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回顾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时候,大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血肉横飞的近身肉搏,是钢铁碰撞的铿锵回声。
古战场壁画
但是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近身作战并非唯一的战斗方式,弓弩等远程兵器也是战场的主流,并且能够对战争的走势造成极大的影响。
比如曾经的英格兰军队,就以长弓闻名于世。
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部队中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长弓手,他们依靠出色的战术多次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法国士兵,这让他们成为了欧洲最令人生畏的部队。
在古代中国,弓弩从战国时期便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武器,中国历史上威力强大的弓弩也层出不穷。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制造的诸葛连弩,那么其和英格兰的长弓相比有怎样的区别,究竟何者更强呢?
今人复原的诸葛连弩
一、英格兰长弓的发展历史与战绩
弓箭作为人类使用历史最长的远距离杀伤性武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出现在世界各地。
其最早被用来狩猎。不过随着战争的出现,弓箭也被运用到了战斗之中。
在欧洲大陆上,最早使用长弓的是北欧地区的维京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身材高大而且力量出众,长弓与他们更加契合。
我们知道维京人有出海劫掠的传统,当时居住在英伦三岛西南端的威尔士人便经常受到他们的袭扰。
使用弓箭的维京人
在与维京人作战的过程中,他们被长弓惊人的杀伤力所震撼。
因此威尔士人在维京人离开之后,也开始仿制维京人使用的长弓。
威尔士长弓的材料选用紫杉木进行制作,这种木材重量较轻而且弹性极佳,这让长弓的杀伤力更加惊人。
威尔士人还将长弓的尺寸做得更大,这样一来他们的弓箭就会比维京人的更有威力。
但是威尔士人的身材本就比维京人矮小,这种新型长弓用起来会更加困难。
为了熟练使用这种新武器,威尔士的牧民们在闲暇时会在山坡上进行射击训练,最终他们发明了全新的射击姿势。
不但可以发挥这种长弓的全部力量,还提高了射击速度,这让威尔士长弓成为了威尔士最引以为傲的武器。
现代制作的英格兰长弓
不过那时威尔士人除了与英格兰人的战斗之外,并没有参加太多的战争,因此威尔士长弓的名号不是太响。
后来,英格兰人在和他们作战的时候感受到了长弓的惊人威力,他们也开始在军队中增加弓手与之抗衡。
在爱德华一世登基之后,其制定了持久作战的策略,不断吞并威尔士外围的城镇,并派人不停骚扰威尔士内地的补给线,这让威尔士的国力被不断削弱,最终彻底被英格兰所吞并。
在征服威尔士之后,英格兰将大批威尔士长弓手吸纳到了自己的军队之中,然后让他们将使用弓箭的经验传授给英格兰人,这让英军迅速组织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长弓军队。
英格兰长弓手
在威尔士军队中,弓箭手大多单独行动,他们认为这样更可以体现自己的高超箭术。虽然他们确实能够击杀不少敌人,但是却无法对敌人的大部队形成有效的威慑。
爱德华一世在战斗中看到了长弓巨大的战略价值,他决定让长弓手成为军队的主力,在战斗中以集团形式作战,用大规模的箭雨攻击敌人军队。
那时英格兰军中能够使用长弓的人还不多。
为了达到爱德华的要求,英格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行长弓射击比赛,每个郡每年都要向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弓手。
当时的英格兰政府甚至将除了射击之外的大部分体育运动设为非法项目,以此来普及射箭。
对于这些弓手,英格兰政府也会为他们提供不菲的薪水,这也吸引了不少应征者,让英格兰得以迅速募集了一支战斗力过硬的长弓军队。
在之后的时间里,长弓手一直都是英国军队中的主力,他们也开发了以长矛阵组成前军阻敌,用长弓队远程打击敌人的战斗方式。
阿金库尔战役中的英军
而真正让英格兰长弓手名扬天下的是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
由于英格兰人口远少于自己的对手,因此在战场上他们往往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但是依靠着长弓手的出色表现,他们总是能够击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
