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卡宾枪,二战半自动步枪哪把最好?
这个完全无需犹豫,美国M1加兰德,俗称大8粒的便是。

二战中较大量装备部队的半自动步枪其实没几种。
苏联的托卡列夫SVT-38、SVT-40,美国的约翰逊M1941王宝强枪、M1加兰德,捷克的ZH-29,SIG的蒙德拉贡,纳粹的G41、G43、VG45。如果放宽点限制美国M1卡宾枪也算一种。
有的枪根本就是烂枪,或者知名度较低,或者战争一结束就废弃。最后能拿出来说的也就是M1加兰德和M1卡宾。
其中M1卡宾轻巧好用,但威力较低,并且不能算典型步枪。
M1加兰德可靠性高结实耐操,战后发展型M14一直用到今天,其实就是叙利亚内战都还有M1本体参战。
加兰德唯一被中国人嫌弃的就是它弹出弹夹的时候会叮的一声,不少人就觉得这个不能接受,换子弹的时候会被人捅死。其他枪倒是不叮,只是拉栓插弹会卡啦响而已。我个人是觉得在战场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叮的一下的人可能死的比较快的。
另外根据玩游戏的经验很多人认为加兰德在打剩一两发子弹的时候非常危险,其实现实中这种枪有个杠杆能把弹夹手动退出来——其实几乎所有制式枪都能退弹,这是基本设计,否则谁敢大量装备啊。
所以还是那句话,选加兰德没错。
二战时步枪枪托都用木头?
二战时期相当多的轻武器都应用了木头材料,从吃鸡众熟悉的98K,美军的“大八粒”,到制造量极为巨大的波波沙,都是如此。
在很长的时间里,木头都是枪支的主要构成部件之一,不光当枪托,还组合了部分枪身、护托。就连MG42、MG34通用机枪也有个木质枪托。
别瞧不起木头,木头枪托性能并不差,它具有轻巧、结实的特点,还拥有不错的韧性,手感上佳,冰天雪地里不冻手,是很不错的结构材料。
木头的大量使用也与曾经的生产力有关系,木头性质出众易于加工,成本低廉还节省钢铁,干啥不用?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完成了,钢铁产能已经不算什么很大的问题,那时候的人仍在继续使用木头材料造枪,属于历史的发展惯性。
一支常见的栓动式步枪,它们采用了全威力弹药,拥有很出众的长距离弹道性能和杀伤力。这类步枪在一战时期的堑壕战中如鱼得水,是符合那个时代军事需求的武器装备。
由于枪支的后坐力巨大,需要严整地抵肩射击,枪械必须拥有一个巨大的枪托。因此,钢铁几乎不可能应用在栓动步枪的枪托上,它会加大全枪重量,浪费金属材料,还会让射击痛苦无比——金属的缓震能力可比不上木头。
而且,就耐用性而言,金属枪托也不一定超过木头,它们很容易在摸爬滚打中被撞击弯折,或者没完没了的锈蚀。要枪托更耐用,只需要在木托尾部安上一块铁即可。
现代栓动式步枪仍然存在,民间多用于体育竞技和狩猎,军中多用于精确狙击。民用产品依旧喜欢用一些漂亮的木头来彰显华贵,军用则已经采用了各种新型复合材料代替。
如美国越战时期招标的M40A1狙击步枪,它是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专用狙击枪,脱胎于雷明顿M700,与毛瑟枪拥有一定的渊源。
M40狙击枪早先采用的也是木头身托,但在使用过程中美军还是换掉了木材,改用玻璃纤维代替。玻纤更轻,不会像木材那样因为恶劣环境长时间的使用而缩胀形变。为了维持狙击枪的精确,木质部分需要经常性地进行防潮保养和修型刮削,非常麻烦。
二战时期的士兵哪里去搞玻纤做枪身?德国的MP3840冲锋枪用了点塑料都已经算创举了,晚期的毛瑟98K倒是为省钱搞过胶合板版本。作为大量生产的消耗品,人们在战争期间根本无暇改进方案,也没有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的本事。
二战期间采用了全钢材质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为省钱省工搞出来的。比如英国的斯登(有木托版本),苏联的PPS-43,德国的MP-3840,美国的M3黄油枪等等。
为了多快好省,廉价冲锋枪们大量应用了金属冲压件,也省去了木头枪托,毕竟木头的工序也非常麻烦。
一个木头枪托需要消耗采伐、除虫、干燥、分割、切削、打磨、上漆等多个工艺,哪里及得上冲压工艺,“哐当”一声就能搞出一堆零件,能造饭盒就能造枪,只要钢板管够,当场造了当场下线,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不过,尽管有这几个金属枪托的典型,却不代表金属枪托的时代就此到来了。二战后的M14,FAL,AK47,G3,等自动步枪,也都继续沿用了木头结构。
全金属的也有几个后来的枪械们也没有全都使用全金属,从越南战场美军使用塑料枪托的M16开始,现代枪支纷纷走上了塑料+橡胶枪托的道路。
真的能避开子弹射击吗?
