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是什么意思,形容什么动物?
是虎。

中国人称老虎为百兽之王,因为其威严霸气的外表,还有其在丛林中压倒性的生存能力。所以,老虎在中国人看来是威严和权力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将老虎雕刻在兵符上,俗称虎符。虎符更是古代调兵遣将时所用的兵符,可见老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其二勇敢坚强,老虎威风凛凛的形象,人们常常用虎来形容一些勇敢坚强的人。例如,对小孩子,人们常说虎头虎脑,对作战英勇的军队,常常称其为虎狼之师,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称其为虎将。
为何古代太监手里要拿个带毛毛的棍子?
带毛毛的棍子,一般我们常会在道士或道姑手里常见,道家自古也有“手拿佛尘不是凡人”的说法,当然,据记载,佛家也有拿拂尘的,比如佛尘观音。在人们看来,佛尘本是名士清淡历史文化的象征。可有一种现象让人不好解释,为何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连太监那样的人都拿着佛尘呢?
▲ 独白:别小看我手中毛毛棍 不是哪个太监都可拿的
太监,既非名流,亦非隐士,缘何拿得佛尘?
佛尘的起源:麈尾为材 掸拭尘埃 名流雅器论及佛尘的作用,在古时候,主要是用来掸拭尘埃或驱赶蚊虫的器具,不仅道教和佛教有使用,在封建时代的皇室,也是被作为皇室卤簿仪仗之一,同时,也做接风洗尘之用。
关于佛尘的起源,首先得从麈(读音:zhu,三声。)尾说起。
麈尾,指的就是麈的尾,而麈则是一种体型很大的鹿,也称鹿主,属于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最初佛尘的制作方法大致是在一根木条的上端或两边插上麈毛。其作用主要是,在悠闲时可以用来作为掸尘,或驱赶蚊蝇的工具。当然,这时候的佛尘,往往也是作为一些象征身份、或地位的名流雅器。这是最早佛尘的原型。
▲ 这才是佛尘的原始造型
佛尘文化:从蒲扇形态到毛毛棍的转变随着佛尘文化的发展,佛尘的材质和形状,在之后的历史沿革中,根据文化地域的不同,纷纷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且成为儒、释、道三家皆有的手中法宝。
▲ 太上老君手中的佛尘
在材质上,比如,佛家用的佛尘,出于慈悲心,材料仅限于五种:羊毛、麻、细裂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并不允许用珍贵动物的尾或其他宝物。而道家,其中的麻也可以作为一种主要制作材料。
▲ 佛家之佛尘
在形状上,比如,汉代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麈尾,就发展成了尖桃形;而隋唐的麈尾又追捧三国时期的羽尾扇形状,多数呈蒲扇形状。
说到此,估计很多人立马会想起,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手里不正是有把类似破扇子的东西,还常常拿在手里摇来摇去……如果说它是扇子吧,尽管形态像,可上面满是羽毛,而且中间的缝隙并不严密,厚度也比一般的扇子厚,重量明显更比扇子重很多,显然,做扇子并不一定好使。可诸葛亮拿他来干嘛使呢?看上去还破破烂烂的。
▲ 诸葛亮手中之物 似扇而非扇 但一般人以为是扇
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属于佛尘的一种,只顾过是一种比较早期的形态。诸葛亮拿它来显悠然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名士淡定风度呗。
这样,一直到了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佛尘的样子,即太监手中拿的一根带毛毛的棍子。
道同器殊:太监拿佛尘迎合了儒家礼仪尽管佛尘最初由麈尾演化而来,而且作用基本等同,但他们确实不是一种东西,毕竟,佛尘最初原型麈尾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太监拿的佛尘的样子还是相差甚远。然而,“道同器殊”,它同为儒释道三家可以共有且常用的器具。因此,佛家、道家拿佛尘,作为重儒的封建皇家的侍从,太监拿佛尘并不奇怪。
可是太监为何要拿佛尘?他不是名流,也不是雅士,不就是封建专制社会下一个专门伺候皇族人的奴人?
