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要求各app平台必须在17日前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采取执法措施。这个消息引发了很多关注,如果政策落地,困扰用户多年的互联网屏蔽格局将被彻底打破。

然而,从9月9日到10日,网络上开始出现一系列的文章和推送,通过设置有导向性的议题,鼓动网友投票,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对立。这些文章渠道涵盖知名自媒体、社交平台和地方媒体,逻辑相似,投票内容雷同。更有网友发现,知名自媒体拥有在公众号上发文的特权,而地方媒体文章由广告销售人员发布,涉嫌违规操作。
9月9日晚上11点半,知名自媒体“小众消息”刊发了当天的第二次推送,将开放外链比喻成“潘多拉魔盒”,并称“最大的损失方是普通用户”,一旦开放外链,微信群将充满营销内容,朋友圈也会被站外链接充斥。
“小众消息”的作者是冯大辉,是一位知名自媒体人,也是意见领袖。网络资料显示,冯大辉的推送文章曾多次被马化腾和张小龙“盛赞”,每次微信产品更新,这个自媒体账号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动态,甚至被认为是微信的非官方代言人。
或许正因为这层关系,“小众消息”获得了一天之内多次发文的特权。2016年9月,腾讯开放了微信小程序,将庞大的外部流量控制在自家平台中。同时,微信持续打击各类外链,发布了《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这一年9月21日和26日,“小众消息”都使用了两次推送的权限,连续为小程序叫好。
在9月9日的推送结尾,“小众消息”做了一项关于开放外链的投票,其中的两个选项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导向,强调开放外链后,微信“会成为营销重灾区”,“拼多多砍一刀,淘宝得砍几刀?”直接把矛头转向了拼多多和阿里巴巴一方。
无独有偶,9月10日上午,重庆某广电媒体在微博上发布了类似的投票,将开放外链与开放“砍一刀”营销链接直接划等号,其中的一个选项甚至与个人信息安全挂钩,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污名化相关政策,给读者造成恐慌。数据显示,共有721人参与投票,但转发为0,明显异常。仅有的10条评论中,也存在水军痕迹。
随后,一家拥有2500万粉丝的知名媒体官方微博也发布了内容基本一样的投票,同样带着强烈的预设立场,将开放外链限制等同于放任“砍一刀”营销。这项投票遭到了很多网友的批驳,被认为存在明显的导向性,是“文字游戏”,混淆概念。
这家媒体的投票结果很快成为了其他媒体报道的素材。同一天晚些时候,辽宁一家媒体发布推送文章,引用了上述这家媒体官方微博的投票,称投票结果可以反映出用户的担忧。另外,上海和陕西两家地方媒体也相继刊发相关文章,在结尾无一例外地设置了内容雷同的投票。
据多家媒体反馈,这些微信推送文章并没有经过编辑部正常的审稿与编辑流程,而是由销售运营人员代为发布,这样的行为明显带有违规性质。换句话说,这些带有明显立场的文章都是某些利益方的定点投放,而且没有点明是推广软文。虽然这些软文背后的买主目前还无从得知,但可以判定,这是一场有组织的推广与策划。
自此,一个横跨知名自媒体、主流社交平台、各个地方媒体的阵线悄然搭建起来。从“小众消息”到微博和地方媒体等大众平台,舆论的波浪被悄然标注好了走向。
互联网互相屏蔽已经有将近10年历史,如今在政府部门的干涉下,终于有了改变的可能。现在却出现了这些被有意制造的声音,试图利用有导向性的文章引导民意,其最终目的是要维持屏蔽竞品链接、守住护城河的现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