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是一种特殊的动物,马和虎、狮、龙一样,都有着特别的寓意,马和这几种猛兽一样,常常用来形容奋发、威猛的精神气质,有很多词语都用来形容骏马,比如“龙马精神”、“骏马奋蹄”、“一马当先”、“天马行空”、“汗马功劳”等等,可以说马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非常美好的象征。

韩干画马
中国历代画家中,有很多画家都喜欢画马,比如唐代著名画家韩干、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宋末画家龚开、元代著名画家赵子昂、任仁发、清代老外画家郎世宁、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等等,他们每一个都堪称画马高手,笔下的马形神兼备、风采各异,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郎世宁画马
大多数画马名家笔下的马都显得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尤其徐悲鸿笔下的马,更显得神采飞扬、气势不凡,但在众多画马名家之中,有一位画家却非常特别,他笔下的马虽然十分生动逼真,但他的一些作品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这位画马名家就是元代著名画家任仁发,他画了一幅《二马图》,这幅画后来成了故宫珍藏的名画,这幅画非常简洁,画中两匹马一肥一瘦,对比强烈,初看这幅画似乎很简单,但仔细一看,原来这幅画寓意竟如此深刻。
这幅画为绢本设色,画面纵28.8cm,横142.7cm,整个画面简单至极,画中描绘了一肥一瘦两匹马,两匹马刻画得极为生动形象,左边的一匹马骨瘦如柴(见下图),每一根肋骨都清晰可见,只见它低着头、迈着蹒跚的步伐,尾巴蜷缩在屁股之下,看起来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而右边的这匹马则完全不同(见下图),它的身体非常壮实,它膘肥体壮、形象俊美,此刻它昂首挺胸,迈着轻快的步伐在前进,它看起来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扬起的尾巴随风飘动,显得自在又得意。
这两匹马一肥一瘦、一疲惫一精神,无论是它们的外形还是它们的精神气质,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么画家任仁发为什么会画下这样两匹马,这幅画又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
其实这幅画的题跋就很能说明问题,在画面的题跋中,画家写道:
“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霜风。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情之不类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因题卷末,以俟识者。”
这幅画的题跋就已经说明,这是一幅充满了讽刺寓意的画,这两匹马虽然处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但它们的体格、形态和精神状态都有着天壤之别,两匹马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
画家用一肥一瘦两匹马来讽刺当时的官场和社会的种种黑暗,并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他采用隐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幅画也表达出了画家当时所处的境地,同时也说明画家本人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没想到这幅《二马图》看似简单,其中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寓意,再加上画家本人超凡的画技,也使得这幅画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这幅画能够成为传世名画的原因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