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 Young,加拿大学习达人。

在大学主修商业学的同时还自学编程、参加各种演讲、开设博客。
他最厉害是什么?
让我们很多大学生痛苦万分的线性代数,他用10天学。
麻省理工4年33门的计算机科学课堂,他用12个月自学完。
之后他分享出了他的学习秘诀:整体性学习——联系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那么我们可以在学习中进行运用吗?
答案是,可以,而且一点都不难。
01.知识的整理
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有进步,就必须要新东西的有输入。
这个输入的过程,可以通过电视、书本、电影、音频等等方式去获取新的「信息」。
之后再将「信息」转化成「知识」。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好奇:「信息」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
「信息」: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传入我们大脑的都叫信息。你看到一张图片,你听到一首歌,这都叫信息。
「知识」:将杂乱的信息筛选,进行提取、整理,从无序变成有序,进行长期储存,日后可以调用的东西叫做知识。
可能有些小伙伴对这个解释还有些抽象,来,我们看一张图。
无序到有序,信息整理为知识
那么,整理知识的好处在哪?
我们的记忆分成:「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简单点讲就是即学即用,用完就扔的记忆。
通常我们学习,都是先通过工作记忆进行保存的。
因为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所以当之前输入的信息变得没用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扔掉了。
而有些信息以后你还会用到,就要转换成知识,那么就需要进行再加工,转入长期记忆的空间里。
如果这时候,存入的知识还是乱糟糟的,长期记忆的空间利用率就会低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信息」整理好,变成有序的「知识」,再存入长期记忆当中。
02.知识的联系
将知识整理存储后,这些知识要能被我们高效调用,才能称之为有用的知识。
在有一篇文章里,我们已经谈论过知识具有「互通性」——知识与知识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可以互相往来的。
你调用知识时候的思维,就像一张蜘蛛网,将知识相互连接在一起,一旦某个点被触动,整张蜘蛛上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感应到。
也就是说,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会传递给你的每一个知识,进行知识调取。
这样,你才能最全方位、最高效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将知识连接起来
Scott Young的整体性学习就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他把知识互相串联起来,学习中进行更大范围的感悟和吸收。
就像知识公式本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我们可以与某个具体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学习。
举个很简单,我们都用过的小例子:
数学上的公式:1+1=2
当你小学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只单纯的给你这么一个公式,你肯定啥也不知道。
那么回想一下,最初你学习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对,旁边会有一个图,例如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放在一起,你一数,哦,原来这就是1+1=2.
那么下一次,你再遇到数苹果的问题,就会触动到好几个知识:苹果的形状、颜色,数学加法的应用,数学符号的认知。
这就是将知识进行联系,完成高效学习。
而这位超级学霸正是把这种方法巧妙的利用到了每一次的学习当中去,并越用越熟练,自然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强。
03.应用于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的过程分为:「有效输入」和「有效输出」。
我们上面讲的两点:「知识的整理」确保了有效输入;「知识的联系」确保了有效的输出。
那么如何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让我们把有效学习拆成一个更详细的过程:
信息获取 ——> 知识整理 ——> 知识联系 ——> 知识调用
那么现在学习就分成了四个步骤,只要做好每一个步骤,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每步更高效,最后才能更高效
信息获取:大量获取看视频,读书,听音频,寻找行业内的老师,都是学习的途径。
多学习,多积累一些信息,这样我们才能转化成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输入过程,增加数量。
知识整理:精简转化确保了「信息」的输入后,我们就要进行整理。
在有限的空间怎么样放更多的知识呢?
提取信息中的核心知识,找到多个信息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点,进行知识概念压缩,再一个一个放好,这样我们才能放更多的东西。
知识联系:进行连接有我写的提升举一反三能力的文章里已经较为详细的讲——过如何在学习找到知识的交叉点。
这里再简单说一下。
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对知识的敏感程度。
找到各个不同知识中相同的部分,利用这部分建立知识连接,进行高效的学习和记忆
知识调用:网式思维面对同一个问题,调用不同的知识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练习,将你在学习中思考的模式变成像蜘蛛网一样,这样下次在学习中再遇到问题,你会习惯性的去调用不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它。
通过这种思考模式,你知识的利用率自然会变得更高,使用的频率增加后,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变的更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