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预习的意义在哪里呢?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
2.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
3.预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一般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预习。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4.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
5.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来说,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部理解顺,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预习如此重要, 那如何做到课前有效的预习呢?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来的,预习也不例外。
成功预习的秘诀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读、画、写、记。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学过的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学习可能涉及的旧课知识。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规定、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必要时还需要在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写写画画。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一次次地阅读,由于颜色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见解和意义,使理解步步深入。
写,即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的书写有不同的要求。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要求能基本记住。在阅读记忆中,尽量把新课知识与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前面说的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相似的新旧知识,譬如相似的概念、相似的词句、相似的公式、相似的名称、相似的实验和物质相似的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会使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做好预习将使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