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靠的是什么?是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0%
都需要靠新材料来支撑!
自主创新、进口替代
摆脱“卡脖子”命运
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新材料
寄托着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世代夙愿
1962年
碳纤维国产化愿景
在大东北黑土地上开始萌芽;
1975年
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上将
在“7511”会议上将碳纤维推到新高度;
1999年
摸了37年石头却还没过河的碳纤维
终于确定了国产化技术路线;
一代代默默无闻的材料人
一批批奋不顾身的“碳纤报国”企业
中国碳纤维
终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005年
中国第一条T300级百吨线建成
此后十余年间
中国碳纤维像是拿到了通关钥匙
相继解锁干喷湿纺、大丝束多种高效工艺
一代“贵族材料”从此走下神坛
但鲜为人知的是
这半个世纪历史一路走来
淹没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2000年左右,台海危机一触即发
由于碳纤维的国际封锁
军机处于停工待料的状态
至今想起都后背发凉”
(左一为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生前照片)
他,曾是个乡镇企业的无名之辈
在将钓鱼竿事业版图扩展到海外后
却受限于国外碳纤维的
“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
一气之下,自己搞起了碳纤维!
(2005年,87岁的师昌绪参观光威碳纤维生产线)
他,功成名就的两院院士
却在耄耋之年
为碳纤维国产化高声疾呼
敢于打破体制机制
顶住八方压力,将民企引入军工
(马颂德副部长在原丝样品上签名,右一为陈光大)
他,国内首批
有碳纤维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
被认为光威、恒神等多个企业的
碳纤维事业引路人
却一生默默无闻、无处可查
......
还有无数个他
这些年轻的碳纤维材料工程师
明知“一辈子也不一定
有一个解决方案能被产业化”
仍心甘情愿昼夜不歇地贡献自己的青春
他们
或者斯人已去
或者正在热血澎湃
但他们的故事将永被铭记
半个世纪筚路蓝缕
半个世纪风雨兼程
一路走来
中国碳纤维坚定不移坚持自主创新
从跟跑到并跑
这个曾被“卡脖子”的战略材料
终于坚强有力地“站”了起来!
今天的中国碳纤维
正以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