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同样是问答,网友一条小缘缘希望我能谈谈这种机枪护盾。但单说M1910重机枪有点枯燥,所以顺带着捋捋枪盾这玩意的起伏命运。
枪盾这玩意挺早就有了,我能查到最早的现存品可以追述到1544年。就是图中这个
它是由意大利的枪匠巴蒂斯塔发明,后来推荐给了英王亨利八世。话说这种盾牌+火器的结合体咱们也有,同一时期,明朝的迅雷铳也有这么个盾牌...也就是说枪盾这玩意和火器是伴生的,并不是啥很特殊的玩意。
只不过无论是明朝还是欧洲中世纪,这种枪盾的分量都很大,英国枪盾是用于海上接舷战之前放枪的,迅雷铳需要用斧柄支在地上撑住,只有意大利的枪盾较轻,可以手持使用,不过我很怀疑据枪能不能稳住...
到了19世纪末,随着无烟火药子弹的普及以及合金钢的出现,枪盾、炮盾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战场上。等到一战时期,作为固定火力点的机枪配护盾已经成了常态。
当然,加了护盾之后,机枪就更重了,机动也更差了,所以一战时候的脑洞也非常多。
比如人力无装甲武器平台
生怕敌军看不到我,所以用大车轮拉仇恨的MT版
不限于机枪的单人手推翻斗车
豪华多人翻斗车套餐
猛男VIP专用款
还有不知道如何形容的...
但不管怎么样,最简单的就是一块铁板,留出射击孔这种。因为一战是堑壕战,所以用防弹钢板保护射手的防御手段非常常见。
毛子的M1910机枪自然也不例外,何况它本身就自带轮,可以推,就一战而言妥妥是个简单粗暴的好设计。
M1910的护盾分两批,一种是1915年之前的,尺寸是505x400mm,厚度6.5mm,重7.4公斤。到1915年之后的防护罩尺寸498x388,厚度7mm,重8.2公斤。当时普通步枪弹对低碳钢的百米穿深大约在5-7mm左右,因此M1910的防护板子肯定够用。但一战也有钢芯穿甲弹,百米穿深往往在12mm左右,对此的话板子就无能为力了。
到一战结束之后,枪盾的地位下降,因为以前那种固定式水冷重机枪地位降了。而崛起的轻机枪由于负重关系,不适合带盾。倒是二战时期,由于坦克的普及,那一堆反坦克炮由于防线布置较为靠前,因此需要护盾来抵挡步枪弹以及坦克机枪的扫射。
由于反坦克炮很多时候都需要人力牵引,所以护盾也不能太重,一般来说在6mm左右就能抵御绝大多数的步枪弹了。
等到二战结束,牵引式反坦克炮没落,固定式机枪更是没地位,枪盾就开始沦为载具机枪专属了。比方越战时期美军的内河巡逻艇上的.50机枪一般都有护盾。
越战结束后,枪盾这玩意也暂时告一段落。
这么想,人肉背护盾是不现实的,尤其现代战争讲究机动,一块足以防弹的护盾带来的额外重量并不划算。而且护盾只能防护前方,但侧后方的爆炸破片在现代战争中更为普遍,因此即便真要增重,还不如穿一套带硬质陶瓷插板的防弹衣来的划算。
而载具上的枪盾虽然负重不是问题,但影响视野。至少美军一开始是这么想的,但到90年代乃至2000年后,美军不断的在中东搞事情,然后陷入无止境的治安战后。本着真香原则又把护盾给安了上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