其中最经典的战例莫过于1415年的10月爆发的阿金库尔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英军共有5900名士兵,其中5000人为长弓手。而法军则有36000余人参战,其中不乏全副武装的重骑兵。
法国重骑兵
在战斗开始之前,没有人相信英格兰人能够取胜,不过他们依靠五千名弓手的密集射击,在法军主力的头顶上制造了一层铺天盖地的箭雨。
从三十米高空落下的箭矢对法国骑兵和他们的战马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受惊的马匹之后在法军阵型中横冲直撞,这让法国军队陷入混乱。
而且由于长弓的射程远高于法军的弩兵和火门枪方阵,他们无法越过自己的先锋骑兵对英军造成杀伤,这些人反而成为了战场上的累赘,只能默默撤出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英军以极小的损失杀伤了接近五千名法国士兵,这让长弓兵的威名响彻整个欧罗巴大陆。
如今英格兰人依旧热衷于长弓
虽然后来火枪等热兵器逐渐取代了长弓在英格兰军队中的位置,但是英格兰长弓依然是不少英国人喜爱的运动。
直到今天其依然是英格兰文化的著名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二、诸葛连弩探秘
相比于英格兰长弓的发展史,和诸葛连弩相关的故事就显得十分神秘了,一来其距离现在年代太过久远,二来我们还没有出土相应的文物,而且史籍中的记载也十分寥寥。
不过历朝历代都不乏对其感兴趣的人,他们的一些努力让我们能够勉强还原诸葛连弩的使用方式和作用。
诸葛亮剧照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连弩”,对于这个词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更像是现在的机枪,指这种特制的弩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击发出多支弩箭,以达到增强火力的目的。
第二种释义则是指诸葛弩能够同时击发多支箭矢,达到扩大打击面的效果,这在古代冷兵器战斗中也是十分关键的。
比如在曹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的说法,这里面指代的便是同时击发多枚箭矢。
诸葛亮的连弩究竟是哪一种,在史学界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应该更加类似于前者,主要理由有三。
西晋名将刘弘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诸葛连弩的评价,在蜀汉被击败之后,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经在蜀地参观过诸葛亮的故居,并对诸葛亮和他的创造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在这段介绍中他将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称为“神弩”。
要知道刘弘在晋军中征战多年,能够一次击发多枚弩箭的弓弩在他看来并不是新奇的东西,能够被他称为神弩的武器想必在击发方式上存在不同,而非单纯增加同时击发的数量。
第二点则是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连弩使用的弓箭有这样的记载,即“以铁为矢,矢长八寸”。
这样的长度在古代的弩箭中绝对不算太长,这样的弩箭以铁制成,说明其攻击距离也不会太长。
影视剧中的多发弩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那些能够一次击发多枚弩箭的连弩,大多是通过增长弩臂的方式来提升击发数量的。
这种改进方式会让其大小变大,只能用摇柄辅助击发,因而与之配套的弩箭大小也要相应增长,八寸的小箭显然与其不符,因此它更可能是一种精密的连发弩箭。
第三个原因则和蜀地独特的地形有关,在诸葛亮在世时期,虽然其多次发动了北伐战争,但是实力相对弱小的蜀汉依然要以防守为第一要务。
因此诸葛连弩的主要用途应该是在蜀地的防御作战中。
而且如果其是一种进攻性的武器,那么与蜀汉作战的曹魏理应有相应的记载,而事实上资料的缺乏也能够从侧面证明这一假设。
剑门关
蜀汉立足的蜀地自古便以易守难攻而著称,入蜀的多条道路都十分狭窄,并不适合大军团作战。
所以蜀国军队在进行防御的时候,需要顾及的并不是增加弓弩的打击面,而是如何击退在狭窄地形下蜂拥而至的敌人。
在这种作战形势下,能够快速连发的弓弩显然要比一次击发十支的弩更有优势。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推断诸葛亮发明的元戎弩,也就是俗称的诸葛连弩应该更类似于原始的机枪,以更快的射速领先于同时代的弓弩。
三、诸葛连弩与长弓的优劣比较
那么我国的诸葛连弩和英国的长弓哪种更厉害呢?
