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关心科技教育的朋友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STEAM教育这个词了,追溯一下,最初的倡议只有四个字母STEM,是美国反思其基础教育在理工科方面渐渐呈现弱势而做出的改变。后来加入了Arts,也就是艺术,变得更加全面。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 Arts(艺术) Maths(数学)。
在美国,小编也曾了解过那里推行的STEAM教育模式。他们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教室不再是整齐的桌椅黑板老师,而是在充满乐高、木板、锉刀、画笔、电线、电路板、芯片、3D打印机、以及各种奇怪教育科技产品的工作坊。将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通俗的说法是: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与考试相反的,我们希望孩子们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2011年回国发展,有了自己的事业。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也是主张“放养”的态度。按照孩子的兴趣去自由的度过他的童年,让他在玩中更多的接触这个世界。2015年上半年,孩子五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西单逛街看到了带有STEAM的宣传单,眼前一亮。开车到那个打广告的培训班看了一下,各种孩子们作品的照片。他们是以乐高搭建,电子玩具制作,3D打印为主的培训班,毫不犹豫为孩子选了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一节课,一年8800块钱。第一次带孩子来上课,我也是万分期待孩子的表现,兴趣等。下课之后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豆芽儿,今天上课高兴吗?儿子摇摇头。我也是十分诧异,为什么不喜欢?是和小朋友们相处的不好吗?儿子告诉我:老师演示的太快了,我跟不上。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老师只是很快帮我组装好,我又拆下来了,还是装不上。老师就不理我了。我心里隐隐的感觉到不对。回到家之后,老师发来一张图片,说是孩子今天上课的成果,进步真的很大。我问儿子:豆芽儿,这是你做的吗?儿子摇摇头:不是,是快下课时候老师帮我做的。我继续问:那其他小朋友呢?儿子说:也有许多是老师帮助我们组装好的。我真的心里非常不舒服,马上给培训班的校长打电话:张老师,您好。我是李元曦的妈妈。我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跟他说了一遍,他依然不觉得这样做是错的。我无奈地挂断电话,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培训班。
后来经过和家长们交流发现,现在国内所谓的STEAM教育普遍都是这样,大同小异。比如将6岁课程给4岁孩子上,搭建模型看起来会比同龄的宏大壮观,以结果取悦家长。但这样课程的难度是超越孩子年龄的实际思维认知能力,孩子的挑战性过大,挫折感过强,孩子自己无法动手和思维,只有模仿老师或者老师帮助搭建,才能完成结果搭建,长期以往,老师工作很累和压力很大,孩子的课程兴趣会下降和生厌。
并非我本人崇洋媚外,祖国强大了我光荣,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实在让我寒心,写下这篇文章,也请各位家长引以为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