▲ 太监手中的佛尘
没错,论身份和地位,太监是不该拿佛尘,他内心也没有那个雅兴,然而,太监愣是有人拿了。明摆着,太监虽然拿的是佛尘,但并非为自己而拿,而是替身边身份更高贵的人而拿。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皇帝。于是,就有了我们常常看到的,站立在皇帝身边的太监一般都会拿着一个佛尘,或者前来颁布圣旨的太监手里会拿着一个佛尘,当宣完圣旨,再说一句“钦此”后,还常常会得意地将手中的佛尘一甩,才打道回府。
▲ 宣旨太监手中的佛尘
所以说,拿佛尘之事确实有太监会拿,但却并非一般太监可拿,只有在皇帝身边伺候皇帝,或者代言皇帝颁旨的太监才可拿,而这种情况,显示的是皇帝的高贵,或者是宣读圣旨这件事在仪式上的神圣,而并非显示宣旨太监有多高雅。
▲ 历史上的佛尘文化
结语:总体而言,太监拿佛尘的作用无非也是两种:一种,作为帮助皇帝驱赶蚊蝇、或者拂拭凳子等尘土的工具使用;另一种,表示皇权神圣的仪仗格调。从形式上,是太监拿,内质里, 与佛尘的本来意义并不分家。
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吗?
虎符,听起来就霸气外漏的神器,在事实上,也的确相当霸道。
在很多民间传说和演义故事中,一般会认为,虎符可以调动很多军队,甚至是千军万马,有着无上的权力。
而关于虎符的故事,很多人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窃符救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虎符在军队中的地位。
而从一些出土的虎符中看,和史料中记载的一样,采用金或者铜做成,形式如同一只卧在地上的猛虎。
另外,这件信物一般分成两份,把两份拼在一起,才有效力。
这种信物,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战国时期相当盛行,一直到宋朝,都有它的身影。
在使用之时,一般会留给君王一半,另一半则会给地方将领,如果君王需要调动部队,会安排人带着诏令和虎符,一起到军营,和将领会面。
将领需要看到虎符,并且接到诏令,确认无误,才可以出兵。因此,这也说明了,只是看到虎符,或者只是听到命令,将领是不会出兵的。这就最大限度避免了假传圣旨的可能。
在信陵君救赵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那就是当信陵君偷到了虎符,却没有得到君王的诏令。
所以,他的虎符是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为什么,信陵君除了带上虎符,还要带一个大力士朱亥的缘故。
当信陵君见到晋鄙,谨慎的晋鄙对信陵君手中的虎符产生怀疑。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书面的命令。所以,信陵君才会采取刺杀晋鄙的方式,来获得军权。
由此可见,虎符虽然有调兵的权力,但并不是说只要看到虎符,就可以调兵。
从考古发现看,虎符并不只有一个,除了中央军的虎符以外,地方军队也有虎符,而且这些虎符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如果想仅仅凭借一个虎符,去调集千军万马,是很不现实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虎符以外,调动兵马的信物还有很多,唐代的鱼符、龟符,也有和虎符一样的效力。在宋朝,金牌也可以作为一个调兵的信物来使用,和虎符有着很多相似的作用。最为著名的就是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调岳飞回军的故事。
由此可见,虎符的作用,只是一种调兵的信物罢了,而真正能调兵的还是诏令。换句话说。有了诏令,然后再用虎符证明诏令是真的。这样将领才会放心调兵。因此,这两个缺一不可。
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从另一个角度看,虎符或者诏令,可以调动兵马,但对将领的军事部署,没有太多效力。
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是皇帝对军事将领有过多干预,下场很可能就是李隆基,赵光义一般。
而当将领确定虎符和诏令无误,那么,具体怎么做,就是将领自主决定的。和现代军队一样,古代军队也不是一窝蜂的群殴,有着严格等级划分,从最小的伍长,一直到万夫长。层层划分,层层听命,才形成一个完整严格的军事体系。
所以,在军队内部,上下级的绝对服从,才是正理。虎符和诏令,只能影响到主帅,如果拿着虎符,随便找千夫长,百夫长发号施令,是毫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虎符的确有它独一无二的作用,但归根到底只是一个信物而已。它必须要配合诏令使用,而且只能对最高军官使用。因此,并不是谁拿着虎符,就可以随便调动军队。位高权重的动物属什么生肖?