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获得诸葛连弩的实物,因此很难从其具体属性上做出对比,但是两种武器在使用方式和应用范围层面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首先先说结论,笔者认为在大规模作战中,英格兰长弓的作用是要远远大于诸葛连弩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英格兰长弓
其一是长弓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要远远小于诸葛连弩,英格兰长弓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只需要寻找合适的木材并将其制作成相应的形状即可,即使紫杉木的数量有限,像榆木,白蜡木等常见的木材也可以替代。
而诸葛连弩的制作工艺则要比长弓复杂得多,这也是其很快失传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实在曹魏末年,著名的工匠马钧曾经想复原诸葛连弩,据传他也成功制成了诸葛连弩,并且能够让其连续击发五十支弩箭。
进行抛射的英格兰长弓手
不过马钧设计的这种连弩需要配备专门的箭矢,而且制造工艺极其复杂,后来的西晋统治者不愿在这种事情上浪费太多的金钱,便停止了他的这一工作,这也让诸葛连弩彻底失传。
从晋朝统治者的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连弩的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上面提到诸葛亮的连弩同时也要使用特制的铁铸箭矢,那时生铁的产量十分有限,因此其必不可能成为大规模配备的单兵武器。
其次则是在使用方面长弓也有很大的优势,从前面提到的阿金库尔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弓组成的弓手方阵是可以单独完成战斗的,而且其有效射程极远。
长约90厘米的箭矢能够杀伤250米外身穿皮甲的战士,在敌人到达100米射程时,其箭矢甚至可以洞穿最厚重的板甲,这也是长弓名震欧陆的主要原因。
板甲
而诸葛连弩的弩箭长度较短,其有效射程也无法达到200米,纵使铁制的箭矢杀伤力更强,但是对于远处敌人的威胁依旧十分有限。
这让诸葛连弩在大规模作战中的效果会远逊于英格兰长弓。
第三点则是长弓能够利用无差别射击的方式形成密集的箭雨,这对于敌人的士气和阵型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当时法国的文人甚至会用“像英格兰的箭矢一样”来形容瓢泼大雨,其箭雨的密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所以英格兰人可以采用这一战术,主要是因为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制成的箭矢质量较轻,能够飞行很远的距离。
英格兰弓手们可以用抛射的方式射击,这让他们能够对敌人形成漫射的效果。
再加上经过训练的弓手每分钟可以射出12支箭,这就让英格兰长弓的攻击密度能够覆盖整个战场,达到扰乱敌人阵型的目的。
而诸葛连弩的特点注定了其无法形成抛射,其只能通过水平击发的方式来完成准确击杀的目的。
这种战术在短兵相接的时候有奇效,但是在正面战场上弓弩兵理应站在战阵的后排,这显然是不符合战斗逻辑的。
因此诸葛连弩不会是一种用于大军团作战的武器。
宋代床弩
诸葛连弩虽然在正面作战上不如英格兰长弓,但是其独特的设计让其在近距离作战时拥有极佳的效果。
和欧洲大陆的战争不同,古代中国战争中野战数量较少,攻城战斗更多,此时作为防具,诸葛连弩就可以起到极佳的作用。
而且相对于弓箭,弩的射击精度更高,只要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成为一名成熟的射手。
而长弓的使用则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如今出土的英格兰长弓士兵遗骸的脊椎骨都是弯曲的,这都是使用长弓留下的后遗症。
因此相较于长弓,诸葛连弩较低的使用门槛也是其一大优势。
今人复原的诸葛连弩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威震天下的弓弩,比如宋代的机石连弩和大型床弩,都曾经在战斗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效阻止了外敌入侵的脚步。
我们如今将关注点放在连原理都不甚清楚的诸葛连弩上,无非是因为其挂靠了诸葛亮这个“大IP”。
其实相比于宋代的这些弓弩,诸葛连弩更像一种特种装备,其用途相对有限,没有办法在大规模作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是笔者坚定认为其功能不如英格兰长弓的原因。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弩完全不比长弓,上面提到的床弩在射程和杀伤力方面就不比长弓差,这也是需要说明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