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安徽女孩最终圆梦剑桥的经历。

汪冉小简历:
初中:合肥市四十八中
高中:合肥一中
大学: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专业
她是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
她喜欢学习、热爱生活,总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她在剑桥不断体验着剑桥学生的独特生活
剑桥为她打开了一扇门,让她看到另一种精彩
她有一腔爱国心,冒雪迎接温总理在剑桥演讲
感受剑桥的课程
汪冉学习的是剑桥大学的土地经济专业,她喜欢这个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是经济、法律和环境的结合,用她的话说:
“其实就是提供了认识资源、土地利用、环境建设、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的不同的角度,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课程也很多样,从法律到金融,从经济到环境都有涉及。”
剑桥的上课特点是教学内容多,但是课程量少,有可能整个学年就上16周的课程,但是每次课程的容量是很大的,需要课前课后自己去阅读材料,写课程论文。
土地经济学的课程设置是这样的:大一是基础,学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英国宪法、统计、会计和一门叫做“土地,环境与结构改变”的课。大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更偏向经济或者更偏向法律的课,但是两者必须都有涉及。
江冉更喜欢偏向经济的课,大二就选了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这两门经济课程,另外还选了金融和环境政策这两个比较适应国际趋势的课。大三的课就更细分更专业一点,也是自由选择4门课外加一篇自己选题的1万字的毕业论文。
土地经济系不是很大,本科生每个年级也就五六十人,比起国内的大学来,人数要少得多。
老师也各有特点,有的老师讲课非常清楚明了而且直指要点,每次上课总觉得1个小时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还觉得没听够;有的老师自己沉浸在自己的讲课中不太与学生交流;也有的老师不太会教课也会受到学生的批判。
汪冉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门课需要读很多的书,大部分课是靠写论文来考核的,所以平时学习就是上课看书写论文。
有的老师会提供很详细的书单,我比较喜欢这种,这样很容易入手,去图书馆把书找来看就行了,虽然有时候很多,但大部分是很有意思的。
有的老师就只给一些泛泛的阅读任务,或者是一下扔一本书给我们,也不说到底哪里最重要,这时候我们就有点抓瞎,不知道从哪下手了。”
剑桥的课程也是颇有难度的:
“尤其是刚来的时候,以前在国内学英语只是写200字的作文,而且是非学术的,过来以后忽然要写1000字的论文,一开始很懵的。”
汪冉说:
“最疯狂的时候我一个礼拜写过4篇论文。考试也很不人道,有好几门课都是3小时4篇论文,另外有的是3小时3篇或者2小时2篇。
我大一第一次遇到3小时4篇论文的法律考试时觉得简直太不人道了!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
课程虽然难,但是学生们可以得到很多帮助:
“剑桥很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而且周围有很多资源为我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大一第一学期教会计的老师有很重的苏格兰口音,英语加上从没接触过的会计让我很难理解,我的 director of studies就给我安排单独的辅导课以确保我最后都能明白。”
而且这个专业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课程:会计课会让学生们看某个公司5年来真实的会计报表,金融课则会让学生思考某个公司的资金组合。
有时老师则会指定一个伦敦地区的房地产公司,让学生根据它提供的年报来估算它现在的市值,这些课程都把所学的理论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学生也很有兴趣钻研。
“大一时去伦敦几个房地产公司听过报告,大二时学 housing policy,去剑桥一个 mixed housing community看过,然后也听了那里的负责人做介绍。