位高权重的动物在生肖里应该是虎。
因为老虎是森林之王,动物之王,要说位高权重,老虎当然是当仁不让的。不是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说吗,狐假虎威讲的也是老虑的威风凛凛才会让狐狸想要借力,十二生肖里,兔子、猴子等动物都在老虎的管辖之内,其他鸡,牛,蛇等不管是家畜还是野禽战斗力也完全不具备和老虎抗衡,唯一一个龙虽然听上去挺玄呼,实际上却是没有这种生物的,只有老虎才是唯一那个位高权重的王。
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历史上号称皇帝身份证的传国玉玺,其前身是战国人人都想盘它,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在战国时代围绕和氏璧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一块玉璧就想是一位美人一样,受到战国时代众多诸侯关注和垂涎。到了嬴政平定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秦帝国,自封始皇后,也学习大禹铸造了九鼎,周天子锻造编钟的套路。
为了体现自己独特性和九五之尊的身份,他将历代祖先最喜爱的收藏,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盘的和氏璧,让工匠削成了一个玉玺,还在上面雕刻几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特别之处是李斯手书的,作为中华文字的改革者之一,李斯的文字也算是文化瑰宝之一,所以传国玉玺撇开皇权的代表不提,也是即为珍惜的艺术品。如果放到现今,价值是无法估算的,堪称无价之宝。
可是对于大家来说都会有一个疑惑,当然笔者小小时候也有这样的不解。就是明明和氏璧是个圆盘状,中心是空的圆环。怎么能做出方方正正的传国玉玺呢?这的确是许多人的疑问,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当年也是阅读过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解说,大致整理一下成为了此文。
首先我们的听一下和氏璧出厂故事。
和氏璧出产地:战国时期楚国 发现人叫卞和,但是卞和发现和氏璧有点特别,由于他不是一个玉工,也不是玉石玩家。他捡到和和氏璧原石,却纯粹来自于自己的大胆猜想,对的,其实这就是历史上最早也最知名的一次赌石事件,但是别人赌石只是费钱,他赌石却是废腿,据说卞和一天在河边看到一只凤凰站在了一块石头上喝水,他就思考传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石头肯定是个宝贝,可是当时玉器交易是楚国皇室垄断的,同时玉器加工不是说现在那么发达,他也没办法找到卖家。
但是卞和脑子是比较聪明的,或者他非常忠于楚王,就将玉石送去了楚王哪里,希望得到赏赐,谁知道玉工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好久,判断这就是块石头。楚王觉得自己被忽悠了,如果不惩戒一下,以后天天有人拿石头过来鉴定,不就是很麻烦吗?就砍了卞和一条腿,虽然遭遇此变故,卞和还是觉得这石头是宝贝,就一直找机会等。这一等机会又来了,又一个楚王继位了,他就一拐一拐的再次去献宝,可是不知道还是那个玉工,或者这原石外表的确普通,大家还是没发现这是宝贝,这一次新继位的楚王和老爹一样,又惩戒了卞和,卞和因为和氏璧失去了双腿,这的确是告诫大家,赌石有风险,但他却依然坚持自己看法,别人的劝说他也不听,反正也挺倔的,或者这就是楚人最后能够替代秦朝的原因,在卞和有生之年,他又熬死了一位楚王,新楚王继位,卞和却只能在路边哭,有人就问,普天同庆大王登基,你哭啥,卞和就感叹说,自己想献宝,可惜没了双腿去不了,那人也可怜他,就带了他和石头过去。
这次卞和还是被玉工退了票,可以路边捡到宝,未必就是福气,大家要谨记这个教训。天地灵物,被你捡到了,你还去换荣华富贵,本来卞和出发点就有点问题,但是金子终会发光的,这灵石这次虽然被依然评定不是玉石,但是遇上个比较开明和懂行的楚王,他让玉工开切,这一切惊世的和氏璧就此诞生,卞和也得到了应由的回报,所以坚持做一件事,最终总会有回报的,不过卞和的确是幸运儿之一,如果他判断错误,估计也就被历史遗忘了。
和氏璧被发现是,因为楚王太喜欢了,反而不好去雕琢它,也就将它收藏了起来,他就这么在楚国的仓库了睡了400年,到了后来因为楚国的为了封赏有功的大臣,就将宝玉粗劣的加工了一下,成为了玉璧赏赐给了昭阳。
但是围绕这块玉璧的故事才由此开始,昭阳一天将玉璧晒给大家看,放在庭院中心的桌子上,忽然鱼池边的鲤鱼奇葩的欢腾起来,大家连忙取看这个奇观,翻身回来一看,和氏璧不见了,因为宝玉太珍贵,更是楚王赏赐的,不见了可是要惩戒的,昭阳就学起了金田一,偷盗的人一定在我们这群人里面,最大的嫌疑人变成了张仪,张仪被打的半死,他也没说自己偷的,反正最后张仪晕死了过去,被丢弃到城外,之后有了他到秦国封侯拜相的故事。
