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30年代时,迈克尔·法拉第就发现,周围磁场的变化将在电线中产生电流。19世纪90年代,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尼古拉·特斯就申请了最初的一个专利。

塞尔维亚尼古拉特斯拉 博物馆
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延迟了一个世纪。最大的障碍是传输效率太低又存在危险。电磁辐射只适合传送信息,并不适合传送能量。因为辐射无定向性可言,能量将会浪费在无用的空间中。有人设想使用定向电磁辐射,比如激光,但其可操作性不强且极具危险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无线传输电力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用两米外的一个电源,“隔地”点亮了一盏60瓦的灯泡
索利亚契奇的设计,非辐射无线能量传输有距离的限制,接收器越小则这个距离越短。他计算出笔记本电脑大小的物体可以在几米的范围内接受无线能量传输,“这样在每个房间安装一个发射源,就可以给整个住宅的笔记本电脑供电了。”
无线充电原理图
索利亚契奇希望通过使用不同材料和改进技术,把效率提高到70%至80%。他们相信,改进后的设备将在3到5年内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以及其他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从理论来说,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安全无害处,无线充电使用的共振原理是磁场共振,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而其他装置无法接受波段,另外,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磁场本身就是对人体无害的。但无线充电技术毕竟是新型的充电技术,以迈源科技的无线充电器来说,很多人都会担忧无线充电技术会像当初Wi-Fi和手机天线杆刚出现一样,其实技术本身是无害的。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电场和磁场中传输电能,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
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转化率一直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技术的损耗比起有线充电技术来说更低。无线充电转化率比起有线要高几个百分点。高转化,也是无线充电器得以在全球进行应用的关键因素。但无线充电技术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未来发展,必然需要解决远距离传送对于波段和磁场范围的精准定位问题。
核心芯片是无线充电技术在产品应用的难点之一。精准辐射范围控制,磁场频率大小,其它控制等都是由芯片实现。
无线充电
现在部分手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实现该功能需要单独的充电套件,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效果是一样的,只是无线充电时间相对会长些,对手机无影响。距离不远。遇见金属会发热。效率没有直接连线的高。所谓伤电池是不可能的。它反而能保护电池。因为它不会受氧化的限制。也不用连线造成接口老化个人感觉无线充电技术还不成熟,没有直流电充电快,如果想体验更优质的效果,建议等无线充电技术成熟了在使用。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