很多人一直陷入一个误区——射击距离越近,子弹穿透力越强!
作为参与过多种枪械实弹射击测试的陆军退伍老兵,今天结合很多实际情况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先带大家了解一下目前的主流枪支和弹药,看完以后你就会有比较清晰的答案。
我们先说手枪:
现在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是9毫米口径的“帕拉贝鲁姆”手枪子弹。子弹头一般是卵形,弹壳的通用长度是19毫米,基本上都可以通用在多数9毫米口径手枪极冲锋枪上使用,比如著名的MP5冲锋枪也是标配这种子弹。比如我们的92式手枪也有使用9毫米钢心弹,在50米处穿透钢盔后还可穿过5厘米厚的松木板,其外形尺寸与国外的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差不多。现在使用的5.8毫米手枪子弹威力极大,可以在50米距离打穿头盔,或者打穿5厘米厚松木板。也就是说面对绝大多少手枪子弹的射击,躲在20厘米厚的木板后相对是安全的。
当然千万别以为手枪子弹就只有在50米内有杀伤力啊。以54式手枪为例,其子弹最大飞行距离曾超过1500米,在这个距离内都有可能受伤。
接下来说冲锋枪:西方国家大量使用9mm巴拉贝鲁姆子弹,美国常用0.45英寸的ACP子弹。我们的79、85微冲均使用54式手枪的7.62mm子弹。冲锋枪主要用于反恐,相对于手枪的枪口动能,射速,精度,有效杀伤距离都强一些。然后我们重点说说突击步枪:
AK47:使用标准7.62毫米弹在100米范围内可以击穿6毫米钢板,15厘米厚的砖块,30厘米厚的土墙和50厘米厚的松木板。81-1式步枪:使用7.62毫米弹,在100米范围内可击穿6毫米钢板,40厘米土层和45厘米的松木板。95式步枪:5.8毫米弹药可在100米内击穿8毫米钢板,可击穿50厘米厚的松木板。
M4:由于采用的是小口径弹,所以穿透力不如上述3种步枪强,但仍能在500米左右距离击穿3.5mm厚的钢板。所以,从以上数据分析,面对突击步枪子弹的射击,躲在60厘米厚的松木板后面是相对安全的。
狙击步枪就很难说了,因为大多数军用狙击步枪都使用穿甲弹。比如美国和不少发达国家军队,现在装备的子弹就是M855钢芯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穿甲弹。
而且美军最新的5.56毫米口径穿甲弹是M855A1,与此前的穿甲弹不同的是,M855A1直接将其钢芯露出一截,同时,新型发射药让其初速更高,其穿甲能力非常强,以致让美军方禁止在室内靶场使用这种弹药,因为一不小心会穿透靶场墙壁!
重狙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反器材武器,一般不打人……
是不是距离越近子弹穿透力越强?
非也!尤其是小口径步枪。
在实战中,步枪机枪是巷战最常见的武器,比如美军用5.56毫米弹最佳穿透力表现在200米距离上,25米内效果很差,在10米的距离上子弹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偏航破碎。因此,穿透能力取决于目标的距离和质地!以下的障碍物可以在50米内防护5.56毫米子弹。比如,一层沙带、无钢筋加固的2英寸厚混凝土墙、胶合板砖、汽车车体等,但是超过50米距离可能被轻松易击穿。12.7毫米和7.62毫米机枪可以击穿轻型建筑构造,像.50口径的机枪尤其特别厉害。7.62毫米机枪普通弹在50米距离上,不能穿透单层沙袋,但是在200米距离上可以。7.62毫米机枪在600米距离上有最好的穿透力,连续集中的机枪火力可以击穿大多数典型的墙。像屏风、石膏板、天花板、常见的办公家具、家居用品、那简直是摧枯拉朽般,但不能穿透钢筋加固的混凝土墙。已经说不少了,差不多了!
其实不要想那么多,现实中只要你遵纪守法,没有那么多枪弹朝你射击。
另外,在此要普及一下,私藏枪支弹药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为何倍受一战二战士兵追捧?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有些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胡扯!一战虽然说机械化程度不高,但也是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候的第一次全面战争,而所谓工业文明就是钢铁的碰撞,那个时候参战国家英美法德、俄罗斯、奥匈帝国、意大利,这几个参战国基本上都是工业化国家了,能够提供比较充足的热兵器和冷兵器,根本不需要用废旧的钢丝绳去做什么刀具,如果说是需要肉搏,从上面这张英国军队的基本装备配置图里就能不少制式刀具和制式工具,比如说:刺刀、匕首、T字短镐头、斧头和铁锹,甚至是剪断铁丝网的磕钳…有这么多可以使用的家伙事儿还有必要去锻造钢丝刀吗?