而这天地灵物消失了50年后,忽然又被一个赵国人用500金盘了下来,当时这个人还是有点眼光,但是他不知道是丢失的和氏璧,后来他赵王硬是夺了过来一看,赵王的玉工检查,发现这次是真的捡到宝了,这可是失传了许久的和氏璧啊。就这样和氏璧有忽然的出现在人家。
看来很可能是当时那个人收藏起来,嫁祸给了张仪,然后悄悄的带回家盘,等他死后其子孙又拿出来卖了,让和氏璧再度出世。
但是和氏璧的故事到了赵国手中,才是璧生巅峰时刻,赵秦两国围绕这块完美的美玉,大家互相争夺了其,当时的赵国保密手段确实差,赵王收藏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就被秦王知道了,这绝世的美玉,对于一个任何男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通常男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喜欢一些花钱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事,秦王也不例外。
自此围绕和氏璧赵国和秦国发生了许多故事,例如价值连城,例如将相和,例如负荆请罪,例如完璧归赵等等,最后以蔺相如功成名就回到了赵国,此事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也是在秦赵外交历史上,赵国不多的胜利之一,可是这个胜利是暂时的,
想想秦国为了和氏璧不砸碎,还放了相如兄,他对和氏璧的喜爱都已经是无解了,所以在后来,对于和氏璧念念不忘的秦国人,最后在并购了赵国以后,终于将赵国的美女和收藏品,全部收入自己囊中。
秦始皇和赵国很有缘,他出生就在赵国邯郸,母亲更是赵国富豪女子,所以秦始皇有一半的赵国血统,他少时也在赵国长大,最后到了秦国时,已经懂事了,所以他对和氏璧的故事肯定知道还听的多,当然赵国肯定喜欢拿这件事来褒扬自己,所以他对和氏璧是非常有感情和喜爱的。
而秦始皇灭赵的时候,有进入了男人喜欢收藏的阶段,在统一六国以后,他忽然想为自己搞一个非常特别的印章,古代这印章还是非常重要得,因为当时不留下签名,都是盖大印,可能因为他喜欢盘和氏璧,就命玉工把和氏璧给削成了一个方形的大印章,这里大家也很奇怪了,这玉璧不都是中间有个大窟窿的吗?这玉璧怎么削成玉玺呢?
其实这个观念是给我们传统的认知误导了,古代的玉璧未必规定就是要中间有个窟窿的,也有许多的玉璧就是一个玉盘一样,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和氏璧很大,所以玉工可以找到一个部位直接加工成方形,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看,和氏璧只给楚国加工过一次,也就是并且是春秋前期,可能在形制上是玉盘的模式,所以让秦始皇的玉工能够加工成玉玺。
但是如果你在看看传国玉玺的尺寸,就可能赶紧,这就是把和氏璧切割了一段下来,做成了玉玺,传国玉玺大小,三国志记载,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秦制,1寸=10分(1尺=27.7厘米)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大小,最多是在10-12CM之间,这样的尺寸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切割了和氏璧,做出了传国玉玺,当然和氏璧其他的剩料,个人猜测应该没有浪费,都被加工成秦始皇的日常用品,比如手串啊,玉佩之类的,反正和氏璧就此分解了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玩野,方便在手里盘。
而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随身带着的,估计是喜欢有空出来盘一下,这也是人之常情,在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个人喜好是不是。而盘玉本来就是君子的行为。因此传国玉玺还离奇的丢失了又找回来了一次。后来秦灭,传国玉玺辗转到了不同朝代天子手中,在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作为天子身份证的传国玉玺就此失传,当然回到原来的问题,一个只有12CM大小的印章,只要玉璧尺寸够大,肯定够料子把它车出来,只是这样做确实有点奢侈,毕竟那可是和氏璧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