另外我们学院里 director of studies也会组织一些上地经济的活动,包括一些人来演讲还有我们自己的field trip。
今年寒假我们学院3年级11个学土地经济的学生就一起去了都柏林,了解一下那边的土地利用、规划、零售业的分布。”
汪冉对经济方面很感兴趣,她在大三时选了环境、城市规划、房地产金融和发展经济学。
“这个专业我觉得很广泛很实际也贴近社会,对现在被广泛关注的经济问题,发展不平衡,比如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资源能源利用、环境建设、规划甚至农业都有很好的认识。”
所以汪冉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打算继续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
丰富的课外生活
除了学习,汪冉也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她非常喜欢弹琵琶。汪冉在高中时突然对音乐来了兴趣,这时觉得从小没学过乐器长大了挺后悔的,刚好在接到录取通知到出国有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她决定好好学习琵琶。
其实汪冉对钢琴很有好感,她觉得弹钢琴的人看起来很优雅,小学一年级她也曾经学过钢琴,这次本想重拾旧业,没想到老师认为她年龄太大不适合学钢琴而将她劝下。倒是被另外的朋友推荐学习民乐,所以就学了琵琶。
没想到民乐在国外很受欢迎:
“来了剑桥以后得知一个学长创办了一个剑桥华乐团,所以也就很高兴地加入了。我们每年有一个大的年度音乐会,另外还会去别的活动上客串表演,有的是别的华人社团,有的是外国社团举办的中国主题的活动,有时候也在博物馆有中国特展的时候被邀请去表演。”
汪冉很高兴参加这类的活动,除了能和同学们切磋技艺、每个星期大家都聚在一起排练,还可以在学习之余更好地放松自己。大二的时候她还组织过一对一的乐器课,帮一些想学中国乐器的人和乐团里愿意教的乐手牵线搭桥安排时间。
汪冉在乐团互动中也有很多收获,最让她感动的一件事是:
“我还收到过剑桥一个小学校长的邮件,说看过我们的音乐会很激动。他在学校里普及中国文化教育,希望我们能去给孩子们演示中国乐器,我还和(同学)陈炜玮一起过去参加过一次音乐课。”
剑桥的学生除了注重学业,也非常注重实习。汪冉的课外生活也过得非常充实,大一暑假和几个同学去意大利旅游、学车,回合肥一家大公司做财务方面的实习,大二假期参加了耶鲁大学的夏校项目,并且在安徽电视台做实习记者。
别看她做记者的时间不长,恰好有一次NBA的球星麦迪等人在合肥参加比赛,电视台派记者去采访,正当大家对英语采访犯憷时,汪冉主动上前用英语采访,流利的英语和良好的沟通技巧给组里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温总理的演讲感到自豪
在剑桥的中国学子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在汪冉记忆中,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一事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但是当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2009年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
“身在异国亲耳聆听温总理的演讲,内心非常激动。”
汪冉说,这个入场票是很难申请到的,以前从来没有机会这样近距离见到温总理,拿到票后她非常激动。
汪冉说,自己在当地时间12点半就早早赶到现场,接着大家开始布置场地,分发国旗和一些标语。
汪冉说,英国当天下着大雪,大家都是冒雪赶到现场的,其他没拿到票的同学,也都早早地赶到现场。温总理走上讲台,首先给大家鞠了一个躬。他解释说,这不是礼节,而是一个学生对待校长和老师们应尽的礼貌,温总理谦逊、亲和的开场白赢得了现场真诚的掌声。
“虽说天气很冷,但内心却是热的,非常兴奋。”
汪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显得非常激动。她说温总理到现场前的几分钟非常安静,大家都对温总理的演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现场很多同学都提出关于中国发展的问题,都希望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信息。
通过这个演讲,大家都感受到了温总理对青年学子的关心,让她对祖国更有信心。汪冉表示,能在异国他乡听到总理满怀深情的声音,感到非常亲切,温总理诗一般的语言以及他的冷静,从容,让她深深地为祖国自豪。
妈妈做出明智决定
说起汪冉能上剑桥,她最感谢的是妈妈的鼓励。汪妈妈黄女士也对那一段经历有着清晰的印象:当时是高三开学后不久,有一天汪冉听老师说在电视台实习期间汪冉了解到,通过安生教育科研研究院的剑桥遴选项目(CEIS)可以报剑桥。
