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期,地干种上玉米几天后浇水好?
玉米种上几天浇水最合适?
您好,科技农场为您解答。

玉米是我国的第三大主粮,种植非常的广泛。玉米分为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一般在东北地区都是一年一季的春玉米,再往南到了河南等地区则是在小麦抢收后种植的夏玉米。
现在是六月份,小麦抢收也基本接近尾声了,现在正是夏玉米播种的时节,下面小编就个大家介绍一下玉米该如何浇水。
玉米属于耐旱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小编的老家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因为雨水较少,甚至说“十年九旱”都不过分,所以在老家当地大家所种植的作物就是玉米。小编先说下老家种植玉米的情况,春天等一场春雨过后纷纷开始播种,出苗以后基本整个生长季都不浇水。碰上特别干旱的年份,有些农户为了保证收成,会在玉米出穗以后浇一次水,保证这个时间的水分供应,能减少一些损失。
不过耐旱归耐旱,玉米想要丰产,浇水还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哪些时期是最该浇水的。
造墒水或蒙头水
播种时,良好的土壤墒情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的保证。若土壤墒情不足或不匀进行播种,势必造成缺苗断垄,或苗子大小参差不齐,弱小株多,空秆率高,这样的群体要想获得高产是不可能的。现在是夏玉米播种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是抢收小麦,抢种玉米以保证足够的生长时间。时间比较紧,来不及等雨播种,所以要及时浇一次造墒水以备播种,或者在播种后浇一次蒙头水。玉米播种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5%~75%之间。
拔节水
玉米拔节后,植株生长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需水量增加,拔节时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就要浇水,一般每亩浇水量55立方米左右,浇拔节水利于茎叶和雌稳生长以及小花分化,可以减少空秆,增加穗粒数。
抽穗水
抽穗水的重要性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知道,玉米抽雄开花期前后,是对水分和养分需求最大的时候。这时灌溉,可以提高玉米花粉和花丝的生活力,有利授粉结粒;可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生产。有利于籽粒灌浆,减少籽粒败育,增加稳粒数和提高千粒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表明,灌抽穗水的,平均果穗长24厘米,穗粒数450粒,千粒重310克,亩产705千克,而不灌水的穗长21.5厘米,稳粒数300粒,千粒重301克,亩产543.5千克,灌抽穗水比不灌水的分别增加11.6%、50%、2.9%和29.7%。
这也是最开始小编所说的,老家种玉米基本全年不浇水,只有在干旱的时候选择玉米抽穗时节浇水的原因。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浇抽穗水,这次水是增产的关键所在。
灌浆水
这最后一次水就是灌浆水了,也就是在玉米即将收获之前,玉米粒开始由软转硬的阶段。这个时间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玉米也干枯速度变慢,进行光和作用的时间增长;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速度,有利于提高粒重,提高产量!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玉米属于耐旱作物,甚至可以全年不浇水。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小编还是建议大家把这几次关键的水浇上。
好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
热带雨林气候典例?
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通常热带型雨林气候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柯本气候分类法代号为“Af”。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赤道附近),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热带型雨林气候主要出现在热带雨林一带,如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等。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什么气候?
年较差是一年中,气温、降水、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年平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也称年振幅。气温年较差是研究最多的。气温年较差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
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有关。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到高纬度地区,冬夏分明,气温的年较差很大。
所以,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显著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温差小。
玉米什么时间是灌浆期?
