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新启 芳菲竞起

接续春风中的“一流”进程
来看看在这个明媚的新起点上
集大人又实现了哪些“小目标”吧~
#李清彪教授进入2021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4月14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李清彪教授入选其中。
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遴选方法,最终选出4701名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上榜的4701人来自全国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
#我校多个党建工作成果获上级表彰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全省党建课题调研优秀结果,校纪委(监察专员办)申报的课题成果《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强化政治监督的实现路径》获二等奖。
此次全省党建课题调研共有291篇调研成果参与评选,共评选出特等奖2篇、一等奖9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30篇。
另悉,由人民网福建频道联合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共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联合主办的“福建省新时代党建品牌、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我校申报的《中共集美大学委员会:创新“1233”党建工作机制,引领“工海”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等4个党建工作案例入围初选名单,其中《中共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委员会:实施“四大工程”,以一流党建引领嘉庚财经新百年》入选“福建省新时代党建优秀案例”。
#我校《中国古典舞与乐舞文化》
课程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
近日,由我校音乐学院范晓敏副教授负责的《中国古典舞与乐舞文化》课程在学习强国慕课频道平台上线。
该课程秉承传统课程与时代性并行的新文科教改理念,以中国古典舞为主体,以哲学、美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因子为羽翼,设置“文化漫谈”与“古典舞技能”两大教学模块,实现文乐舞三位一体的慕课结构。课程注重“思政育人”的融入和“中国精神”的梳理,让学习者徜徉在舞蹈学习的美好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该课程是教育部“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被评为中国大学“百门最美慕课”,近6年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数百所高校3万多学习者提供课程服务,并依托福课联盟支持中西部高校形成校校联动教学合作。
#我校获批建设“福建省
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3月29日,《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认定建设41家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的通知》(闽科基〔2022〕1号)公布了新认定的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名单。由我校全职引进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谷宇教授牵头负责,依托我校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共同建设的“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建设。
该实验室凝聚学科各研究团队,主要围绕海洋智能感知、海洋多模态信息处理、海洋牧场信息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研究海洋信息智能感知理论与技术以及与之相伴的多模态、多通道、多参数海量感知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将积极对接我省“海上福建”战略,凸显我校“工海”特色,加速成果转化,催生重大成果,为我省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贡献。
#我校智能信息处理团队
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领域人工智能类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在线发表我校理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daptive Image Steganography Using Fuzzy Enhancement and Grey Wolf Optimizer”(基于模糊增强和灰狼优化算法的图像自适应隐写方法),这是团队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研究文章由理学院谢加良老师、2016级信计本科生王鸿辉(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生)和华中科技大学伍冬睿教授合作完成。文章综合考虑安全隐写算法设计的三原则,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边缘和纹理特征的自适应隐写方法。该算法有效提高图像边缘区域和纹理区域的嵌入精度,具有更强的安全性、鲁棒性等特征。此项研究结果在版权保护、保密通信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我校师范学院李雪教授
的署名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
近日
我校师范学院李雪教授的署名文章
《以文学教育唤醒生命感和价值感》
在《光明日报》(2022年4月06日14版)发表
全文如下:
编者按
说到底,教育就是努力解决好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希望走入社会的每一个人,除了具备基本技能之外,还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高雅的审美品位,以及高尚的精神追求。这就是说,教育需要着重“向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关注人的心灵世界,锻造健康、美丽、高贵的灵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文学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本版从今日起开辟“文学教育纵横谈”栏目,刊发系列文章,探讨拓宽文学教育新空间的可能性。
了解更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好的教育,对人的思想与认识形成积极的引导,是一个不断淬炼、稳步提升的过程。
“文学即人学”的观念具有普遍的共识。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有着深切的关怀。文学经典深刻洞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深入人性的肌理,照亮生命的风景,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优美的表达、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撞击一代代读者的心灵,激起的回响跨越时空、直达永恒。
文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为主,蕴含着对生活、价值取向的思考。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要站在人的立场上,破除功利化思想,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以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标,追求心灵的鲜活、情感的丰富;在想象和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格调。
以文学素养为代表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影响人的创造潜力的挖掘
需要重视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出现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文学教育的地位,从而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常态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逐渐演变成为科技化、工业化、经济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理念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
基础教育的教学安排瞄准考试,大学教育看重学分和就业。学生学习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考高分进入大学,再找一个体面、高薪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过于实用地应对社会变化的节奏。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文学教育实际上发挥的是一种协调与平衡的作用。
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个性追求,从而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中,课程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培养、情感和价值的认同,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学教育时常被认为只是语文课堂的事。而语文课堂往往将文学教育变为简单而僵化的知识讲授。字、词、句等实用语言训练,生硬的价值标准,枯燥的说教,使情感深厚、意蕴深远、形象生动的作品缺少血肉,文学所固有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个性想象等都被放逐了。到了大学,文学教育基本上被认为只是中文系、文学院的事。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往往保持敬而远之、不闻不问的态度。以文学素养为代表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影响人的创造潜力的挖掘,很难把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文学阅读关乎生活体验与心灵享受,是“无用之大用”
时代进步带动文化转型,蓬勃兴起的大众消费文化使纯文学受到极大冲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边缘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传媒文化”“图像文化”“消费文化”等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图读懂万物,文学发展及文学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文学阅读出现严重萎缩的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借助感官和图片、微视频等新奇的手段,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人们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多来自改编的漫画、电视剧、电影等。图像化的改编,促进了文学经典的大众化,但随意篡改、戏说的作品比比皆是。画面镜头取代文字,让阅读者忽略文字本身的意思,而适应了图像的意图,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文化知识的支撑,加速了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文字最终沦为图像的注解,并且消解了文字自身的深度。
