时代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产业模式,是同类型城市效仿的对象,也为研究美国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
工业与后工业、现代与后现代融合的卡内基艺术博物馆内庭院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