玉米灌浆期,指的是玉米籽粒形成期,这时候需要养分和水分充足,一般在7月份左右玉米会进入灌浆期。
玉米进入灌浆期,高温少雨的天气有利于玉米灌浆,但易造成田间干旱,影响玉米灌浆。为加强玉米灌浆期灌水管理,防止因田间干旱造成的损失,为玉米正常成熟奠定基础。应注意:
1、对磷钾肥已基施,尿素已追施20公斤以上的地块,后期要控制化肥的施用,以灌水为主。
2、对磷钾肥基施不足,追施尿素不足20公斤的地块,可在近期滴水时,适当施入尿素3公斤/亩,可适当配施磷、钾肥0.5公斤/亩,以防玉米后期脱肥。
3、灌好灌浆水,防止干旱造成灌浆不利。
4、农业技术人员特别提示:玉米灌浆期在用肥方面切不可盲目施肥。施肥过大会造成玉米贪青晚熟或玉米脱水时间较长,这对收获或产量的提高都会造成影响。灌浆期玉米主要以养根护叶促灌浆为主,后期无需施用微量元素锌、硼肥。
小麦旱而不浇?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而且产量、种植面积都是距我国粮食作物最多的一种农作物。小麦是我国北方人的主食,一般用小麦可以制成面粉,然后包饺子,煎煎饼,蒸馒头,擀面条,炸油条,包包子等等各种面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小麦也是一种比较耐旱的单子叶植物,而且近两年,新品种的小麦的产量也比较高,我国已经连续出现了10多年的高产小麦,使得目前我国小麦的总产量可以说句世界第1位。目前我国小麦价格比较低,平均价格在1.15元到1.26元之间,优质小麦的价格稍微高一些,在1.36元左右每斤。因为小麦不值钱,所以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小麦干旱了农民也不给小麦浇水。但是不给小麦浇水也有很多种原因,下面简单的分析一下:一、小麦价格低迷,种植小麦不赚钱,农民就不愿意给干旱的小麦浇水了。
毕竟小麦从种到收需要浇5次水,但现在农民为了减少种植成本一般浇三次就可以了。每次浇水一般需要有钱或者电费在50元左右,这样一亩地的浇水的费用将达到150元左右。加上种子,农药,化肥,人工一亩地的成本也在500元左右,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小麦产量在1000斤左右,目前的最低收购小麦价格为1.12元每斤,这样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在五六百元。如果要多次浇水的话,种植成本增加,收入更低了,遇上自然灾害,更是得不偿失了,所以农民不愿意给小麦浇水。
二、水利设施不到位,没有办法给干旱的小麦浇水。特别对于那些丘陵平原地带,种植小麦的地块没有水源,而且农民又不得不种植小麦,至少种一点小麦可以解决自己食用,不用再花钱去购买小麦,节省一部分经济开支,毕竟农民赚钱不容易,收入也特别的低,而且收入的来源也比较少。
三、农村的劳动力比较少,没有充足的劳动力给小麦浇水。现在都知道农民种地不赚钱,仅靠种地是不能够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所以年轻的农村劳动力,都走出了农村,走进了城市去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或者留守妇女,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给干旱的小麦浇水,所以只能靠天吃饭。
四、保持小麦在一定程度内的干旱,可以促使小麦的根系发达。有时小麦使用的单位比较多,或者是小麦长势比较旺,根系不是特别发达,这会使得在暴风雨的天气会导致小麦倒伏。所以再遇到干旱的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旱,是促使小麦的根系发达,减少小麦倒伏的现象,也能确保小麦产量增加。
五、因受天气预报的影响,预测近期一段时间内将有降雨的天气发生。有时天气预报非常的不准,在预报干旱地区天气是今天说明天有雨,明天说后天有雨,结果天天说有雨,天天不下雨,只是阴天来一阵大风把云彩关好了。最终雨没下下来,小麦也干枯死了,这是农民对天气预报的相信程度,但并不是年年都发生这种现象。也是农民依赖程度太高,也不愿意对小麦浇水,主要是对小麦的干旱不重视而已。
总之,对于农村最干旱的小麦不浇水,是有很多原因的,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小麦的价格比较低,种植小麦不赚钱,这是农民,不重视对干旱小麦浇水的主要原因,只依靠天来振兴吃饭。当然也有干旱的小麦周围没有水源,或者没有劳动力进行对小麦浇水。对于适当对小麦在一定程度上干旱促使其根部发达,这种情况一般在年前使用这种技术,年后一般不再使用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