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有一所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灵气风雅;有一所百年文化积淀的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脉和灵魂。往事并不如烟。一座近三百年历史的秀容书院故事,始终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它让人仿佛有着心灵依归的力量,更流淌着沁人心脾的脉脉书香。
书院的辉煌始于教育,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打动人、感染人,令人不胜唏嘘之处。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风格活泼,注重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启发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之一。
当下,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极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
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启迪,一种适合当下又再现传统的生活。
因此,书院文化的复兴不是打造多少个文化运营空间,而是一种生活品质和审美品味的塑造,它旨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
正心在求真学问、不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明德在发扬自身光明之德,践履匡济天下之任。这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于当下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教化人心不无启示价值。在新时代,书院的功能应定位于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传承和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文化繁荣的活态化载体。
儒家特别注重成人教化,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书院的教育往往以此来展开,这是一种精神的启悟。中国文化追求知行合一,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
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累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书院不要成为单一的旅游景点,只发挥旅游的功用。
举办文化大讲堂,持续不断地开展。让书院返璞归真。让中国的、外国的文化历史名家汇聚;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相辉映;让书院成为思想文化传播汇聚的新平台;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不拘一格。让书院大讲堂能够再度敲响文化交流的时代钟声。
文化复兴,书院大有可为。中华文化,很早就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主动追求。儒家教育重视社会群体,也强调个人发展。“四书五经”等诸多文学经典,都是在教人如何成为君子、圣贤。通过把人文转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来建立一种和谐的秩序。
宋代兴起的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例如百家争鸣、魏晋玄谈、精舍研经、隋唐禅修等。由唐入宋,不仅是朝代更替,也代表着思想文化的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文化复兴和新儒学的建构,均与书院密切相关。
书院,成为复兴先秦人文精神的学术大本营和高等学府。从形式上看,它是以书为中心的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讲,它已成为儒家士人实现文化理想、教育理想的典范。到了明代,书院又和心学结合起来。例如,悟道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讲学。
他们希望,通过书院来实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时至今日,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书院的文化意义?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为何这般推崇书院?事实上,书院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一是精神。书院的制度和精神,承载着中华人文教育的传统。
中华文化复兴,需要机构和载体。在这方面,书院大有可为。书院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今天如何复兴书院?我们应秉持开放的态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地方政府、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群众等力量广泛参与,把书院打造成地域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教育基地。
无论是传统书院还是新兴书院,都应纳入文化建设。除此,还有高等教育体系的书院。这类书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大学系科的学院。通过国学院、儒学院、经学院等一些书院性质的学院,来培养专业人才,承担文化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现代大学,怎样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能?希望继承书院传统,把人格教育、君子教育等纳入教育系统。
今天,我们走近书院,也走进书院。不只是重温其昔日荣光,也不只是向先贤致敬,而是感受氤氲其中的文化气质,聆听弦歌不辍的历史跫音,挖掘意蕴深刻的时代价值。这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具有深意的梳理;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巡视,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都达到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过去的文化讨论中,“反传统”的思潮曾经一度高涨,“全盘西化论”一度达到高潮,甚至有人赞美西方的殖民主义,愿当殖民地的顺民。
经过反复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民族虚无主义不是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于是提出了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任务,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终于有了正确的方针。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欧洲中心论是错谬的,华夏中心论也是不可取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型。
中国文化屹立于亚洲东方已几千年之久,对于东亚地区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成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中心。而且中国文化对于东亚地区的影响不是依靠武力的征服,而是依靠文化的传播,是因为榜样的作用。近代以来,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化落后了,但是仍能自力更生,保持了民族的独立,没有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充沛的内在生命力。经过广泛讨论,许多问题比较明确了:必须承认中国文化中有优秀传统,应加以发扬;必须承认西方近代文化有先进成就,必须加以吸取;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其民族性只能加以改变发展而不应消除。
必须反对欧美中心论与华夏中心论,承认东西文化各有短长。但是,直到今天,仍有少数人坚持全盘西化论,也有少数人坚持尊孔崇儒。“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大多数人,大多数头脑清晰的人士,已经达到相对的共识。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两大功劳,一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二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完全成功了,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的正统地位。但是,道德革命方面,旧道德被打倒了,新道德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如何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必然引起观念转变,观念转变主要是价值观的转变,而价值观的转变包含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价值观的问题与道德建设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这些都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研究的问题。
现在中国文化仍在继续发展,中国文化的继续发展一方面要发扬中国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内容,另一方面要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先进成就,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
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是学者讲学之所,与官方所办的学府有一定区别。
宋元明清时代,每一书院都是某一学派传授学生徒弟的据点。例如白鹿洞书院是朱熹讲学之处,岳麓书院是张栻讲学之处。每一书院各有特色。清初颜元创办漳南书院,所立规模与理学家的书院有所不同,表现了一定的特色,虽然因受水灾未能维持,但在教育史上有一定意义。书院讲学不仅传授知识,王阳明论讲学时说,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中耳者。
讲学以身心即重视身心修养,这是儒学教育的一个传统。我们今天办书院,必须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裨益。宏扬中国文化必须有一个全球意识,也就是说要在全球意识观照下来宏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可以使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接轨,而不至于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外。
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发展当然应该注重其民族文化的传统,但是它同时又必适应所处的时代的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想使民族文化得到健康发展,必定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而当前或者我们更应着重考虑的是如何使我们民族文化跟上世界文化发展总趋势的步伐。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政策的鼓舞令人心动,据鹅湖书院官委会主任张赛华介绍,目前正在筹划打造“鹅湖之辩”永久会址,计划以鹅湖书院为核心,整合周边的山、水、村资源,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力,打造国学小镇,将鹅湖书院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游学基地和学术论坛高地。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如今,书院的故事,早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化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无论书院的形式怎么改变,“士志于道”的书院精神,历经千年,依然始终如一。朱熹曾为白鹿洞书院写过一副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对中国人来说,天地和圣贤都是不可磨灭的。不管是传统书院还是现代书院,有这样的初心,一切,可期!
作者:郭贵恒,1963 年 10 月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澳籍华人、悉尼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任澳大利亚名校联盟(APCU)理事会理事长、澳大利亚IES 集团董事局主席。
摄影:王贵林 张培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