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概念,从它最初的原始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种种原因而被一次一次地扩张、推广,成为更广泛、深刻、精确的概念。比如函数概念的发展就经历了7个发展阶段。

最初,“函数”与“幂”同义,这种把幂视为函数,可看作“函数概念的分析起源”。然而,莱布尼茨在1692年的论文中,并未把“函数”按幂的意义来使用,而是采用完全不同的意义。莱布尼茨定义的函数: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的长度,垂线的长度等,凡与曲线的点有关的量,称为函数。而莱布尼茨的这种函数定义,可看作“函数概念的几何起源”。
第一次扩张
莱布尼茨之后,伯努利兄弟在早期也采用莱布尼茨的函数定义。然而,在1718年,约翰·伯努利改用函数定义:由一个变量x与常数构成的任意表达式,称为x的函数。
约翰·伯努利对函数概念的改造,可看作函数的分析概念的第一次扩张。变量和常数可按算术运算、三角运算、指数和对数运算表达为任意表达式,欧拉把这种表达式称为“解析函数”,并进一步区分为“代数函数”和“超越函数”。
第二次扩张
在“解析函数”的基础上,对连续函数积分的讨论,使得函数的范畴扩大到几何学上的函数,并认为几何学中的曲线可分为3类,并依据曲线是否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来区分“真函数”和“伪函数”,而且对函数的认识含混不清。幸运的是,傅里叶凭借论文《热的分析理论》,纠正了人们对函数的认识,使人们放弃“真函数”和“伪函数”的概念。
第三次扩张
傅里叶对函数概念的纠正,促使柯西寻求新的函数定义,于是有了柯西的定义:若对x的每个值,都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
按柯西的函数定义,函数不再限制于用一个表达式,这自然比“真函数”的概念更广泛。另外,柯西给出了连续函数的精确定义,至今仍被采用。但柯西认为,x和y的函数关系,是可以用若干个解析式表示的。
第四次扩张
关于柯西函数定义中,x和y的关系能否用解析式表示出来,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黎曼、狄利克雷进一步取消这种限制,给出了更广泛的函数定义:若对x的每个值,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不管建立起这种对应的方式如何,都称y是x的函数。
狄利克雷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函数f(x):f(x)在x为有理数时总为1,在x为无理数时总为0。很明显,该函数对一切x都不连续,很难用一个或若干个式子来表;不论能否通过一个表达式描述,依照黎曼的定义,f(x)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函数。
对于上面的函数,狄利克雷最终还是巧妙地给出了表达式:
容易验证,该式f(x)在x为有理数时为1,在x为无理数时为0。
第五次扩张
到黎曼、狄利克雷为止,函数f(x)的自变量x,其取值总是连续的。而第五次概念扩张,取消了对自变量变域的限制,使其与集合论相结合,进而扩大了近代函数的研究领域,同时使得自变量或函数的概念更广泛。
第六次扩张
第五次的扩张,虽然取消了变量变域的限制,引入了集合,但自变量及函数的范围仍然仅限于数,维布伦和伦内首先突破了数的范围,在他们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变量、常量的定义:
变量的定义:所谓变量,就是代表事物的集合中任一事物的记号。区域的定义:变量x所代表的“事物的集合”,称为该变量的区域,或变域。常量的定义:常量是变量的特殊情形,即是上述集合中只含有一个“事物”时的变量。变量所表示的任一元素,称为该变量的值,因此,变量不再仅限于数,更具一般性。基于此,维布伦给出了函数的新定义:若在变量y的集合与另一变量x的集合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成立,即:对x的每一个值,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则称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
按照维布伦的函数定义,x和y可以为数,也可以为点,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元素的集合是连续的或者不连续的均可。毫无疑问,这种定义是极其广泛的。
第七次扩张
第七次的扩张,就是所谓的“集合函数”:设u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集合。若对u的每个元素A(A本身也是一个集合),另一集合B中都有完全确定的元素B与之对应,则称集合B是集合u的集合函数。
若u,B的元素A,B(A,B本身又都是集合)都是由一个元素构成,此时集合函数就是维布伦定义的函数,除此之外,集合函数还包括在现代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中所使用的诸如多值函数、复变函数、可列无限个独立变量的函数以及由这些函数构成的函数等。
总结
函数概念从最初的“幂”或“几何学上的量”,先后经历解析函数、真函数和伪函数,再取消自变量为数的限制、引入集合,使得函数的概念越来越宽泛。而函数概念的发展,正是一代代数学家力图使概念一般化的结果。而像函数概念这样类似的发展,在数学史上并不是罕见的。从已知的概念、定理出发,建立以原有的结果为特殊情形的更为广泛的概念、定理,似乎是数学家的永恒追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