当时这个项目的招生简章就贴在门上,供大家查阅。简章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考试,那就是AST考试。汪冉当时就有点想考,但是又怕考不上,回家后随意和妈妈聊起了考剑桥的事。汪妈妈后来特意打电话到安生详细了解了报考剑桥一事,对女儿说:
“还是报考了试一下吧,参加剑桥的考试,能见识一下英语出的题目,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是好的。”
就这样,汪冉在妈妈的鼓励下报名了。
面试笔试很顺利
2007年1月16日,离2007年高考还有将近5个月的时间,汪冉已收到了剑桥大学本硕连读的预录取通知书。当年仅有9名中国高中生顺利闯过了这所世界顶尖学府2006-2007年度中国地区遴选考试的笔试和面试关,成为剑桥大学的预录取新生。
回忆2006年10月份到上海进行的剑桥大学面试,汪冉说,面试比想象的要难,因为面试问题问得十分专业,而且
“面试官很严肃,我笑的时候他不笑。”
汪冉是在2006年的9月份听老师说通过安生教育科学研究院的AST考试可以报考剑桥大学的:
“当时也没十分想去,因为不是太自信吧,但是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了以后,他们觉得不错,后来我也就报名了。”
汪冉提交的报名材料包括自我陈述、老师推荐信、高中各个学期的成绩单,还有一些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证书等。2006年10月7日,就在AST合肥一中考点,她与同校的另外7名同学以及数名外校的同学一起参加了笔试。
“笔试考的是数学和英语,数学试卷也是英文的,题目感觉比平时做的题要简单,英语全是主观题,不考语法,给了一本白纸用来答题。”
这次笔试中,8名合肥一中的学生有7人“闯关”成功。
随后,汪冉在上海参加了第二轮由剑桥大学招生委员会组织的面试。
“面试前一个半小时,考官又发了一本厚厚的试题,总共50道,全是选择题,每道题有5个选项,内容包罗万象,有表格分析、看地图,或者给一段话进行逻辑推理等等。
前面25题还来得及仔细推敲,后来就发现时间不够用了,要飞快地阅读、判断、选择。
我还发现,每个人的试题都不一样,可能跟选择的专业有关,我旁边的一位考生选择的是数学专业,他从头到尾一直在打草稿,进行演算。”
在之前的专业选择上,汪冉注意到剑桥大学的土地经济专业课程介绍中强调了环境、法律、经济等她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于是她选择了“土地经济”作为自己的专业。出乎意料的是,面试的四五个问题中,个个都与“土地经济”有关,而且相当专业。
“我知道面试官是剑桥教授,名字我忘记了,面试中他问我对土地经济的理解、对三峡问题的看法,还有在经济合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思路等,因为一边要想问题怎么答,一边还要想英语该怎么翻译过去,一开始回答得结结巴巴,后来才慢慢好了。”
汪冉说,在准备面试的时候,她和同学还专门找了媒体上公布过的复旦大学的面试题做参考,可是一点都没有用上,因为剑桥大学的面试题都是专业类的题目。
在面试中,给汪冉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考官的表情非常严肃。汪冉和这个面试官很有缘分,其实这位教授是土地经济专业非常有名的教授,后来还成为了汪冉的导师。
汪冉参加剑桥面试还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当时汪冉在笔试中的排名是第58位,大家都认为她被录取的希望不大,结果面试后她居然被“无条件录取”。
原来,面试时,剑桥大学的考官问她“到英图后会不会打工”,她回答:
“会,但不会去英国的餐厅端盘子。因为我的英语和你交流没有任何困难,相信和一般英国人交流也没有困难。我的中文比英文更好,所以我可以去教英国人学中文。”
这打动了剑桥大学中国遴选中心的主任李容,他说,剑桥很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但也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录取过程中还有一些小插曲,刚接到录取通知时,汪冉以为自己和其他几个录取的同学一样是高考600分加雅思7分的条件,后来才发现她其实是无条件录取。但是高三下学期她还是决定继续上学,这段时间是汪冉中学时最轻松的几个月:
“因为我们班级气氛特别好,老师同学都很好,同学之间关系也特别好,所以我想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聊天。不过那算是很轻松的4个多月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