另外,图像和影像具有瞬间流动性特征,以其直观性的魅力填平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全民化、大众化的审美眼光,但降低了文学作品蕴藉的情调和韵味,加剧了文学的审美边缘化。高校开设的课程中,文学类课程因为对就业无用或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或被泛化取消。
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懂得文学阅读需要观念和行动上的自觉,文学阅读关乎生活体验与心灵享受,是“无用之大用”。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体味自由自主的文学阅读带来的乐趣,关注文学作品的价值导向和情感立场。学生阶段是人生的起始,是个体生命的萌芽阶段,不可逆转,需要知识的给养,更需要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塑造良好的人文品行,以其健康的心灵、正确的人格、崇高的意志来服务与奉献社会。
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审美和伦理是以整体方式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如果缺乏有机的组合和相互的支持与影响,会造成思维方式单一、洞察力衰弱,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无趣状态,在茫然无序的状态下容易丧失判断力。这需要学生能基于自身的信念进行有力的价值判断,信守人性的美好,安住自己的内心,让生命变得智慧而博大。
好的文学作品如微雨如山峰如海洋,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可以让人拥有更远大的生命追求
人文素养的培育没有讨巧的办法。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知道多少文学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不是简单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而是以文学为媒介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自我的过程。这需要依靠一个完善的系统和坚实的载体——课程体系。文学教育课程开设,着力于学科的整合与关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充分体现文学教育的特点,还要注重学校分类,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欲求和发展需要进行设计融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更好地挖掘教师个性资源,使教师从成绩比较中解放出来,以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唤起学生对文学的激情。
文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取代学生的文学阅读实践,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优美诗意的捕捉,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深邃哲理的提炼营造文学教育的氛围。教师不仅要起到增进学生对文章理解的作用,还要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无论是指导性的、发现性的还是思维性的,都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主题的品味和理解,深刻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
文学教育是教化的过程,在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学的德育和美育两大功能。人文素养与德育相互区别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都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德育是人文素养的方向标,文学教育过程中遵守德育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德育的导向性,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德育因子,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道德教育同时进行。在文学教育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并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阵微雨,清新可人;还像是一座山峰,巍峨壮丽;也像是一片海洋,广阔无垠。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可以让人拥有更充实的生命价值、更温润的心灵世界和更远大的生命追求。
#我校师生同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4月9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师生举办以“‘疫’散花开,我们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直播活动,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我省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各学院近26000名师生观看线上直播。
了解更多
4月9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师生举办以“‘疫’散花开,我们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直播活动,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我省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各学院近26000名师生观看线上直播。该活动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承办,邀请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秀玲,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石红梅,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韵,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海峰分别以《沧海横流显砥柱 万山磅礴看主峰——中国“战疫”中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 打赢抗疫大战》《以史为鉴,坚持打赢抗疫“持久战”》《疫情大考见真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现实伟力》为题作报告。现场还连线了辛向阳研究员、陈金龙教授、冯秀军教授3位专家,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出了细致的解答。
思政大课在我校师生中引起反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晨说,人民立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一线服务,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社区干部、医护工作者日夜奋战,挺在最前面,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汇聚起无坚不摧的战“疫”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东表示,作为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向同学们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维逻辑,为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婷婷认为,思政大课再次彰显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支持疫情防控实践的强大思想支撑。四位教师从纵向解读了我国如何从历史磨难中砥砺前行而取得胜利,从横向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一次次抗击本土新冠疫情的强大力量与联动支撑。
财经学院辅导员邹景宇说,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人员密度高,构成复杂,管控压力大,防控难度高。希望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用实际行动守护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宁。
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辅导员沈倩颖谈到,作为身在“战役”后方的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守护好学生的安全健康,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更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抗击疫情的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同频共振,在战疫中书写最朴实无华、感人至深的育人素材,以满满的“政”气播撒“正”气,厚植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航海学院学生陈昕宏说,自疫情爆发以来,无数抗疫战士迎难而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身岗位上,成为了冲锋陷阵对抗病毒的“疫中人”。那些在这场新冠战役中逆行的人们,他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踏过荆棘和深渊。山川河流、八闽大地,都见证过他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体育学院学生付博文表示,通过观看这堂思政大课,我们再次看到了国民的团结一致和众志成城,见识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为抗疫做些什么?这也是我最关心的话题。通过冯秀军教授的回答,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本职工作就是认真对待学业,不辜负祖国的栽培和信任。
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黄安琪认为,疫情定格了生活,却没定格时间。作为当代大学生,纵使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如同小流,但只要团结起来也可汇成大江大海。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新冠肺炎疫情的“乌云”终会消散。待到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之时,我们一起行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文字编辑丨蒋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