德军一战时的单兵装备,除了可以肉搏的匕首、军刺和军铲之外,近战武器有MP18冲锋枪(花机关)和C96也就是俗称的“盒子炮”,前者使用9×19毫米子弹,配备32/20发弹鼓/弹匣;“盒子炮”使用7.63×25毫米子弹,一次装10发子弹,这两种武器的近战能力非常优秀。
了解一战历史上看官们都知道,战争初级经过短暂的大兵团运动战之后,交战双方转入了阵地战,整个战线绵延上千公里的战壕、堡垒、多道铁丝网和大面积的前沿雷场,在浅纵深就是“马克沁机枪”发射阵地再往后就是各种口径的火炮…这样绵密的防御阵地,双方想越雷池一步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双方也都进行相互侦察和相互渗透都时不时的进行,这种小规模战斗大多使用制式装备去完成,拿什么钢丝刀进行肉搏显得很可笑。
奥匈帝国的单兵装备,里面有军刺和军铲,肉搏战有狼牙棒!工厂制造的制式冷兵器肯定比私人制造粗糙武器管用的多。
“米军”的近战武器就更变态了,温切斯特霰弹枪,这种“大喷子”一发子里装20多粒钢珠,挨上就是浑身窟窿血流不止惨不忍睹!图片里是美国画家画的一战时的油画,图中带“碟型头盔”是美军,使用温切斯特1894霰弹枪和勃朗宁M1911手枪;对方的德军使用MP18冲锋枪和鲁格08手枪对抗。
鲁格08手枪安装上类似MP18那样的蜗壳弹鼓和MP18组成德军战壕近战的利器。
有了这么多的近战甚至肉搏战的武器,再说什么钢丝绳做的刀在一战或者二战受追捧的话,就有些以讹传讹了,根本就不客观。
那么用钢丝绳可以做刀吗?当然可以,而是还是大马士革纹的工艺刀具,其制做方式很复杂,成品率是很低的。
首先要把废旧钢丝绳切成等段,然后焊接在一起,浸油后(提高温度)放进加热炉当中。
加热到白炽状态后撒上硼砂,硼砂的作用是锻造过程中将氧化铁皮等杂质挤压出来。
先使用手锤锻打,使钢丝绳热焊接在一起。
然后使用锻造机整体热焊合,并且使锻料内部更加致密,同时要进行拉长,为下一步做准备。
初步拉长的锻料要再切割成四等份,重新焊接在一起,重复加热、撒硼砂进行锻造。
叠锻工艺完成使用手锤打锻出刀的基本形状,再进行表面研磨,去除氧化铁皮和表面瑕疵。
基本刀形完成后要再一次加热并且放在珍珠岩内进行保温缓冷,进行初步的热处理。
第二次热处理要采用油淬,因为油要比水柔和的多,不会让刀坯极冷却时发生局部开裂。
精磨后的刀坯还要进行酸浸刻蚀,也就是是让大马士革纹呈现。
钢丝绳锻造出来的美丽大马士革刀纹就是这样的。
通过上面的扼要介绍,表明使用钢丝绳锻造出来的刀具工艺流程是复杂的,并且费时费力,对制造这种刀具的人技术要求很高,并不是有了几天铁匠手艺的人就可以制造出来的,当然这种刀看着就让人喜欢,问题是不可能喜欢就可以得到的,即便是有也是高级军官才能得到的工艺品。
其实使用废旧的板锉制造刀具要比用钢丝绳好的多,工艺也简单一些,图片上是美军M7“丛林大蟒”军刺,它是使用1095钢制造出来的,1095钢也就是普通T10系列工具钢,只是美国牌号的叫法,化学成分基本一样。
钢丝绳通常使用80#钢进行拔丝、编织,这个钢的化学热处理是:碳0.77~0.85、锰0.5~0.8、硅0.17~0.37、磷和硫≤0.035
T10钢:碳0.95~1.04、锰0.35~0.6、硅0.17~0.37、磷≤0.02、硫≤0.03
整体来看两种钢化学成分比较接近,热处理后T10钢的硬度高于80#,但韧性略差。
英77李.恩菲尔德步枪所使用的刺刀。
总的来说,工业化国家制造刺刀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每一支步枪都要配置一把,这是必须的配件,并且在战场上也不允许私自制造武器。
世界第一个制造热武器的人?
1.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
2.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
4.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发射。
5.19世纪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步枪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6.1860年,美国首先开创了连珠枪的先河。
7.然而真正使连珠枪发扬光大,在枪械中独领风骚数十年的是德国人保罗毛瑟。他发明了第一支枪机直动式步枪,成为现代步枪的基础。毛瑟枪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也是最早采用和仿制毛瑟步枪的国家之一。
8.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机枪鼻祖,在轻武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9.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蒙德拉贡(墨西哥的一位将军)设计的。
10.而真正标志着枪机直动式步枪时代的结束和自动步枪时代到来的半自动步枪,是美国人约翰 坎特厄斯加兰德研制的M1加兰德步枪。
11.卡宾枪,实际上也属于步枪系列。
12.俄国的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据资料介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步枪之一。
13.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的一大功劳,就是在半个世纪后,它启发了人们发明一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单兵轻机枪或班用自动武器。
14.StG44,1944年命名为突击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击步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